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一夜之間全是惡評,這頂流女星得罪了誰,歡迎閱讀。
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部「童年回憶」。
但最近,接連冒出幾條熱搜。
大有架勢,要「毀童年」。
《家有兒女》突遭惡意差評,炮口全部對準一人。
楊紫。
圖片來自網絡
很快,更多影視的評論區「淪陷」。
輿論發酵、粉黑大戰、官媒下場。
惡意差評,引發了蝴蝶效應。
魚叔今天就來扒一扒——
飯圈的「一星運動」,早不是新鮮事。
當年《陳情令》《慶餘年》等劇,都曾因黑粉攻擊評分驟降。
各家粉絲挑起的戰火,幾度燒到圈外。
不過,以往的紛争,大多針對熱播作品。
像《家有兒女》這樣的高分經典中招,着實少見。
順着楊紫的參演列表,黑粉們「一視同仁」。
9.1 分的抗戰劇《戰長沙》,她是女主,必須一星。
8.5 分的《孝莊秘史》,戲份不能再少,同樣一星。
事件發酵後,楊紫粉絲立即發動反制。
很快扒出,惡評來自部分趙麗穎粉絲。
點開《幸福到萬家》《風吹半夏》等劇的評論區,又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反攻。
從痛斥演技到人身攻擊,以牙還牙。
其他明星的早期作品,也不斷遭受攻擊。
比如,迪麗熱巴的處女作《阿娜爾罕》。
短短一周,評分從 8.1 降至 6.2。
一星與五星持平,呈現出誇張的Z 字形。
粉黑兩撥人,争相發力。
眼裡只有正主與對家,全然不顧一部作品本身。
豆瓣苦水軍久矣,也跟進了不少機制。
無奈,一些飯圈粉絲奇招盡出。
買賣賬号,俨然成風。
有的賣家稱,自己可以一次提供200 個新賬号。
粉絲刷分養号,也極大擾亂了平台秩序。
當網絡評分淪為粉黑大戰的工具,其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并有律師指出,惡意差評可能構成侵權。
圍繞《家有兒女》的這場紛争,也引得官媒下場禁止。
這場風波,才算得以平息。
中傷經典,讓圈外觀眾也看不下去。
《家有兒女》的評論區,出現了「正義之師」。
有的直言,用五星捍衛童年。
有的點名怒批,扒下黑粉的馬甲。
雙方都煞有介事,卻不禁讓人困惑。
「一星運動」真的能毀掉經典作品嗎?
魚叔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樁國際趣聞。
2008 年,諾蘭神作《蝙蝠俠:黑暗騎士》在北美上映。如何力捧諾導新作,成為影迷的頭号課題。于是,他們盯上了權威評分網站 IMDB,勢要刷上 TOP250 榜首。常年穩坐榜一的《教父》,是最大的攔路虎。于是,影史最大規模的粉黑大戰爆發了。
諾蘭影迷們逐漸發現,光靠給《黑暗騎士》打高分遠遠不夠。于是率先向榜單前幾名發難,有組織地刷差評。網友曾向諾蘭影迷群體發起投票,選出「仇恨指數最高的影片」。《教父》斷層第一,《教父 2》位居第二。
《教父》的影迷們不甘示弱,開始了強烈反擊。結果,幾番交戰後兩敗俱傷。反而是《肖申克的救贖》漁翁得利,逆襲成為最終赢家。
經過時間的洗禮,三部作品的評分都有起伏。
但,在影史的地位,都無法動搖。
作品或好或爛,自在人心。
就像此次一星事件,相關惡評很快被豆瓣站方清除。
《家有兒女》仍然維持在 9.0 分。
黑粉打一星的做法,不過是一種無能狂怒罷了,終将成為笑料。
流量的浪花起起伏伏,但時間會給出最終答案。
當然,魚叔并不是反對給經典作品「打一星」。
觀眾有權利評判一部作品的質量,并向「爛片」開戰。
正如常說的,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評分,是電影產業的重要一環。
魚叔永遠捍衛每個人的評價權利。
積極正向的好評,是對創作者的鼓勵,也是對市場的促進。
