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AI能做自己的藝術嗎?,歡迎閱讀。
GPT 是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的縮寫,G 代表 Generative,指的是生成式模型,P 代表 Pre-trained,指的是預訓練,T 代表 Transformer,指的是注意力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展覽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旨在探讨 AI、元宇宙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系,以及在人機合一的背景下,藝術如何被賦予了新的内涵。
因此,我們邀請了 ChatGPT 加入,将 AI 與藝術家進行角色互換,将藝術家拟像作為虛拟的運算程式。在展覽主題的設定下,我們請 AI 向藝術家提問,并邀請展覽藝術家予以回應,生成本次展覽的"ArtGPT" 專欄,希望借由 ChatGPT 和藝術家的共創視角,為展覽提供側面的補充,這或許可以成為人機共生未來的一種超驗理解。
本日推文為"ArtGPT"第二期,将圍繞"AI 能否做自己的藝術 "與參展藝術家展開對話。有人認為 AI 在技術 " 湧現 " 後,将會成為超級 AI,催生新的文化和藝術。也有人提出質問:" 獨立于人類的的 AI 作品算不算藝術?" 認為沒有人參與的藝術,将失去藝術的溫度……
ChatGPT:
您認為 AI 可以獨立于人類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嗎?
鄧碧文:AI 的迭代式發展其實逐漸超出人類的預料和掌控,就在 2023 年 11 月英國全球 AI 安全峰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fety Summit, AISS)發布了《布萊切利宣言》聯合全球以制定 AI 安全等問題,這表明 AI 的發展已經在深度影響全球的人們,當然也包括對于藝術的影響。我想用生物學上 " 湧現 " 一詞來描述技術的發展進程,AI 正在等待 " 湧現 " 的出現,遲早獨立于人類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
鄧碧文,《超越感知》,"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在本次 " 人機合一 " 展覽中,鄧碧文的影像紀錄作品《超越感知》,以太極大師與機械手臂的博弈,展示了現代機器人正不斷瓦解幾千年來人類自身積累、總結的肉身經驗,最終超越人類的感知
牛豔寒:AI 自我意識的崛起,現階段正在不斷突破,但随着 AI 的進化與發展以後可能會創造出獨立的藝術形式。盡管 AI 在藝術創作方面展現了潛力,但本質上還是在前人的鋪墊下延伸疊加,并非從零開始。AI 缺乏人類所具備的自我意識和情感體驗,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創造力。但是我們也可以大膽假設如果 AI 經過學習與模仿成為超級 AI,數據庫復雜意識的疊加與交會可能會形成另一種 AI 的自我意識,從而創作出與人類不同的藝術形态。
牛豔寒,《一個惶恐不安的時刻》,"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信息時代中充斥着虛拟數字與主觀思維的矛盾,牛豔寒以《一個惶恐不安的時刻》指出,制造恐慌感與感到恐慌感的并不是來自于客觀的虛拟世界,而是來自于沉溺于信息時代背後的我們。
李玮:AI 的迅猛發展一定會產生新的文化和藝術,只是現在還在智能的初級階段,只能把因特網中所有元素和信息做整合和新的編排,而意識體的開發還遠未有人類的程度,但這只是時間問題。當 AI 機器人有了知我意識體,產生新的意識,一定會打破現有人類所有在網絡上的人類文化信息規則,會突破人類的認知和人類規則,產生新的 AI 機器人文化。我認為 AI 有兩個階段,一是基于人類文化和藝術的邏輯意識體,二是突破人類思維的混沌意識體,這個混沌意識體就一定發展出 AI 的藝術表現形式,并且突破人類的操作。
李玮,《量子糾纏之智能機器人和我》,"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李玮以懸挂在展廳高處的一組太空宇航員和機器人中的相互牽引對應的關系,表現智能機器人和人類間相互起牽引、對應的量子糾纏關系,為觀眾提供人、機器、宇宙關系發展的未來想象。
李杭:作為由人類設計、開發和訓練的工具,AI 的創造性和藝術表達能力是建立在先前人類的輸入和數據基礎上,缺乏自主意識和情感,因此無法真正獨立于人類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獨立藝術表現形式。但 AI 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創新的工具和方法,促使藝術創作朝着新的方向發展。然而,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保持人類的創造性、情感和審美價值的核心地位,以确保技術的應用符合藝術的本質。
李杭,《模仿遊戲》,"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李杭在《模仿遊戲》中向觀者提示了 AI 受人類意識或肢體操控的非自由意志,以戲谑的表現手法啟發人們對機器智能技術倫理問題的思考。
冷培雯:如同 1839 年攝影術的問給繪畫領網域帶來深刻衝擊,也推動了藝術創作的多元發展。AI 的崛起,如今 AI 技術的出現,也将對未來的藝術形态和創作方式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然而,AI 在藝術領網域的發展是由人類設計和編程的,因此在根本上,它是受人類影響的。AI 的藝術表現形式将是人類創造力的延伸,而非獨立于人類影響的獨立實體。
冷培雯 ,《您好》,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冷培雯的《您好》通過機器人對點頭禮的冷漠模仿,表現出機器人與人類情感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沈少民:我認為 AI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有限的。AI 的創作,無論形式上多麼獨特,其背後的邏輯和創意仍然源于人類的思維和文化。AI 試圖脫離人類創造藝術的實踐同樣面臨着限制。未來,AI 可能會在模仿或擴展人類創意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但它創造的藝術仍然是人類文化和思維的延伸。
