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天沒了2000億,都怪“醫藥最強反腐”嗎?,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廖影
頭圖 | 視覺中國
" 醫藥反腐 " 掀翻了二級投資市場的牌桌,A 股醫藥板塊僅 8 月 7 日一天,直接蒸發了 2000 億元。
醫藥代表被抓、藥企辦事處被端 …… 諸如此類的謠言,擊潰了投資者脆弱的神經,也分分鍾讓上市藥企的股價面臨暴跌。
這一次,業内号稱 " 史上最強醫藥反腐 ",在 8 月 7 日當天,将醫藥股推入谷底。可以看到,東方财富網的創新藥板塊指數,開盤即斷崖式下跌,當天跌去 3.57%,達到 1004.38 點,是去年 11 月份以來的最低值。
其中,貝達藥業跌幅最大達到 10.72%;
麗珠集團跌幅 10.01%;
邁瑞醫療跌幅 6.04%;
恒瑞醫藥跌至 39.13 元 / 股,主力資金淨流出 7.04 億元。
包括愛爾眼科、智飛生物,甚至歐普康視等,并非靠傳統醫藥營銷模式生存的企業,也都受到波及,股價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從傳統藥企到創新藥企,均是一片綠海,金融數據平台 Wind 醫療保健板塊顯示,從上午 9 時 30 分開盤到下午 3 時收盤,醫藥股 90% 以上股價下跌,總蒸發市值約為 2151 億元。其影響幾乎趕超 2018 年的藥品帶量采購帶來的影響——當時醫藥股也在幾天之内蒸發了 2000 多億市值。
A 股部分醫藥股 8 月初以來股價下跌情況
來自東方财富網
與此同時,一眾 A 股上市醫藥公司,恒瑞醫藥、馬應龍、百洋醫藥、雙鹭藥業等不得不排着隊辟謠。就連醫美領網域的巨頭,以 " 玻尿酸 " 聞名的華熙生物,都急着公開回應:帶量采購品種有,但是量少,醫藥反腐 " 對公司影響有限 "。本輪跌幅最大的麗珠集團,在其新公布的《2022 年度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ESG 報告)中,更是耗費 14 頁詳述其合規經營規定。
從業績上說,進入 7 月以來,中國醫藥企業有很多好消息,包括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傳奇生物的 CAR-T 在海外銷售額繼續翻倍,多家創新藥企扭虧為盈 ……
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抵不過醫藥反腐更新帶來的利空。
事實上,醫藥反腐在醫療領網域并不是新鮮議題,從 2006 年第一次掀起大規模集中整治以來,此後的近 20 年裡,幾乎每年都會有一輪,甚至幾輪的醫藥反腐行動。在 2013 年針對 GSK 的反腐行動中,還開出了 30 億元的巨額罰單。
但這次,醫藥反腐的力度似乎和以往不同,為什麼會在當下,這一時間節點推出如此嚴厲的反腐?醫藥產業又将往哪裡走?
