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巨虧之後緊急改制,東風新能源真的借到東風了嗎?,歡迎閱讀。
眾所周知,這個加速狂飙新能源時代是自主品牌的時代,但奇怪的是,作為資深的大型國有車企,在業内熱傳的各種新能源銷量榜單中,缺嫌少能看到東風汽車的身影。更尴尬的是,上半年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上漲 37.3%,東風汽車卻成為了自主品牌中百裡挑一的下滑選手。
在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對合資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時候,東風這位背景雄厚的 " 國家隊 " 選手,為何卻偏偏掉在了自主車企電動化的隊尾?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8 月 16 日,東風汽車官宣,要對自主乘用車新能源事業進行重大管理體制調整——集團一體化管理 " 東風 " 品牌下東風風神、東風 e π、東風納米三大產品系列品牌,東風公司領導挂帥,集團總部上陣打仗。
在這之前,東風 e π、東風納米、東風風神、東風風行、岚圖和猛士等品牌共同構成東風汽車自主新能源乘用車版圖,體系繁雜卻弱勢,此次架構調整,目的主要是壓縮管理層級,提升決策效率,發揮協同效應作用。同時,東風汽車表示,此舉是加快實施 " 轉型更新三年行動 ",順應汽車行業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布局。
但是,面臨着合資銷量暴跌、利潤雪崩、新能源銷量下滑等多重壓力,這般隔靴搔癢的改制,真的能為東風新能源借來東風嗎?
01
加快轉型更新,東風有多 " 快 "?
此番架構調整能為東風新能源帶來多大的提升,目前尚未可知,但是東風 " 加快實施‘轉型更新三年行動’ " 有多 " 快 ",市場是有目共睹的。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累計半年度零售銷量達 308.6 萬輛,同比去年大幅度增長 37.3%。而東風集團股份的產銷快報顯示,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11.96 萬輛,同比下降 7%。
目前,東風汽車自主新能源乘用車版圖,由東風 e π、東風納米、東風風神、東風風行、岚圖和猛士構成。
其中,占據東風新能源銷量大頭的,是風行、風神、納米等品牌,它們要麼是面向網約車市場的低端車型,要麼就是 10 萬以下的小微型產品。
換作兩三年前,網約車确實是不少車企衝業績的好出路,但是今年上半年,廣東東莞、浙江溫州、山東濟南等多個城市相繼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甚至有城市按下了網約車運輸證新增業務 " 暫停鍵 "。尤其是在華南市場,比亞迪和埃安兩大巨頭頭部效應越發強勢,如此這般,東風新能源的銷量自然難過。
其次,寄托了東風品牌向上重任的岚圖品牌,上半年銷量累計同比增長 118.54%;漲幅看似驚人,但是上半年累計銷量 1.50 萬輛,連理想汽車一個月的成績都比不上,其弱勢是肉眼可見。
至于,猛士品牌電動車一上來就進軍 70 萬級别的豪華純電越野車市場電動,價格本來就已經夠懸浮了,再加上長城和比亞迪兩大性價比王者已經接連在該細分市場布局,後續對東風新能源的支撐力可想而知。
事實上,東風汽車新能源轉型之路并不晚,早在 2021 年就開始投入巨額資金,并發布了 " 東方風起 " 計劃和科技創新 " 躍遷行動 "。但是時至今日,冷清的現實擺在眼前——當下東風汽車在新能源市場,要銷量沒銷量,要品牌力沒品牌力,甚至可以說,一個上得了台面的單品都拿不出來。
02
2025 突破 100 萬輛,誰是東風的希望
雖然新能源車賣得不好,但是東風的餅畫得好。
年初提出 " 轉型更新三年行動 " 的時候,東風公司層表示,目标是到 2024 年,東風自主乘用車主力品牌全新車型 100% 電動化;到 2025 年,實現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 100 萬輛,其中," 東風 " 品牌三大產品系列新能源突破 70 萬輛。
2022 年,東風公司新能源乘用車車銷量 42.6 萬輛,兩年間實現 134% 的增長,對于自主新能源車企來說似乎是稀松平常,但是對于眼下走入了下坡路的東風汽車,那就未必了。
那麼,這 100 萬輛該從何而來呢?
