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阿裡巴巴“1+6+N”,我最看重的是N,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連續創業的 Janky(ID:janky-dsphere),作者:Janky,原文标題:《創新,是一個科技公司賴以生存的根本,阿裡巴巴 1+6+N 我最看重的是 N》,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今天在此基礎上,我們将進一步深化變革,走向組織治理的全新階段——構建 "1+6+N" 的組織結構,即在阿裡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裡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并分别建立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的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 CEO 負責制,對各自經營結果負總責。
——《唯有自我變革,才能開創未來:關于阿裡巴巴集團組織治理變革的決定》
阿裡巴巴每年都會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也都會引發内外部的廣泛關注和讨論,但是此次的 "1+6+N" 調整,其變革的劇烈程度,堪稱歷史之最。
此次調整對于阿裡内部員工,無疑地震,外界大眾倒是買單的,就在該消息發布後,阿裡巴巴股價飙升,拉漲 13%。外界買單的原因,有的是肯定了如此巨大的企業自我變革的姿态和決心,有的是認可阿裡确實認識到了自身過往的錯誤和不足。
一、為什麼阿裡收購 / 投資一個 " 毀 " 一個?
這個問題來源于知乎,問題所描述的現象也為大眾所直觀感受到,當初我是這麼回答的:
被阿裡收購或者控股的公司失去了飢餓感,以至于在阿裡的大溫床中,做着敷衍的日常工作,享受着旱澇保收的待遇,我認為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阿裡對職工的福利待遇是會讓任何職場中的人都毫無抵抗力的。阿裡收購的公司往往開啟和集團的融合之路,兩邊人員融合,阿裡原本的職員工享受着高薪待遇,去哪幹活都行,即使不是自己熟悉的業務。投後公司的員工,目标變成了轉正阿裡正式員工,反正公司也不會死了,所有人都進入了一個旱澇保收的怪誕事業期,即使高層偶爾調動也不傷大雅。
講一個前些年有趣的現象,美團 vs 餓了麼。如果大家留意觀察過就會發現,滿大街的美團外賣小哥身穿黃色的戰袍,背後印着各式各樣的标語,如 " 訂外賣上美團 "" 訂酒店上美團 ""xxxx 上美團 " 之類的,用以培養大眾心智。反觀餓了麼藍色套裝背後,都整齊劃一地印着三個字 " 餓了麼 ",或者 " 蜂鳥快送 ",我估計時至今日大眾基本也對什麼是蜂鳥快送一無所知。這也算是個小事,不過餓了麼真的就看不出花了什麼心思。
保持一定的飢餓感,是擁有戰鬥力的前提。阿裡這棵大樹下也許是太過陰涼了,讓底下的小樹無心長大。
阿裡此次砸碎大鐵鍋,決絕地開始分家,邏輯上看起來确實也是針對性地去解決一大家人吃小耳朵飯這一弊端。
二、創新,是一個企業得以繁榮的根本
我讀了很多書,分析了很多行業案例,自己也在不斷實踐,期望着能把一個小團隊逐漸發展成一個公司,把一家公司做大成企業,把一個企業打造成一個集團。不怕人笑話,我們現在還在小團隊的掙扎階段。能力雖小,思考卻不受限制。我時常思考,并嘗試總結,一個企業,或者再局限到我所能接觸和熟悉的科技型企業,最終得以崛起、得以繁榮的最本質因素,僅僅在于其是否具有足夠的創新。一個偉大企業的跌落和衰退,也僅僅在于其陳舊腐化,不再具有創新的能力。
這就是我個人更加關注阿裡巴巴 "1+6+N" 裡 N 的原因,因為只有 N 裡才藏着無數還不起眼但将來可能崛起的創新。而阿裡能否再度偉大,并不取決于已經具有一定确定性的 6,而取決于那些還并不确定甚至當前被大多數人認定為錯誤的小 N。
三、創新,來源于有理想的個人
公司這個實體并不具有任何創新的能力,所有的創新無論是關鍵技術的突破、運營模式的變革、產品體驗的提升,都源自于某個具體的個人。這是一個大膽的結論,也是一個容易讓企業自覺悲觀的論斷,然而事實就真的殘酷如此。
只有心懷理想之人,方能推陳出新。
趨利避害是任何生命體的本性,在人類身上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創新這件事,在被貼上 " 成功 " 的标籤之前,無可不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創新意味着要打破既有現實,而這現實正被絕大多數的所謂大眾所習慣和無意識地保護着。在企業内部,技術的創新,要面臨極大失敗的風險;模式的創新,要面臨絕大多數人否定和挖苦的現實;產品的創新,更是要面對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的無數說教。
