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名校正勢不可擋地縣中化,為什麼?,歡迎閱讀。
圖源:Pexels
最近有兩則很有意思的教育新聞,都是關于中學的。
第一則是關于南京市 " 反卷聯盟 " 的。這個聯盟是由一位名叫 " 小孩哥 " 的 17 歲高二男孩發起的,通過和同學合作,組織舉報學校強制假期補課和過量作業,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甚至警方的關注。據稱,參與這個聯盟的人數一度超過 1000 人。
這件事聽上去很幼稚,但其實折射出了當代中學生對學業壓力過大、過度内卷的現狀的一種極端的不滿。當然,結果自然是失敗了。各大名校該補課補課,該布置作業布置作業,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其實,大家都知道目前的教育過度内卷,卻無法抵抗這個趨勢,并被裹挾其中。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在大家都明知内卷不好,全都不卷才是最優場景的情況下,依然不得不參與内卷。因為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這一博弈的納什均衡恰好落在了 " 卷 " 上。别人卷,你不卷,你完蛋;你卷,别人不卷,别人吃虧。所以,對于任何個體而言,若單純以升學作為目标," 卷 " 都是比 " 不卷 " 更好的選擇," 卷 " 得越厲害,優勢越大。
這裡說的個體,不止是學生個人,也包括學校,甚至連名校都無法免俗。導致現在的名校,都在不由自主地加強學習強度——比傳統的縣中還要 " 縣中化 " 了。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01 名校何以成為名校
名校之所以被稱為名校,無外乎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歷史底蘊,即這個學校有什麼歷史沿革,出過什麼樣的名人校友;二是升學成績,過去幾年中 / 高考成績如何,多少人上 985,等等。
歷史底蘊離當代人比較遠,在人們心裡如同去古迹訪古,主打一個氛圍感。真要給孩子選學校,多半還是更看重升學成績。所以,任憑歷史再悠久,成績不夠硬,依然會受到冷落,也會丢掉 " 名校 " 的招牌。
那麼,名校要想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說到頭,就是要維護自身拔尖的升學成績。這又靠什麼?主要靠三件套:生源,學習效率,學習時間。
生源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核心因素。先不說學生個體的天賦差異,單說學習習慣和基礎的扎實程度,這在之前的十幾年基本已經定了型,僅靠短短三年的高中時間,是很難有實質性改變的。因此,生源可謂保障升學成績的重中之重。
圖源:Pixabay
但反過來想想,學生填報志願的時候,選擇學校,又看重什麼呢?最核心的依然是:升學成績。于是,這就成了一個雙向奔赴:好學校招攬好學生,好學生成就好學校。
生源很重要,保障好生源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挑選生源對于學校來說,類似一錘子買賣,買定離手,并不能體現出學校本身的價值。學校真正能長期着力的地方并非于此,而是在提升學習成績的過程上。
這就涉及到另外兩個關鍵因素: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長。
明白人都知道學習效率重要。同等條件下,效率高的學生,事半功倍,效果又好,學習又輕松,是大家羨慕的對象。但對于學校來說,把重點放在提升學習效率上卻不是個聰明的做法,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學習效率本身是一項很難客觀評估衡量的指标。第二,對于每個學生,提升效率的方式各不相同,得個性化定制,難度非常高。第三,目前盛行名校 / 超級中學集團化辦學,規模一上來,管理難度如幾何級數增加,要提升學習效率這種 " 虛無缥缈 " 的東西,難之又難。
(事實上,一些名校在競賽生管理上,更加注重學習效率的提升,會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規劃甚至一對一的定制課程。這是因為競賽生人數少,且一旦出成績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學校願意投入。)
而另一項關鍵因素學習時間,對學校這樣的組織來說就友好得多了——簡單、量化、可評估,而且這種努力是大家都能看得見的。
努力一定要被看見,不然别人就會認為你不夠努力。
于是,一種普遍性的錯誤認知開始慢慢形成:好學校就是抓得緊,抓得緊就是學習時間長。
其實高考那點内容,對于優秀生源來說,只要在保證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基礎上,維持适度的學習時間即可。無限制地增加時間,對升學成績提升的邊際效益其實非常有限。但是,在學校和家長事後歸因的時候,很多人卻會錯誤地将學習時間變成對最終成績影響最大的關鍵指标,由此,學校不得不陷入到一個 " 卷時間 " 的死循環中。
因此,學校變得越來越卷,而卷的内容也變得越來越低級。
所以,即便很多業内人士明知道過度增加學習時間會帶來學習效率的損失,但依然無法阻擋名校 " 縣中化 " 的趨勢。
02 反内卷:選拔制度下的難解之題
不用否認,現行升學制度的核心就是 " 選拔 "。而選拔的核心,就是找出那些優秀的、有潛力的人才,送到合适的地方進行進一步培養。
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優秀的、有潛力的人才呢?
對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大的争論。一種看法認為,在拔尖人才的選拔上,個體天生的認知能力(很多時候被簡單化理解為 " 智商 ",其實很不科學)是關鍵因素;而另有一種看法則認為,努力的意願和長期性才是更重要的。
當然,估計大家都會同意,又聰明又努力的人自然是最符合選拔标準的。但問題是,這樣的人才實在太稀少了,真不夠挑的。那麼,在剩下的人中,是應該選擇更有天賦但不太努力的,還是更努力卻相對來說不那麼有天賦的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似乎更應該是前者。因為天賦高低意味着日後能達到的天花板的高低。有很多前沿問題,并非單純依靠努力就能解決得了的。
然而,在實踐中,個體的天賦差異是很難被客觀衡量出來的。而努力程度,則相對容易得多。就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來說,基本上考察的就是學生的努力程度。
圖源:Pexels
所以,結論來了:在當前的選拔制度下,無上限的努力(卷)是最優解。所以目前高中施行的這個高度内卷化的制度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
畢竟,勤勞堅韌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
但是,過度内卷,也有很大的副作用。看看當前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吧。2021 年杭州西湖區的一次抑郁症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抑郁症狀的檢出率高達近 40%。而其他類似調查的結果,也大都在 30% 以上。這個比例相當驚人。
毋庸置疑,低效率的重復性内卷和抑郁症的高檢出率,有很強的正相關性。
03 結語:改善過度内卷的措施和嘗試
應當指出,卷比躺平要好。但低質量低效率的過度内卷帶來了很多代價高昂的副作用,而且這種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苗頭,是需要針對性改善的。
那麼,能不能在現有選拔制度上打打補丁,從而改善過度低效低質内卷的情況?
這就要提到近日教育圈炒得沸沸揚揚的另一條新聞了:上海復旦大學出面組織的面向初中生的數學營。
這個項目開始是由復旦牽頭,想從初中生中挑選一些有潛力的數學苗子進行定向、貫通式的培養。也就是将選拔前置了好幾年,提前鎖定好苗子,讓他們最大限度地避開中高考帶來的低效低質内卷,從而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這是個很有魄力和遠見的項目,是一次主動跳出低效低質内卷的嘗試。唯一的缺憾是規模很有限,全上海招生 100 人。
圖源:上海數學中心
這就意味着,這只是一小撮人的遊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數學領網域的頂級學術圈原本就只是一小撮人的遊戲啊。
但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到啟發:是不是在各個領網域都可以組織這樣的選拔活動呢?不僅是數學,也可以是别的學科,甚至可以是一些職業技術。把對各個領網域有興趣、有潛力的孩子提前篩選出來,讓他們從 " 内卷怪圈 " 中跳脫出來,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自己有天賦有興趣的方向。
或許,這才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