從這次調整來看,東風主要還是要把希望寄托在風神、e π、納米等低端平價產品身上。
此前,東風納米董事長楊彥鼎曾表示,到 2025 年納米的年銷量将達到 40 萬輛。而剛剛發布 1258"e 啟 " 計劃并要在 2024 年實現 100% 電動化的東風風神(含 e π 品牌),也制定了 2025 年全系銷售 50 萬輛的目标。就這三個品牌就已經承擔了 2025 年 90% 的銷量任務。
但是,風神、納米過去賣的都是以低端網約車或者是小微型產品,這樣的品牌有兩大弱勢,其一是在 C 端市場影響力薄弱,一旦失去網約車市場就會像北汽那樣慘淡;其二那就是利潤微薄,在如今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波動的大背景下,這種薄利多銷的產品或許可以略微增加銷量,但是對于經營狀況是弊大于利,指不定哪一天就會因為電池成本問題,像歐拉黑白貓那樣直接被停產。
如今唯一有希望往 20 萬級别市場走,就是新品牌 e π,首款車型基于最新的量子架構打造,定位純電運動 C 級車,定位相比前兩者更高,利潤空間也相對可靠。但問題是,活在東風和風神品牌的陰影下,能否建立起消費者新的品牌認知,仍然充滿未知,能否增收又增利就更不好說了。
03
三年投入 500 億,錢從何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速新能源轉型,未來三年,東風公司将在自主新能源領網域投入 500 億元,并迭代推出 18 款自主乘用車新能源車型,投放 22 款商用車基礎車型。
問題又來了,500 億哪裡來?
8 月 14 日,東風集團股份剛剛發布盈利預警稱,預計 2023 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 75%-80%。
東風集團股份董事會給出的理由有四:一是集團加速新能源轉型,高端新能源品牌建設、平台、商品、關鍵總成及核心技術資源持續加大投入;二是合資品牌市場繼續下探,集團合資乘用車業務利潤大幅下降;三是商用車市場恢復緩慢,行業競争加劇,集團商用車業務毛利降低。四是當期外匯損益及股權投資帶來非經營性收益相比同期預減。
暴跌八成什麼概念,東風集團股份 2022 年淨利潤 102.65 億元,這麼跌下去,今年就剩 20 億了;關鍵是,兩大合資利潤奶牛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銷量有點一去不復返的态勢,後續東風集團股份淨利潤還能否恢復到 100 億水平,難說。
所以,未來三年 500 億新能源投入,對于眼下經營狀況雪崩的東風集團股份來說,壓力真的如山大,18 款自主新能源乘用車能否順利落地仍需觀望。
04
不僅要換架構,更要換腦
除了資金和產品的問題外,其實東風新能源最讓人擔憂的,是產品定義上的模糊和品牌營銷上的保守。
在蔚小理等新勢力當中,理想主打奶爸家庭需求,蔚來主要面向重視服務體驗的中產精英,小鵬主打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科技範,就連五菱都懂得精準進軍女性短途家用代步市場……
但是東風旗下品牌風神、e π、納米要賣給誰,這個問題明顯還沒想清楚,所以只能靠低價低端勉強維持銷量;更大的問題是,眼下東風新能源身上 " 網約車 " 的标籤是粘得牢牢的,撕掉标籤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次,在品牌營銷方面,東風旗下品牌愛玩的還是老傳統那一套,贊助過羅振宇跨年演講,當過《聲生不息》、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禮的官方指定用車,但是數以百萬的成本砸進去了,影響力卻似乎不如李想一條微博。
自诩是用戶型企業,但是在東風旗下新能源品牌的用戶社區,卻鮮少能看到官方對用戶呼聲的回應,也沒有打造好高管的社交 IP,缺乏一個與真實用戶溝通的橋梁,自然也就難以把握住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實際上是和銷量環環相扣的。
想要依仗龐大的經銷商門店布局和品牌知名度來賣車,在合資燃油車市場或許還能勉強撐住,但是對于要打造新品牌認知的東風新能源來說,再這樣如法炮制那就是擺爛,指定是要被市場教做人的。
說白了,要想真正意義上加快轉型更新,東風新能源需要的不僅僅是換架構,更需要換 " 腦 ",換掉傳統車企在產品定義和品牌營銷上那一套陳舊的邏輯。否則,無論級别多高的領導挂帥,都改變不了東風新能源弱勢的局面。
寫在最後:
作為數一數二的大型國有車企,東風汽車本應是最不缺錢最不缺技術的 " 富二代 ",然而,不曾想,傳統車企的龐大體系、合資車企的巨額利潤,如今卻成了東風汽車轉型路上一個個沉重的枷鎖。
而要想打破這些枷鎖,單靠如此淺層的管理體制調整現實是不夠的。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加快轉型更新,在這場小手術之後,少不了若幹場大手術。
- END -
梁非凡
所有的人類
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變成光。
2023.08.21
[ " 集度 " 臨陣變 " 極越 ",百度造車的一場幻夢? ]
[ 長安福特求助長安,合資電動化僅此一條路? ]
[ 保時捷 718 Spyder 價格更貴,配置更低!?是我人傻錢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