沈少民、許錦龍,《意義》,"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沈少民、許錦龍将科學視角下的自然觀放大,通過機器敲打釘子卻反復無果的過程,表達科技在自然面前的無力和徒勞,智能科技并不能觸達所有地方。
劉暢:AI 生成的藝術影像和人類創作出的藝術影像沒有區别,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在于觀看對象的主體是否發生了改變?假如觀看主體依舊是 " 人類 " 本身,那我認為藝術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它依舊符合藝術的 " 遊戲說 " ——這只不過是人類在玩一場加入了新 NPC 的遊戲而已,是否玩得下去取決于人何時對這場遊戲失去興趣。而假如我們大膽一點,假設 AI 技術的發展有一天實現了 AI 的身份從創作主體到觀看主體的轉變,也就是說 AI 從 " 它 " 變成了 " 他或她 ",并給出與人類過去經驗完全不一樣的對作品的反饋,那時我才認為,屬于 AI 或 AI 藝術的元年,來到了。
劉暢,《桌遊》,"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劉暢通過燈、羽毛、仿生手、金屬手臂等機械裝置作品,将有機的生命體嫁接在無機體上,以最直接、原始、自然的面貌探讨人類與機器的主客體關系。
呂連濤:我認為在技術上完全是有可能的。但這時又帶來的一個新的問題——獨立于人類的的 AI 作品算不算藝術? 就像大象在人類的訓練下畫畫,甚至有人收藏大象的作品。這時候我們收藏的是大象的作品還是這個行為? 那擺脫了人類的影響的 AI 是不是獨立的一個生命體?我沒有答案。
呂連濤,《噓!》,"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呂連濤的作品《噓》追問 " 人是機器 " 的古老命題在當今的特殊含義,以人們下意識的手指敲擊動作,構建出談話間停頓的對峙、空白,邀請觀眾一起進入對人與社會本質的思考。
譚淦泉:從近年來的生成式藝術作品當中 AI 已經展示出了在藝術領網域中具有獨特和創新表現形式的潛力,對此并不意外。但我認為 AI 與人類的創造力将是一個復雜交錯的深刻關系,AI 難以脫離人類而產生獨立藝術,換個角度來說,沒有人參與的藝術,将失去藝術的溫度。
譚淦泉,《隐私奏鳴曲》,"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同樣,譚淦泉在《隐私奏鳴曲》強調人在數據時代的本體性,将自己的隐私數據轉化為聲音裝置的素材,驅動異形骨骼的金屬機械臂奏出無序的奏鳴曲。
滕家琪:AI 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物,它的智性取之于人。我認為或者說至少在前期階段," 人 " 的縮影還是會在 AI 的藝術創作中作為細微媒介在不經意間滋生的。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和期待它引發出完全脫離人類的藝術作品,屆時,面對着完全無法觸及的心靈領網域,懸置 " 主人翁 " 式的存在即合理心态,我們是否會被其感動?
滕家琪,《最後的狂歡》,"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展覽中,滕家琪通過脊椎骨與機械體的復合形态模糊生命的定義,以技術悲觀主義的語境去反思人機界限模糊的時代裡,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
許毅博:某人的藝術表現形式從來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上,從未憑空而生。AI 也是如此,它必然基于人類的創造力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并在某一刻成為一種湧現的狀态且成為 " 他 " 自己。我不太相信那種認為人的創造力是獨一無二的理論。
許毅博,《透明社會:那一縷光》,"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許毅博的《透明社會:那一縷光》闡述了科技為我們生活營造的虛像,探讨以回歸感知和自然來抵抗極端無欲的數字化時代的必要性。
張增增:藝術是人類制定的一種獨特的遊戲規則,是情感、思想、創造力的交融之地。然而,随着 AI 的崛起,它們也開始在自己的領網域中創造出一套獨特的遊戲規則。人類的藝術是源自内心深處的表達,是對生活、情感和思考的獨特解讀,而 AI 則通過學習和模拟人類創造力,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兩者之間的互動呈現出一場跨越傳統邊界的對話,激發了新的審美觀念。AI 的遊戲規則可能更注重算法和數據,但它們也能夠以驚人的方式融入人類情感和體驗。藝術和 AI 之間的互動,不僅拓展了創造性的可能性,也引發了對于創作者、觀眾和技術發展的深刻思考,共同構築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藝術未來。
張增增 ,《輕撫你的臉》,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張增增《輕撫你的臉》以古希臘雕塑《拉奧孔》頭像為載體,以人類内心深處的表達,诠釋了古希臘神話經典下的動态瞬間。
張沐辰:藝術的本質是一個不斷變動、修正和調整的系統,尤其在如今這個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每一種系統都需要持續的調整和修復,以應對随時的 " 失靈 "。在創造復雜事物的過程中,保持警惕性和适應性是人類的必然代價。與此同時,藝術的定義本身也是一種權力的表達,而權力的形成過程也充滿了不斷的博弈和重新界定。
張沐辰,《大航海系列 未來 N ° 2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張沐辰用機械 " 方舟 ",反映技術威脅下社會焦慮,探索了這個數字化時代中人類的自我定位。人們在預防潛在危險的過程中不斷自救,卻在真正危險來臨前就已 " 精疲力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