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聽說了嗎?他也在搞AI眼鏡了,歡迎閱讀。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 為了去這家巨頭搞 AI 眼鏡,有位‘大牛’連之前創業的公司都不做了。"
多位投資行業人士向 36 氪表示,國内某大模型行業領軍人物,近日加入了國内一家 AI 巨頭,進行 AI 眼鏡等硬體業務的探索——為此,這位大牛還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創業計劃。
2024 年,大模型的火延續到了硬體,AI 眼鏡,成了最熱門的創業品類。
一位產業人士告訴 36 氪,今年國内至少有 50 個新、老團隊在搞 AI 眼鏡——包括搞充電器的、耳機的、出海的、大廠高 P 背景的 ……
AI 眼鏡的這把火源自扎克伯格。2024 年,Meta 與 Ray-Ban 合作的 AI 眼鏡,成為最炙手可熱的 AI 硬體,年出貨量預計超過兩百萬台——這意味着,AI 眼鏡作為新的硬體品類,邁過了關鍵的出貨量生死線。
"國内的公司,基本都想抄 RayBan 的作業",前述行業人士表示。
Ray-Ban Meta 圖源官方
36 氪梳理發現,2024 年的 AI 眼鏡創業潮中,大致可以分為三批人馬。
第一批,是各大互聯網巨頭、硬體公司出走的中高層。比如,堅果前 CPO 王骁逸、美團自動配送部算法負責人劉博聰,據 36 氪了解,還有來自字節、阿裡、Anker 等廠商的中層。
第二批,是一眾 AR 眼鏡廠商。
36 氪觀察到,2024 年以來,大多數 AR 眼鏡廠商都開啟了 AI 眼鏡的品類。
比如,小米生态鏈企業「蜂巢科技」近期推出了售價僅為 699 元的 AI 眼鏡,借助大模型能力,主打 AI 信息提示功能。羅永浩的 AR 項目「細紅線」,也正籌備全新 AI 眼鏡品類。
另外,「雷鳥創新」、「致敬未知」、「光粒」等 AR 眼鏡廠商,都處于產品探索的階段,已有相關 AI 眼鏡專利傳出,或是直接找傳統眼鏡大廠合資全新的公司,押注 AI 眼鏡方向。
近期湧現 AI 眼鏡產品、項目梳理,36 氪制圖
從 AR" 改道 "AI 後,AR 眼鏡廠商們幾乎殊途同歸——不約而同拿掉了光學顯示的部分。而這正是 AR 上成本高、難度大、影響用戶體驗的部分。
" 奧本海默造原子彈就花了十個億,而全球 AR 行業過去的投入,足夠造十個原子彈,卻還是沒有讓它走向用戶視野 ",某位眼鏡廠商創始人向 36 氪坦言,"AR 眼鏡行業像是珠穆朗瑪峰,而原來大家總以為是香山,遠比大家想象的難得多 "。
AI 眼鏡賽道也不全是小創業公司,第三波主力軍是手機、互聯網大廠。
比如,華為在今年年初發布了一款新的 AI 眼鏡產品,用上了盤古 AI 大模型和小藝語音助手。另外,36 氪了解到,小米、榮耀都有 AI 眼鏡的籌備計劃,vivo 方面也向 36 氪方面表示,2025 年預計有智能眼鏡的發布計劃。
對于 AI 硬體興趣不低的還有字節跳動。36 氪了解到,除了 Pico 團隊着手研究 AI 眼鏡品類,字節内部還開啟了全新的眼鏡項目。
不管是全新創業團隊入局,還是硬體廠商開疆拓土,亦是大廠們戰略性布局,大家瞄準 AI 眼鏡,也是在搶奪 AI 終端入口的機會。
" 今天,你已經不用去驗證 AI 眼鏡的 PMF(36 氪注: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和市場最佳契合點),扎克伯格已經幫你回答了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如果了解 Ray-Ban 爆賣的邏輯,就明白大家為什麼願意為 AI 眼鏡買單。
市面上已經推出的 AI 眼鏡,產品可以拆解為:普通眼鏡模塊、鏡腿上的耳機模塊、眼鏡上的攝像頭(但大部分廠商選擇将這一模塊去掉)、AI 模塊。
不過,當下一個略顯悲觀的事實是,多位硬體行業人士經過市場調研發現,目前的 AI,還沒有成為驅動用戶購買硬體的第一要素——在眼鏡上,AI 的功能集中在信息提示、翻譯、智能拍攝、導覽等場景上。
這些 AI 功能,稱不上解決用戶痛點,相比于手機,還沒有發揮出太強不可替代性。
一位行業人士向 36 氪坦言,買 Ray-Ban AI 眼鏡的大部分消費者,首先是為 Ray-Ban 眼鏡品牌買單,其次是為眼鏡裡的耳機消費,最後才是順帶體驗下 Meta AI 的魅力。
關鍵是,這些你只需要支付 299 美金,與普通眼鏡無異。
Ray-Ban Meta 發布會展示的 AI 場景,包括景點介紹、文字翻譯等。
而在國内,要拼湊出一副中規中矩的 AI 眼鏡,不難。
不管是耳機還是眼鏡,國内供應鏈技術、硬體效率、成本控制能力遠比矽谷更強。在淘寶上輸入 "AI 智能音頻眼鏡 ",最低只需要 50 元就可以入手一副。
軟體方面,大模型價格門檻、技術難題已經大大降低。多位行業人士稱,今年大模型公司為了落地,給了硬體公司極低的價格。" 一次調用的成本,降至一分錢以下 "。
但扎克伯格的奇迹,并不好復刻。
AI 眼鏡創業的終極大考,其實在于產品定義——如何基于用戶洞察,将 AI 的基礎能力,與眼鏡硬體做好整合,讓 AI 眼鏡上的 AI 功能 " 更有用 "。
這其實也是扎克伯格都還沒有完全解答的問題,但他能借着 Ray-Ban 強大的品牌号召力、巧妙的定價策略、以及眼鏡和耳機的產品組合,暫時解決了這個難題。
至于長遠,扎克伯格曾說,在使用 AI 眼鏡時," 我們雖然不會扔掉手機,但未來我們會慢慢用眼鏡做更多的事情,更多把手機放在口袋裡。"
國内的廠商,要想超越 Ray-Ban,還需要有更多的巧思。
盡管 " 百鏡大戰 " 還沒開始,行業已漸有大浪淘沙的勢頭。36 氪了解到,最近兩年這波全新的 AI 眼鏡創業公司,大部分處于產品驗證的階段,但當中已經有公司提前退場,還有的面臨聯創出走、融資難等困境。
"或許最晚明年中旬,會洗掉一波創業者和產品",多位從業者判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