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重新定義中國支柱產業,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歷經多年沉默," 支柱產業 " 一詞再度出現在頂層的政策設計中。
2023 年 7 月 24 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此後國家工信部在多份檔案和會議中也開始頻繁提及 " 支柱產業 " 一詞。
1994 年 3 月 25 日,國務院第 16 次常務會議明确提出 " 積極振興支柱產業 " 的國家產業政策之後,支柱產業曾經高頻出現在國家的產業政策中,此後這一概念又經歷了沉寂,如今再次顯現。
支柱產業構成一個國家產業體系的主體,提供大部分的國民收人,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支柱產業的構成及其技術水平決定了產業結構在演變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其重點在于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
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政策推動下,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築業定義為中國第一批支柱產業,時隔 30 年,中國即将再定義一批新的支柱產業,一些研究者認為諸如數字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產業将成為中國新的支柱產業。
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經濟背景以及不同的政策方式,這将是一次有關中國經濟產業以及相關政策的巨大變更,盡管這種變化早已經逐步發生,但如今似乎到了一個明确的節點。
破題
以 1992 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為節點,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年的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對于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求是 " 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築業,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與黨的十四大部署中國支柱產業發展形成時間重疊的是,1992 年上半年,當時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聯系有關司局、國務院有關專業部門 ( 總公司 ) 等人士組成名為 " 振興我國支柱產業的對策 " 的課題組,嘗試準确把握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解決推進發展與現存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探讨我國產業結構轉換和更新的途徑和對策。
随着政府部門和業内各界的共商,中國支柱產業的政策脈絡和發展邏輯愈加清晰。
1994 年 3 月 25 日國務院第 16 次常務會議開始明确提出 " 積極振興支柱產業 ",要求 " 努力加快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築業的發展,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
中國的支柱產業發展,開始由頂層政策層面破題。
同年,1994 年 2 月,國家計劃委員會還發布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表示為把我國汽車工業盡快建設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變當時投資分散、生產規模過小、產品落後的狀況,實現規模經濟,特制定該份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拟通過該產業政策的實施,計劃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 2010 年,使其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為什麼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築業?
在上世紀 90 年代,上述課題組負責人鄭新立曾表示,支柱產業構成一個國家產業體系的主體,提供大部分的國民收入,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支柱產業的構成及其技術水平決定了產業結構在演變過程中所處的階段,支柱產業重點在于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
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上,應主要着眼于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更新。
在基礎產業的 " 瓶頸 " 制約十分嚴重時,簡單優先發展高收入彈性、關聯度較大和生產率上升較快的加工工業,會進一步惡化 " 瓶頸 " 狀态。在中國,由于投入不足,價格體系不順。長期以來,能源、交通和基礎原材料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 " 瓶頸 " 產業。經濟調整時期随着加工工業發展速度降溫和強化基礎產業的行政性手段的實行," 瓶頸 " 制約有所緩解,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也趨于協調。可一旦經濟調整結束,增長步伐加速," 瓶頸 " 制約就又加劇。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此,支柱產業的選擇,除了要考慮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選擇支柱產業的基準以外,還要考慮中國國情,包括產業現狀、技術、資金、資源狀況等。
經過長久的業内讨論,最終,頂層将機械電子、汽車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建築業圈定為當時的四大支柱產業。
培育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支柱產業的增長速度,無疑要超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經濟曾定下保持 8%-9%高速增長的目标。為了達成這一目标,整個支柱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就要在 10% 以上。