建設性的批評,也是源于市場的反饋,督促從業者查漏補缺。
但前提是,有效的差評。
即針對作品本身的批評。
或内容,或主題,或價值觀 ……
網友們曾有過大快人心的「報復性打分」。
比如,1993 年的《犬王》。
為表現日軍的殘暴,導演姚守崗竟想出一個昏招。
實拍,活活炸死一條戰功赫赫的中國軍犬。
多年後,他在訪談中甚至以此為榮。
這是對中國電影莫大的諷刺,逃不過網友的「正義審判」。
口誅筆伐下,《犬王》評分降至 2.1 分,被釘上恥辱柱。
同樣被挖出審判的,還有 2009 年的《嫁給大山的女人》。
以被拐賣的婦女為主角,卻搬出一套以德報怨的戲碼。
PUA 女性的情節,自然遭到網友的一星伺候。
真正有害的電影,自絕于觀眾。
真正有效的差評,應當着眼于作品價值。
評分,僅僅是一個數字。
所謂的「一星運動」,可悲可笑。
但透過這些「無用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群像。
其中的,值得警惕與深思。
舉一個發生在韓國的例子。
2019 年,《82 年生的金智英》上映。
在韓國最大門戶網站 NAVER 上,評分依照性别兩極分化:
女性打分高達9.19 分,男性則只有1.45 分。
在這些男性觀眾眼中,影片誇大了女性的困境,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打一星之餘,他們還發動對女主演員鄭有美的網暴。
網友的反應,補全了一個社會對待女性的态度。
我們也從中看見,電影尚未拍出的困境。
在國内,輿論的分裂也日益顯現。
對于一部作品的評判,大有黨同伐異的趨勢。
前年,《指環王》重映。
這部「影迷必刷之作」,長年穩居豆瓣 TOP250 榜單。
可在購票軟體上,卻出現了一溜一星差評。
時間長、沒有結局,出人意料地成為集中槽點。
要知道,《指環王》系列共三部。
打一星的觀眾,顯然連基礎的影片信息都未搞清。
更可怕的,還有泛濫膨脹的民族情緒。
前年,東京奧運會期間。
裁判的一系列「選擇性眼瞎」,日本運動員的違體操作,引起國内網友眾怒。
「手撕鬼子」的《抗日奇俠》,成為了情緒宣洩口。
于是乎,網友衝向豆瓣齊刷高分。
這部雷劇,曾挨央視、人民日報等官媒的點名批評。
卻在一夜之間逆襲,評分從 3.4 刷到 6.7。
對應的,日本電影落得「人人喊打」。
高分紀錄片《人生果實》,記錄了一對日本老年人的故事。
老人祥和的處事态度、對生活的哲思,深受觀眾好評。
一星潮,卻驟然而至。
從 9.6 分降到 8.7 分(現已跌至 8.4 分),逼得豆瓣官方緊急鎖評。
網友理直氣壯:演員曾是侵華日軍。
但,考證老人的生平,并非網友所言。
他 19 歲被強制編入海軍,尚未投入戰場日本便戰敗投降。
原則上,他本身也是被軍國主義裹挾的受害者。
更離譜的,是随之而來的滑坡效應。
但凡涉及到二戰背景和侵華戰争題材,都被打上「鬼子」的标籤。
宮崎駿導演的《起風了》《紅豬》,大島渚導演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等,都無辜躺槍。
評論掄起大刀砍向導演的國籍,對作品中的反戰内核視而不見。
細揪這些「一星運動」的邏輯,和飯圈思維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差評的理由,與作品無關,而是出于作品之外的某種群體情緒。
甚至以此來實現某種與影視評價毫不相關的群體目的。
非黑即白的架勢,暴露出典型的二極管思維。
此次《家有兒女》遭差評,源自兩家粉絲互撕。
互撕的源頭,卻是一起「戛納紅毯照片事件」。
飯圈粉絲們的厮殺,好不熱鬧。
可再看戛納電影節呢,華語電影又一次顆粒無收。
經典佳作,藝術創新,他們都不關心。
只是繼續黨同伐異,繼續獨自美麗。
直至最終,千人一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