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2023,聯想還能聯想什麼?,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太平洋科技
多年前,阿裡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曾鳴問過柳傳志一個問題:" 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做強?" 柳傳志回答:" 還是做大吧 "。
截至 2022 年,聯想已經連續五年成為 PC 市場全球份額第一。如果只看這個成績,聯想顯然實現了柳傳志當年的回答。
但正如最近幾年環繞聯想的輿論氛圍,外界對柳傳志的回答似乎并不滿意。
聯想是一家特别的科技公司,說它特别不是說它面臨的輿論特殊,而是從 " 科技公司 " 的屬性來說,它似乎總是離這些标籤很遠。
2023 年,科技圈最熱的話題是 AIGC;2022 年是元宇宙;2021 年是 Web 3.0,再往前是 5G、區塊鏈、物聯網、VR ……無論它們已經落地實用,還是處在技術探索期,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大多喜歡擁抱這些 " 風口 ",不管是言語上的,還是業務上的,一如今年花樣百出的 GPT。
無一例外,外界都很難把這些熱詞和聯想聯系在一起。對聯想來說,現在有個問題需要回答:提起聯想,還能聯想到什麼?
PC 份額第一難保,企業業務還需多盈利
2018-2022 年,聯想連續 5 年位居全球 PC 市場份額第一,領先于蘋果、惠普、戴爾等一眾 PC 品牌。不過,名分上的輝煌,難敵目前的現實悲涼。
據聯想集團财報,2022/23 财年,聯想集團總營業額為 619.47 億美元,同比下滑 12.4%,淨利潤為 16.08 億美元,同比下滑 21%,錄得營收、淨利雙下滑。并且淨利率也下滑 0.23 個百分點至 2.6%。從淨利率來看,聯想掙的确實是 " 幸苦錢 "。
分開來看,聯想 IDG 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營收 493.71 億美元,ISG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營收增長 37% 至 98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ISG 業務的增長還未體現在盈利上,其經營溢利僅為 0.98 億美元,淨利率僅 1%,比集團整體 2.6% 的淨利率更低。
SSG 方案服務業務集團還在成長期,同比增長了 22%。但在整體營收中占比依然還很小,短時間内難以彌補 PC 等硬體業務下滑帶來的損失。
據 Canalys 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台式機和筆記型電腦的總出貨量同比下降 11.5% 至 6210 萬台,此前連續兩個季度出貨量下降超過 30%。
而聯想在該季度出貨量同比下滑了 18.1%,高于整體市場下滑幅度。并且,排名第二的品牌該季度只下滑了 0.4%,兩者間的出貨量差距縮小到不足 80 萬台,市場份額只差 1.3%。如果該趨勢延續,聯想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丢掉保持了 5 年之久的 " 全球 PC 市場份額第一 " 的寶座。
好消息是,在細分業務中,聯想伺服器業務營業額年比年增長 29%,排名升至全球第三;存儲業務營業額年比年增長 208%,排名升至全球第五;軟體業務營業額年比年增長 25%。但短時間内,它們還很難彌補 PC 主營業務的下滑。
手機業務失利,摩托羅拉沒能復制傳奇
當外界分析聯想這家公司時,智能手機業務的失利是難以繞開的話題。畢竟從曾經的 " 中華酷聯 " 到如今僅剩的摩托羅拉手機,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失敗不僅僅是業務上的失敗,更是戰略上的失敗——聯想就此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如今,聯想的三大業務,都和移動互聯網關系不大—— IDG 智能設備業務以 PC 為主,ISG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和 SSG 方案服務業務均以企業用戶為主,。
聯想智能手機業務的高光時刻在 2014 年,那年 1 月,聯想斥資 29 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這筆錢相當于聯想前一年淨利潤的近 3 倍。彼時,外界對其寄予厚望,将其視作聯想收購 IBM 的 PC 業務 ThinkPad 之後,又一次經典案例。
憑借摩托羅拉的國際品牌力,聯想順其自然地将智能手機業務從國内擴大到海外,這筆收購也讓聯想的市占率在當年成功擠進全球前三。那時意氣風發的楊元慶在聯想業績會上提出,要在 2020 年超越三星。
然而僅僅兩年後的 2016 年,聯想(包括摩托羅拉)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便掉出前五,淪為 "others"。時至今日,摩托羅拉也沒能成為第二個 ThinkPad,讓聯想更上一層樓。
2019 年,遊戲手機興起,而聯想在 PC 遊戲本領網域有着不錯口碑,旗下 " 拯救者 " 遊戲本品牌在全球都有較高知名度。因此 2020 年,聯想拯救者遊戲手機應運而生。可惜的是,拯救者手機上市第二年便遭遇了 " 機身容易彎折 " 的品控風波,而在與黑鲨、紅魔等遊戲手機的競争中,也逐漸處于下風。
直到今年 3 月,有聯想集團員工在脈脈平台發文稱,聯想集團正式通知,聯想手機品牌拯救者手機業務全線撤裁。更早之前,據钛媒體報道,2022 年底拯救者手機業務就進行過裁員。
如今,摩托羅拉成為了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獨苗。
今年 5 月,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 Luca Rossi 曾對 36 氪表示," 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主要通過摩托羅拉品牌運作,我們在拉丁美洲、北美很強,但我們在亞洲、中國、歐洲、中東和非洲手機市場份額相對較小,我認為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仍存在巨大的機會,現在我們開始慢慢在歐洲和亞洲進行投入 "。
如今,雖然拯救者手機已經 " 斷更 ",但其 " 拯救者 " 品牌卻出圈了,如今已經不只是聯想遊戲本的代名詞。
打開聯想官網會發現,拯救者不僅出售電腦,還有顯示器、電動牙刷、雙肩包、旅行箱、衛衣……甚至喝水的噸噸桶,用 " 雜貨鋪 " 形容也毫不誇張。
聯想還能聯想什麼?
