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英國網速為什麼還不到東南亞的一半?,歡迎閱讀。
2023 年 6 月,英國知名通信媒體 Total Telecom 在一篇文章中大肆嘲諷了美國。作者将矛頭對準了始于 2019 年的封禁中國通信企業政策,将美國此舉形容成 " 皮洛士式勝利 " [ 1 ] 。
皮洛士是希臘歷史上一位國王,以 " 傷敵一千,自損一千 " 式戰争行為而聞名。皮洛士曾在一次戰争勝利後感慨道:" 要是再有一場這樣的勝利,我們就完了。"
文章認為,美國制裁不僅沒能擊潰中國通信企業,反倒是引發了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一家英國媒體批評美國制裁中國企業,背後的動機其實相當簡單:因為英國就是這個連鎖反應的 " 受害者 "。
2020 年,英國宣布緊跟 " 老大哥 " 的步伐,拉黑了中國通信企業。同年,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預測限制競争會讓英國每年的 5G 建設成本增加 3.74 億歐元,大幅降低創新迭代的動力,并會顯著放緩英國未來 15 年的經濟增長 [ 2 ] 。如今,這些預測正在變成現實。
英國目前正處在往 5G SA(獨立網組)更新階段,但由于成本問題,運營商始終不願放棄過去的 5G NSA(非獨立組網) [ 3 ] 。後者是根據 4G 改良的一項過渡技術,常被稱作 " 假 5G",而 5G SA 才是真正意義上的 5G 技術。
5G SA 難以落地,使得英國的 5G 部署已明顯落後于亞洲國家。據 Speedtest 數據顯示,英國的移動網速只有東南亞國家文萊的一半,位居全球第 51 位 [ 4 ] 。
對此,知名市場調研機構 LightCounting 評價道," 這些合作表明,至少在短期内歐洲依舊離不開中國企業。"
反作用力
2020 年,剛将 " 拉黑中國通信企業 " 提上日程的加拿大政府,遇上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多家公司已經向媒體放下狠話,只要加拿大政府敢拍板,他們将集體上訴索賠。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一直是加拿大最重要的通信設備供應商之一。以加拿大電信公司為例,光 2018 和 2019 年兩年就從中國企業處采購了超過 6 億美金的設備,此後的 2020 年又買了 1 億美金。價值 9 位數的設備還沒捂熱乎,就要送去廢品回收站,換誰也接受不了。
加拿大的困境,揭示了一紙制裁背後所需要付出的高額經濟成本。
雙方持續拉扯了兩年,加拿大政府最終選擇了一種極其 " 不講武德 " 的方式:必須排除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但賠償一分沒有,直接将代價轉嫁給了企業。除加拿大之外,其他各國的電信公司同樣損失慘重。為了拆除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英國電信浪費了 5 億英鎊,而跨國電信公司沃達豐則扔掉了 2 億英鎊。
眼看各大電信公司不斷鬧事,美國出台了一個 19 億美金的補貼政策以平息眾怒,沒想到還是遭到了運營商的集體索賠——因為實際拆除金額高達 56 億美金,比馬斯克腦機接口公司的估值還高。
但拆除成本僅僅是其經濟代價的一個方面。經濟學有這樣一條原理:合理競争會帶動技術成本降低,而破壞競争的行為則會讓經濟陷入通貨膨脹的漩渦。土耳其籍經濟學家 Emre Alkin 曾做過一筆測算發現,排除中國企業會讓西方各國每年額外多出上億歐元的成本開支:其中德國是 4.79 億歐元,法國 4.47 億歐元,英國 3.74 億歐元,西班牙 2.92 億歐元。
這位經濟學家認為,多出來的這些開支最終将平攤到每一個普通人的頭上,每個人将不得不為此支付更高額的通信費用,以及更多的稅 [ 7 ] 。
除經濟成本之外,制裁還會帶來額外的時間成本——西方的 5G 部署速度已明顯落後。
事實上,歐洲各國很早便意識到了 5G 的重要性,并提前制定了相關的規劃。2016 年時,歐盟就定下了一個 5G 的 " 小目标 ":2025 年實現全城市地區、交通線路 5G 覆蓋。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制裁政策打亂所有步伐,歐盟不得不将實現日期重新修訂至 2030 年。
但從目前的進度來看,2030 年似乎仍是一個挑戰。根據歐洲電信網絡運營商協會統計的數據,截止至 2022 年 1 月,盡管已有 62% 的人口擁有了 5G 設備,但實際普及率只有 2.8% [ 8 ] 。同一時期,中國的 5G 普及率已接近 40%。
留給西方追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全球化叙事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通信企業正日漸在全球發揮着愈發重要的作用。縱觀其歷史,中國通信企業今日的成就其實相當來之不易。不同于互聯網等行業,哪怕在國内市場,通信企業所面臨的都是全球化的競争。
上世紀 80 年代,由于國内通信技術較為落後,海外巨頭一窩蜂湧入,靠着降維打擊瓜分市場。在當時,通信行業流傳着 " 七國八制 " 的說法,即國内市場共有來自 7 個國家、8 種技術标準的網絡,包括日本 NEC 和富士通、美國朗訊、加拿大北電、瑞典愛立信等等,堪比戰國時代。
