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誰說電影院裡只能看電影?,歡迎閱讀。
誰是下一屆美國總統的熱門人選?
在豆瓣,有 7687 名中國人提名泰勒 · 斯威夫特。
51458 人打出 9.4 的豆瓣高分。
全球票房首部破億美元的音樂紀錄片。
到了中國,貓眼專業版顯示,跨年夜也能賺 4000 多萬人民币。
線下一場巡演就能賺 1300 多萬美金的黴黴,這一次又在電影院裡收割了一把心甘情願的韭菜。
一群 i 人在座位上揮舞着熒光棒,一群 e 人衝到台上跟着音樂載歌載舞。
好多人覺得,這不是電影,這不是看電影。
可是派爺想說——
先說明,派爺不是黴黴歌迷,雖然整個夏天,派爺在單曲循環《Anti-Hero》,但這一次真的是派爺集中性地聽了她這麼多的歌曲。
當時買票的目的,就是覺得跨年夜想找個湊熱鬧,恰巧這部片看着 " 挺熱鬧 " 的,演唱會嘛,肯定熱鬧對不?
因為圖的是熱鬧,所以就沒做其他期待:劇情怎麼樣,鏡頭啊調度啊這些的,應該跟這種演唱會錄像,不沾邊吧?
真實的情況當然是我被打臉了,視聽效果不說宗師級别,那也是秒殺一般電影的。
怎麼說呢?它并沒有把自己定位成那種," 把整場演唱會錄下來 " 的紀錄片,而是做成了一部," 把整場演唱會拍成電影 " 的紀錄片。
把演唱會錄下來,其實很簡單,在舞台四周布置幾台攝影機,對着歌手一通拍,然後後期把幾台機器的素材拼一拼,找個錄音錄得比較完整的音軌鋪滿,就大功告成了。
這種紀錄片,大體上就是起到了一個唱歌的時候,有畫面襯着的作用,僅此而已。
把演唱會拍成電影,就要上升好幾個難度系數。
比如,整個演唱會下來,你看不到一般真人秀和演唱會裡的那種攝影機穿幫,連搖臂之類的都看不到,畫面裡永遠是現場的熱烈盛況。
要知道,這部紀錄片用的可不止一兩台機器,而且從畫面可以感受到,種類也非常復雜。
有固定在舞台下的攝影機,安插在觀眾席的攝影機,然後在舞台上跟拍的好幾台機器,更有在上空搖來搖去的搖臂攝影機,甚至拍攝全景畫面的航拍攝影機。
要知道,整場演出,可不會像拍電影一樣,按照分鏡頭一個一個來拍,而是所有機器,同時分工拍攝,最終記錄下完整的演唱會。
在這個過程中,一台攝影機拍到另一台攝影機的穿幫狀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可能在一首歌裡,這樣的情況會頻頻出現。
可是三個多小時看下來,我們看到的永遠是精心構圖的畫面,神采奕奕的黴黴在那裡走來走去,每一句歌詞,都配上了最精挑細選的場景,純純地讓我們享受着音樂,享受着現場的熱烈。
在幕後,可能那就是剪輯師無數個辛勞的日日夜夜,他們通過把所有素材裡沒有穿幫的、同時又最優美的畫面挑選出來,然後放到最終成片裡。
這麼做,就是為了消除穿幫帶給觀眾的一種聯想:這是一場演唱會的紀錄片。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身臨其境地讓自己置身到這個他們并沒有親自到達的現場,然後沉浸其中。
通過影院的音響系統,把這種等同于現場的聲音效果放大,再配上能讓人仿佛置身其間的畫面氛圍,觀眾仿佛真的買票走進了洛杉矶索菲體育場,跟現場的歌迷們一起見證了這場演出的盛況。
如此精心設計的畫面編排,即便這只是記錄了一場演唱會,也會讓你覺得,它不止可以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非常優質的電影。
說實在的,說這部電影是 e 人的狂歡,應該不算過分。
該當上台一起唱的時候,一群 e 人就果斷把屁股挪開座位,歡樂地飛奔到銀幕前,大家手搭着肩膀,圍成圈圈,像參加音樂節那樣邊走邊唱。
一群人在電影院裡蹦迪的行為,如果出現在國内電影節,估計會被人噴成篩子。
畢竟之前某部電影開個閃光燈,偷偷摸摸說幾句話,或者吃個零食,就會遭來一群人的圍攻。
但派爺看着跨年夜現場觀眾的這種行為,并不會覺得不合适,并不會覺得是擾亂了其他人的觀影興致,反而覺得,如果他們不上去跳兩下子,倒是這部電影缺了點什麼。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去電影院看電影,是為了看故事,看明星,看特效。
但其實這些人忽略了那個問題背後的問題,看故事、看明星、看特效,是為了滿足什麼?
答案很簡單,大家去電影院看電影,是為了放松,為了宣洩,為了讓自己暫時逃離這個讓他們感到了疲憊的、并不完美的世界。
電影的銀幕,就像一面通過異次元世界的大門,讓他們暫時擁有了情緒的出口。
黴黴的演唱會,提供給我們的,不就是一個情緒的出口麼?
過去一年,我們過得很累,我們可能有些許不如意,但,沒有什麼是一場演唱會治愈不了的。
就跟我們喜歡在萬聖節走上街頭一樣,并不是我們崇拜所謂的洋節,只是因為我們想給自己找個放松的理由,讓自己嗨一下。
很多人喜歡把一些事情安上條條框框,賦予某種東西沒必要的儀式感。
就跟吃西餐似的,非得有刀有叉有勺子,先吃這個再吃那個,方能吃出食物的味道,方能吃得有點樣子。
可人西方人不照樣用手拿着土豆漢堡啃,拿着啤酒烤肉一起撸串麼?
同理,看電影也不是非得正襟危坐,生怕咳嗽一聲就打擾了别人的興致。有些電影需要每個人投入其中,那就安安靜靜地享受;有些電影需要大家全情參與大哭大笑,那就放下身段盡情享受。
儀式的形式,終究是用來服務最終的情感需求的,不然,空有儀式的東西,注定會慢慢地脫離觀眾,進入到博物館的角落裡吃灰去了。
你讓所有人進電影院都得守一堆有的沒的規矩,拍的電影又不怎麼好看,現在有人可以去電影院看實況足球、看電競、看演唱會,要你管?對電影院來說,這個公共場所的功能可以多樣化,也可以讓影院的收入多元化,電影院就能開下去。電影院能開着,想看電影的看電影,想做點别的什麼的就做點别的,讓觀影門檻提高了,除了讓一些本來想來影院的人離開了,還能帶來什麼呢?
派爺鼓勵一切形式的讓影院火起來的形式,當然也包括黴黴的這部電影。
它利用這個電影工業體系裡最先進的技術,最出色的表演,最亮眼的明星,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消弭了真實與虛幻界限的視聽盛宴,讓我們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投入其中。
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重要的是,我們一起去電影院裡狂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