當時的決策層觀察到,由于中國支柱產業的基礎較差,振興目标可分兩步走。到 2000 年,振興的產業要初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占 GNP 的比重達 23% 左右,比 1992 年的 17% 提高 6 個百分點。在進出口貿易中,力争消滅逆差。到 2010 年,基本完成振興任務,支柱產業的增加值占 GNP 比重達 30% 以上,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部門。
以電子工業為例,當年培育該產業的關鍵詞是 " 速度 " 二字。
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國民經濟要登上新台階,存在着電子工業這類收入彈性系數高的效益型工業超前發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電子工業後起國家,要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也必須要有一個很高的初加速度才能上得去。
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電子工業曾有年增長率為 22.8% 的初加速度,但是仍低于日本 35.4% 和韓國 40% 的初期發展時期水平。根據上述國民經濟平均增長 8%-9%的要求,即使按 80 年代電子工業的增長系數 1.5 測算,90 年代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至少也應力争達到 17% 左右。
從當年的發展布局看,資金一度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集中和投資力度顯得尤為重要,得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使用到最能發揮效益的地方。
因此,當時的中國,采取的方針是 " 錦上添花 ", 而不是 " 雪中送炭 ",讓有條件的地區更快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着重調整中國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将當時電子工業重復、分散、小生產的生產格局引向聯合投資、集約經營、規模經濟的發展軌道。而且投資政策也要特别注重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在發展布局上采取集中、聯合、分工、競争等不同形式。
為了鋪平中國支柱產業培育的坦途,加快支柱產業的發展,國家層面制定和發布了統一的產業政策,并以法律、法規等形式保證實施;逐步建立有利于促進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規範化的企業直接融資機制,國家在年度股票和債券發行規模中對支柱產業優先予以安排;政府從财力、物力上產持支柱產業中某些重要領網域的技術開發,經國務院批準,賦予少數大型企業集團與其資本和收益比例相适應的海外直接融資權和擔保權。按照國際慣例和有關協定條款,将支柱產業的部分產品作為幼稚工業品,采取适當的、有時限的保護;同時,為了換取關鍵技術和設備,允許有條件地開放部分國内市場。
新的一頁
多年過去,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盡管建築、石化等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 " 支柱產業 " 這一概念本身逐漸淡出政策視野,在地方經濟政策中還可以常見 " 支柱產業 ",但中央的政策中,已經鮮少提及 " 支柱產業 "。
這一情況直至 2023 年 7 月 24 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得已改變,該會議表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
8 月 25 日,國家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四大產業的穩增長方案中,在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中提及 " 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型產業,是關乎工業穩定增長、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領網域 "。
8 月 28 日,工信部主持召開制造業企業座談會,會議上,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強調,要着眼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堅持開放合作,積極培育新興支柱產業。
這次會議之前,8 月 24 日工信部等多部曾接連印發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四大產業的穩增長方案,設定期限為 2023 年 -2024 年,其中再次強調了鋼鐵、石化作為中國支柱性產業的地位。
舊的產業正在面臨增長挑戰,新的產業仍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歷了超過 40 年的發展,中國產業更新面臨着新的任務,新興支柱產業的培育也呼之欲出。
上述工信部會議的主題為了解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行業發展情況,聽取企業訴求及政策建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研究塑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工作措施。廣汽集團、寧德時代、天合光能、北京海博思創、大連融科儲能、中國生物、三一集團、南京埃斯頓、吉利控股、巨化集團、中信泰富特鋼、徐工漢雲等 12 家企業負責人作了重點發言。
哪些產業有望被定義為中國新興的支柱產業?
一些研究者已經為可能的支柱產業劃下了範圍:數字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先進制造產業等等。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上述新興產業中,幾乎均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導,而傳統的支柱產業興起時,國有企業曾經被寄予厚望,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石化行業,也是在近 10 年時間中才開始出現一批民營企業,這與彼時培育支柱產業的產業政策方式不無關系,或許,這一次我們不僅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也需要新的產業政策、新的培育方式。
鄭新立說:" 我們提出來,產業政策要由選擇性向功能性產業政策轉變。選擇性產業政策就是穩定幾個作為重點產業的產業,國家給予優惠政策支持。而功能性產業政策是,凡是确定有利于技術進步、環境改善、降低消耗的產業,國家統一制定鼓勵政策,不管哪一類企業,國企民企一視同仁,都享受這個政策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