随後的 1G、2G 時代,愛立信、摩托羅拉兩大通信巨頭脫穎而出,并在此後 20 年都深受國内運營商青睐,吃掉了大多數的設備訂單。1993 年,愛立信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款數字手機 GH337。彼時,高通曾試圖挑戰其的地位,但因為使用其 2G 技術标準需要支付額外的專利費,最終無功而返。
而各大本土通信企業,正誕生在海外巨頭神仙打架的 80 年代中後期,其生存環境可想而知。成立之初,它們也經歷了很長一段要技術沒技術、要市場沒市場的日子,一度被迫遠走海外夾縫求生。
但也正是這種 " 真刀真槍 " 的競争環境,讓中國企業得以更早接軌國際,并最終步形成了經得起檢驗的技術護城河。
而在逐步逆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同樣也深入參與到了通信行業的全球化運作之中。中國通信企業和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都達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華為為例,目前獲得其專利授權的企業已達數百家,遍布全球各地;僅 2022 年的專利授權,就有 29 起。與此同時,華為通信設備的部分零件也需要從海外所采購。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早已融入全球通信生态的方方面面;強行脫鉤,顯然是一個只講 " 政治正确 ",不顧商業現實的下下策。
因此,歐洲開始一些國家試圖重新開啟合作。2023 年 6 月,英國《金融時報》在 " 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 的資助名單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名字——華為。" 地平線歐洲 " 是歐盟一項大型科技扶持政策,計劃 7 年時間猛砸 955 億歐元,推動歐洲科技復興。過去幾年,該政策資助了大量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關研究。
華為共有 11 個項目入選,拿到了 389 萬歐元的資助金,其中一項重要研究是 6G 通信技術。
此時距離西方因 " 安全問題 " 大面積拉黑中國 5G 設備,方才過去不到 3 年,這一操作難免引發輿論譁然。相關專家振臂高呼,認為此舉既有 " 安全隐患 ",亦是對歐洲科技自主願景的一次打擊,直呼 " 難以置信 " [ 10 ] 。
但比起輿論壓力,歐洲顯然更不願落後于一個時代。
尴尬的制裁
正當歐洲困于 5G 的時候,通信行業的領跑者們已将目光對準了新一代通信技術—— 5G-Advanced。它在國内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叫 "5.5G"。簡單來說,它是此前 5G 技術的更新版,可以實現 10 倍于 5G 的傳輸速度。
5G-Advanced 概念的提出者,是一個名叫 3GPP 的全球通信行業協會。該組織誕生于 1998 年,其成立最初目的是為了一統 3G 的技術标準。雖然通信技術迭代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實現更快的網速,但可用的技術手段卻遠不止一種。因此在當時,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雖都在用 2G 網絡,背後的技術标準實則各有不同。
在上百家公司的共同努力下,3GPP 組織最終在 3G 時代一戰成名。此後,該組織一路高歌猛進,又參與了 4G 标準的制定。如今 5G 時代,3GPP 組織已是唯一的标準制定者,成功實現了 " 書同文、車同軌 "。
2021 年,3GPP 組織啟動了第 18 版技術标準的制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 5G-Advanced。
最初 3G 時代,共有 400 多家公司一同為 3GPP 的技術标準添磚加瓦;但随着過去 20 年通信行業重新洗牌,如今 5G 技術标準多來自少數幾家巨頭。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技術專利總數,還是被采納進标準的技術數量,中國通信企業都遙遙領先其他同行。截止至 2023 年 3 月,華為共有 15266 項技術專利被采納 [ 11 ] 。
因此對歐洲而言,中國企業至今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而這其實反映了一個令西方頗為尴尬的事實——西方困于 5G 的同時,中國通信企業似乎并沒有因為制裁而停下腳步。
在 " 卡脖子 " 一詞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國通信企業的堅挺其實是一個頗為 " 反直覺 " 的事情;其背後的秘訣,是華為等企業在過去 20 年對研發的長期堅持與大手筆投入。