史上最強的反腐
" 學術會議推遲,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結合近日媒體紛紛報道的陝西、浙江等省醫學會延後學術會的現象,曾經在一線做過多年醫藥代表的行業人士向虎嗅确認,這一次确實是 " 史上最強的醫藥反腐 "。
如果回溯醫藥股大跌的起點,最早在 7 月 28 日出現端倪。這一天中紀委組織召開的 " 全國醫藥領網域反腐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視頻會 " 透露出幾個要點包括:" 醫藥行業全領網域、全鏈條、全覆蓋的系統治理 "" 緊盯領導幹部和關鍵崗位人員 "" 行賄和受賄一起查 "" 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醫藥領網域腐敗案件,形成聲勢震懾 " 等。
這一會議,被醫藥業内人士稱為 "7 · 28" 事件。也由此拉開了醫藥股大跌的序幕——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從 7 月 31 日至 8 月 7 日收盤,最早 " 躺槍 " 的恒瑞醫藥市值已經蒸發了至少 348 億元。
在這背後,醫藥領網域反腐也正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就在上周末(8 月 5-6 日)中華醫學會、中國非公立醫療協會、陝西醫學會、浙江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多個醫藥相關的協會宣布學術會議延期。其中涉及的廣東、廣西、浙江和陝西也被認為是本輪反腐最嚴的省份。
另據,專門給醫械代表提供兼職信息服務的行業平台 " 钰兔經紀人 " 了解,多地醫藥代表已經放假,涉及廣州、西安、昆明、青海、貴陽等城市。很多年輕的醫藥代表都很擔心會因此丢了工作,更有人調侃稱:" 不去醫院拜訪怕被裁,去醫院拜訪怕被抓。"
更重要的是,這次醫藥反腐明顯有 " 層級 " 提高的傾向。" 這次反腐幾乎都是院長起步。" 前述行業人士向虎嗅表示。
從實際情況看,本輪反腐走 " 高層路線 " 是非常明顯的。珍立拍創始人 Dr.2 曾公開撰文指出,很多反腐案件查處都是從末端開始的。這種調查會從醫藥代表一路查到主任、院長,進而倒查企業,配合公安、稅務等執法機關,查賬、查稅,查到上市公司高管、董事長。
從結果看,醫院、藥企的高層 " 中招 " 者确實高于往常。
據新聞媒體報道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到 7 月底,全國至少有 155 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這幾乎是 2018 年至 2022 年底因受賄被查同級别人士的總和。
同期,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董事長、高管被查的人數也在激增,就在 7 月底之前,就有衛寧健康董事長周炜、賽倫生物董事長範志和、片仔癀董事、副總經理劉叢盛和片仔癀前董事長、漳州市九龍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傑、片仔癀化妝品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長楊浦等。
這個陣容,可以說從線上到線下,從傳統藥企到創新藥企來了一個 " 全覆蓋 "。
本次反腐的主導檔案《2023 年糾正醫藥購銷領網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顯示,此次行動除了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部門,還聯合了公安部、财政部、商務部、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等,一共 14 個部門,規模是空前的,要知道以往一般都是 9 部門聯合行動。
除了前述提到的制藥企業,醫美、口腔、輔助生殖也是本輪關注的重點。可以說,這次反腐行動之所以影響如此之大,是因為醫藥行業中的所有企業、個人都無法置身之外。無論是哪個層級的醫藥人、工作年限多少、見過多少大場面,都不得不承認本輪醫藥反腐是 " 玩真的 " 了。
某位在 MNC(跨國公司)長期服務的銷售人士,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就好像媽媽做好飯端上桌,叫兒子吃飯,兒子打遊戲假裝沒聽見。媽媽又叫,兒子應聲但是還是不動。媽媽幾次三番警告,兒子終于到飯桌上吃飯,但是還是在打遊戲。這時候,媽媽一把搶過遊戲機,扔進了垃圾桶,兒子生氣發脾氣。爸爸回來了,給了兒子一巴掌;于是,全家和睦地吃起飯來。
" 醫藥反腐就像爸爸的巴掌," 這位銷售人士告訴虎嗅,領了這一巴掌,醫藥人已經幡然悔悟—— " 爸爸玩真的了 "!
為什麼此時出重拳?