回到文章之初提到的問題:為什麼聯想幾乎缺席了近些年每一次科技盛宴?
1994 年,柳傳志和倪光南針對聯想的未來有過一次著名争論,不少人認為這場争論奠定了如今聯想的底色:柳傳志認為聯想未來應走 " 貿工技 " 路線,即加大渠道建設、營銷投入,降低研發費用,通過銷售赢得市場;倪光南則認為聯想應該走 " 技工貿 " 路線,加大研發投入,從技術上赢得市場。
很多人認為聯想走錯了路,當年應該聽倪光南院士的話,好好打磨技術,不然今天也不會落得個 " 代工廠 " 的名聲。但假設歷史沒有意義,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聯想選擇的路線對錯與否。
如今全球幾大主流 PC 廠商——聯想、惠普、戴爾、蘋果等,只有蘋果一家不是 " 代工廠 ",其他幾家的 PC 業務如出一轍:CPU 來自英特爾和 AMD,GPU 來自英偉達,螢幕來自中國或韓國廠商,内存來自美光、三星等廠商……如今回過頭來看,收購 ThinkPad 和摩托羅拉或許更能體現聯想的商業思維——對确定性的執着。
雖然收購 ThinkPad 在很長一段市場裡為聯想赢得了不少掌聲,但外界贊揚的是聯想讓品牌起死回生,而不是 ThinkPad 本身多麼有價值。2004 年,在聯想收購 ThinkPad 之前,IBM 剛剛遭遇了席卷全球的互聯網泡沫,不僅 PC 業務大虧,硬碟部門也在 2002 年被出售給了日立。
在收購 ThinkPad 前,聯想在國際市場的市占率只有 2%,收購後上升到 7%。對聯想來說,收購 ThinkPad 更多的是品牌和市場的補充,而不是對技術短板的提升或開拓新業務。
收購 ThinkPad 前和收購後,聯想做的事從本質上來說都沒有改變。
而在摩托羅拉上,同樣如此。
2014 年的摩托羅拉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發明 " 大哥大 " 的手機巨頭,早在三年前的 2011 年,它就被谷歌以 125 億美元收入囊中。
到 2014 年,即便谷歌身為安卓系統的東家,也沒能做到讓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與蘋果、三星、HTC 相提并論。于是,聯想以 29 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業務。但請注意,聯想只收購了智能手機業務,摩托羅拉曾經積累的成千上萬的手機、通訊等專利并沒有被一起出售。換句話說,聯想又買了一個 " 殼 "。
和收購 ThinkPad 類似,摩托羅拉并未給聯想帶來新技術、新市場抑或是新業務,它依然是對聯想智能手機業務的補充——聯想此時和 2004 年面臨的問題類似,想要借此開拓國際市場。
這兩次收購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外企瀕臨 " 淘汰 ",已被市場驗證過且聯想自身就擁有一定體量的業務,同時它們缺少技術組成和對聯想市場空白的補充。
反映在聯想身上,兩次收購則體現出的是聯想缺少對技術成長期的布局,以及對市場确定性——對舒适區的執着。
與之相反,蘋果為了開發 Vision Pro 收購了多家光學、鏡頭已經 AI 公司;小米為了開發旗下電動汽車,收購了自動駕駛公司,他們均是為了擴展新技術、新業務而做的收購。而曾經的 IBM 雖然被聯想收購了 PC 業務,但憑借多年投入,其已是全球量子計算領網域的前沿企業。
商界有句老話,叫 " 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戰略上的失敗 "。為什麼聯想很少 " 蹭 " 科技熱點?或許這句話從根本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2023 年了,聯想,還能聯想什麼?這是一個值得聯想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