其實在 2G 時代,中國企業在通信領網域尚是無名之輩,華為投資 16 億打造的 2G 設備幾乎毫無競争力。" 天崩開局 " 的情況下,華為依舊大批量招募工程師,狠砸 40 億猛攻 3G 市場,這才出現了一絲轉機。
彼時,華為率先研發出了一款名叫 Single-RAN 的產品,它能夠實現從 2G 到 3G 的平滑過渡,與 5G-Advanced 有異曲同工之妙。憑借這款產品,華為這才在通信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此後的日子裡,華為将研發視為頭等大事,并堅持每年将 10% 以上的收入投入研發。截止至 2022 年底,華為共有 11.4 萬名研發人員,占員工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在過去十年,華為的研發費用已接近萬億人民币。
對研發的重視,替華為換來了最堅實的護城河——專利。同樣截止至 2022 年底,華為的有效專利已超過 12 萬件,已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華為能夠在 5G 技術标準的制定中搶占先機,也是得益于此。
一步步投入換來的技術積累,不會被所謂的制裁所抹殺。在 Speedtest 的全球移動網速榜單中,排名前十的國家全都沒有拒絕華為等中國通信企業;相比之下,推出禁令的西方國家則漸漸陷入了尴尬。美國的科技媒體開始思考起一個問題:怎樣讓美國的移動網絡至少比土耳其快一點 [ 12 ] ?
尾聲
如今,距離歐洲制裁中國通信企業已過去三年,但其各國的電信公司依舊沒有放棄争取權益。
前些日子,歐盟市場專員蒂埃裡 · 布雷頓公開抱怨稱,許多歐洲的電信公司态度消極,至今沒有拆除中國企業的 5G 通信設備,緩解 " 安全風險 " 工作進展極其緩慢。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随後竟還有企業敢公然挑戰歐盟。6 月 20 日,德國電信成為了新的 " 刺兒頭 "。這家德國最大電信公司的老板,在一次行業會議上公開宣布将持續采購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 除非德國政府采取強制措施,否則将無視歐盟 " [ 13 ] 。翻譯成人話就是,除非政府派警察來給拆了,否則誰說話都不好使。
5G 只是一項普普通通的通信技術,它既不會致癌,也不會竊取信息。海外電信公司對中國企業的認可,是建立在商業的語境之下;然而,地緣政治、偏見卻賦予了其過多不必要的解讀。類似的事情,也陸續在通信之外的領網域上演。
也正因如此,張忠謀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判斷—— " 全球化已死 "。如若真是如此,那将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參考資料
[ 1 ] U.S. Huawei Ban: A Pyrrhic Victory Spurring Digital Decolonization,Total Telecom
[ 2 ]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IN 5G NETWORK EQUIPMENT THROUGHOUT EUROPE
[ 3 ] UK govt wants standalone 5G by 2030 but won't shell out to help hit target,The Register
[ 4 ] Speedtest Global Index
[ 5 ] Canada to ban Huawei and ZTE from 5G network, risking China tensions,The Guardian
[ 6 ] US carriers ask the FCC for $5.6 billion to replace Huawei and ZTE equipment,engadget
[ 7 ] Who Was Hurt the Most by the HUAWEI Ban,Emre Alkin
[ 8 ] 5G in Europe: Reflecting on the Progress So Far and Mapping the Future,OOKLA
[ 9 ] 2G 往事:圍剿 CDMA 與中國崛起,全球半導體觀察
[ 10 ] EU funding Huawei in critical tech projects despite bans on Chinese group,Financial Times
[ 11 ] Huawei, Ericsson, and Nokia are the most active companies contributing to 5G 3GPP standardization,RCR Wireless News
[ 12 ] US mobile speeds are super slow. Here ’ s what we can do about it,Vox
[ 13 ] Deutsche Telekom boss prepared to defy EU and stick with Huawei,Light Reading
作者:陳彬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