過去 40 多年,中國醫藥市場發展速度驚人,2022 年僅藥品制造業的整體收入就已經達到了 2.9 萬億元,加上醫療器械總規模超過 4 萬億元。
但從產業發展的健康程度看,醫藥行業絕不是一個抗壓狀态最佳的狀态。
從 2017 年以來,取消藥品加成(醫療機構銷售藥品不再順價加成 15%)、" 兩票制 " 改革——從出廠到進入醫院只開兩張購銷發票的制度,目的是減少中間環節,以及 2018 年啟動試點的帶量采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集采、國采)、國家醫保談判等政策,本質上是為了斬斷以藥養醫、利益輸送的鏈條;客觀上,都極大改變了醫藥企業的生存環境,考驗着這些企業适應新環境的能力。
特别是,帶量采購和醫保談判,将仿制藥和 me-too 類新藥的利潤空間都壓到了極低的水平,加上研發投入提高,已經導致部分原本營收、淨利潤都是逐年增長的企業,面臨虧損風險。
比如 " 醫藥一哥 " 恒瑞醫藥,原本營收、淨利潤每年都有 20% 以上的增長,随着核心產品的集采、醫保談判結果的落地,2022 年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都是負增長;到今年一季度終于正增長,增幅也不到 1% 了。
可以說,醫藥行業正處于一個急劇轉型、蛻變的關鍵期,如此嚴格地醫藥反腐,令這些企業的處境更加危險。這也是二級投資市場,對醫藥市場前景看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自日劇《白色巨塔》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此時下狠手搞反腐,也有其必然性。除了經濟大環境急劇改變,全國各行業反腐的大趨勢之外,醫藥領網域的腐敗問題也呈現了新的特點。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醫藥行業廣受诟病的帶金銷售,以及由此衍生的濫用藥、大處方、大檢查等問題,也有好轉的趨勢。随着集采範圍逐漸擴大、執行常态化,至少上市藥企的銷售費用畸高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根據東方财富 Choice 數據,從 2019 年到 2022 年,生物醫藥行業的銷售費用率已經從 17.2% 降到了 14%。
然而,這樣的改觀之下,醫藥領網域的腐敗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根治。部分企業就像前述 MNC 銷售人士提到的 " 兒子 ",沒有真正把反腐當回事,還來了一招 "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一份業界流傳的,某醫藥大省 7 月 31 日完成的 " 藥品耗材專項審計調查報告 "(以下簡稱為 " 報告 "),曝光了部分藥企的 " 暗箱操作 ",其中包括:通過虛增銷售費用套取資金用于公關——用于合作醫院藥房建設,甚至用于給藥房配藥人員發工資。
這份報告中,有一家藥企注冊了 962 家會議服務公司,以支付學術會議費、醫學服務費等名義,在 2 年多時間裡套取了 16.75 億元。這些錢最終轉入了特定人員賬戶,用以支付區網域醫院的公關費用;還有上市公司與近 3000 家商務推廣公司合作,在 2 年多時間裡花了 30.82 億元,其中相當部抽成了藥品公關費用。
當地的醫學會等學協會,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比如報告涉及省份的醫學會,就幫助 4 名公立醫院專家接受了 200 多萬元的定向捐贈。此外,這家機構還違規向醫學專家違規發講課費、籌備勞務費等。
在醫用耗材領網域,也曾出現過,心髒冠脈支架集采降價後,未集采降價的藥物球囊等替代產品使用量增加的現象。根據官方預測,僅 2021 年一年,就會有 10% 以上患者使用替代產品,費用占比達到 68.4%。
這些在藥械購銷環節的隐秘操作,最終不可避免地推高了藥價,浪費了醫保基金。
值得關注的是,在 A 股 400 多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銷售費用在總營收中占比仍然超過 50% 的,還有 29 家。這個數字相比 2017 年,增長了近 2 倍。其間也有很大的利益輸送風險,值得關注。
雪崩也并不是突然而來的,今年 2 月份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就已經在發文強調嚴查醫療領網域隐蔽利益輸送問題了。
可以說,這次 " 史上最強反腐 ",也正是為了應對醫藥腐敗的新形勢而生的。這也是在給醫藥產業的 " 蟬蛻 " 加一個外力。
中國醫藥市場将走向何方?
在 A 股市值大跌背後,除了投資人反應過激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擔憂——如果徹底告别 " 以藥養醫 ",中國醫藥企業的 " 鈔 " 能力還在嗎?
長期以來,高企的藥價 " 養着 " 整個產業鏈。央視 2016 年的調查顯示,在藥品價格中,30% 到 40% 是醫生的回扣,10% 是醫藥代表的提成。另外還有進醫院時的行賄費用、運輸費用等。在仿制藥為主的時期,國產藥品的成本往往不到 10%。
這種發展模式之下,研發新藥反而沒有利潤,讓藥企沒有創新的動力,嚴重影響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讓中國藥在全球沒有競争力。監管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才有了兩票制、集采,以及年復一年的醫藥反腐行動。
一個扎心的事實是,過去幾十年裡,無論多麼嚴厲的反腐行動,只要是 " 三分鐘熱度式 " 的,沒有落實到制度上,最終都無法徹底根除醫藥腐敗,而只是使其越來越隐蔽而已。
正因為此,不同于二級市場投資人和年輕醫藥代表的風聲鶴唳、憂心忡忡,工作年限較多的 " 老藥代 ",都很平靜。從 2006 年首次醫療反腐,到 2016 年 " 平安夜 " 反腐更新,再到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有的反腐行動," 不要說工作 10 年,就是工作 5 年也見得多了 "。
也正因為此,一些老藥代利用難得的假期去旅行了。另有一部分仍然堅守在一線的藥代,也并不擔心:" 天天說暗訪,也沒感覺有人查呀,等真的有人被抓走再說吧。"
相比之下,落地成為制度本身更具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2018 年的 "4+7" 試點(也就是集采前在 11 個城市的試點)才引起了 A 股的強烈反應,彼時也是在幾天内蒸發了 2000 多億元。後來的事實,也确實證明了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至少研發投入整體大幅提升了,但是賺錢的能力也确實受到了影響。
仍以恒瑞醫藥為例,該公司在集采結果落地之初,也就是 2022 年半年報中曾透露,部分集采中選藥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大降了 88% 之多。
而今天的重磅反腐,并不是最終目的,其背後醞釀着一場更大的變革——舉報獎勵制度和醫藥企業合規管理制度。
從前述提到的《2023 年糾正醫藥購銷領網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看,本輪醫藥反腐并不是一過性的行動,按照要求,最終會落實到長效制度的建設上。借助此次活動,目的是要提升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水平,打通部門間信息信用評價壁壘。
" 這也将倒逼企業,不得不建立起合規體系。"前述跨國藥企人士告訴虎嗅。這種體系在外企中相對成熟,在國内仍然在起步階段。合規指向按照規章行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 " 違規的風險 ",完善的合規體系 + 嚴格的執行,對醫藥代表、企業都是一種保護。
來自視覺中國
在醫藥反腐中,醫藥代表往往成了眾矢之的,醫院也會貼出 " 嚴禁醫藥代表入内 " 的牌子,還有醫院将 " 藥代 " 列入了打黑除惡的範圍,但是客觀上,在新藥上市後,醫藥代表在傳遞藥品信息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只不過,在此前因為特殊的發展階段,醫藥市場充斥着簡單重復的產品,競争根本無法靠質量和藥效,只能靠給回扣等帶金銷售方式,他們的作用也逐漸扭曲了。
現在的政策導向,是要讓藥企轉型更新回歸到靠創新、質量、藥效來争取市場的路上來。随着越來越多創新藥上市,需要大量醫藥代表來傳遞用藥信息。這種行為将會在更加高壓的監督之下,一旦違規成本高昂。
8 月 1 日,上海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海南省衛健委等部門,幾乎同時發布了檔案,公開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舉報的内容包括帶金銷售、騙保、藥企不合規等。在上海的舉報獎勵辦法中,舉報人最高可以獲得 100 萬元的獎金。
這也将醫院、藥企,以及相關當事人置于公眾監督之中,只要有違規行為,随時有可能遭到 " 神秘人 " 狙擊。
從滿天飛的謠言中,也可以看到端倪。對于有多家分公司、部門的企業和企業負責人來說,這種風險還要更大。一個不小心,不僅企業全國市場受影響,相關負責人、高管,甚至董事長,還可能獲罪。前不久恒瑞醫藥 " 某地辦事處被端 " 的謠言,之所以影響那麼大,也與這一背景有關。
而且很可能不是花錢就能了事的。可以看到,7 月 25 日,《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其中關于行賄罪刑期,原來的最高刑期是五年,修改後,最高可以達到十年,同時還要被處以罰金。
這顯示了,本輪醫藥反腐的決心。
要規避這一問題," 藥企必須建立合規體系,并且嚴格執行,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有行業人士公開表示。
屆時,砸錢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唯有過硬的產品,以及好的營銷策略,才能讓藥企重新拿回失地,甚至到海外去拿更多的市場。
跌跌不休的藥企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