個人要打破這厚重的現實屏障,唯一的動力并不來源于任何形式的當前短期個人利益,僅僅來自個人理想。雖然理想這個詞在那個 "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 的年代,被無辜濫用,淪落到成了企業主給員工畫餅的工具,以至于如今成了個人對抗企業的工具,人人都在譏諷着企業 " 請不要跟我談理想,不要畫餅 "。但回到現在關于創新的話題,個體要突破層層現實阻礙,謀求創新的結果,其動力的來源只有藏在他内心的個人理想。
擁有理想的個人,是要保家衛國的戰士,是要打破西方壟斷的科學家,是要出人頭地的農村孩子,是要改變人民生活方式的企業家,是要颠覆行業的野心家,是要帶人類移民火星的馬斯克,是要實現技術突破的工程師,是要打造卓越產品的產品經理。這些,都不是金錢利益能夠驅動的。
四、企業,如何具備創新能力
企業要尋求創新,最為核心的僅僅在于如何吸引到具有創新能力的個人,如何設計制度留住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如何建立緩衝地帶保留創新的可能,如何跨越時空磨煉自身長期主義的心性。
1. 如何識别人才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何鑑别人才,是企業持續的修煉過程。在人才的引進過程當中,企業犯過的錯誤也許是最多的。我們作為一家創立僅僅 3 年的公司,在這上面栽的跟頭也是不少,後面我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分享其中的過程和思考,這裡就淺顯地嘗試總結一些職場上常見的人才特質。
人狠話不多型
不論在什麼角色崗位上,最終能真正做出突破性貢獻的人,往往都是那種人狠話不多者。這類人也許是不善言辭,也許是選擇性沉默不喜言辭。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思考和鑽研上。他們是最接近事物本質的人,假以時日和機遇,他們就能一鳴驚人。這也是我給我兒子取名 " 言希 " 的原因。少說話,多思考,在這個人人都充滿表現欲望的年代,尤為重要。
不抱怨型
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夠抱怨之事實在太多了。抱怨原生家庭,抱怨運氣,抱怨大環境,抱怨公司,抱怨主管,抱怨遇人不淑,抱怨國家政策等等。但身邊總有那麼一些特殊的存在,你從來聽不到他們有任何抱怨。不抱怨并不是指麻木不仁、逆來順受,而是一種勇敢面對生活困難的自信和決心,只有這類人才可能實現突破。
願意舍棄型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我們在引進關鍵崗位的關鍵人才時,經常面對的反向要求,是在匹配行業的高薪資待遇的同時,還要适當公司期權承諾,以及其它資源的傾斜和自由的權力。我們也曾迷幻于這樣擁有光鮮背景的候選人簡歷,但最終的結果是,這樣全方位考慮自身短期利益的人,連一個普通的人才标準都達不到。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不變的真理,如今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能有所作為,在無法判斷其真實能力的時候,我會選擇反向去觀察他到底選擇舍棄了什麼,是舍棄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還是舍棄了其它更誘人的工作機會,還是有别的什麼,如果什麼都沒有舍棄,那麼就不要對他抱有長期的期望。
在企業角度如何鑑别人才有說不完的話,以後有機會再展開。除了正向評價一個人,反向的角度依然十分重要,比如在我目前的認知裡判斷下來,具有以下特性的職場人适合維穩,但不具有開拓和創新能力:注重細節的領導、剖析人性來趨利避害的老板、邏輯性強的市場人員、從未承認過失的員工。
2. 如何建立支持創新的機制
創新在于個體,能否有長效的機制支持個體創新從而服務于企業,是一個企業管理水平和頂層架構設計好壞的直接體現,也是生死攸關的關鍵。阿裡的主動拆分,只是邁出自我變革的開始,期待未來能有更長效和起作用的機制出現。我們看看别的企業在這方面都做了哪些設計。
騰訊的賽馬機制
在企業級的產品創新這塊,騰訊絕對是值得所有企業深入研究的對象。騰訊的團隊搭建,内部協同機制,是其不斷創新的法寶。尤其是在自己經歷了兩家從 0 到 1 的公司,也見識了阿裡巴巴内部的分工機制後,越發能夠認識到其中的厲害之處。
微信的誕生,最能說明騰訊創新機制的厲害。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騰訊已經擁有 QQ 這個大家夥的背景之下,要如何說服股東、用戶、QQ 相關的利益團體,舉公司之力去打造一個新的 IM 產品。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說出無數微信區别于 QQ 的地方,但在當時的普通人看來,這兩者功能上并無太多不一樣,甚至都有同樣的功能。
如果大家不能切實理解這其中的困難,可以對比一下大洋彼岸的 Facebook(現在的 Meta)。Facebook 無法在内部造個 WhatsApp 出來,當然也沒有做出一個 Instagram 出來,而只能走等對方做大市場對自己造成威脅之後,用鈔能力将其并購的路線。Facebook 在自家的社交軟體領網域都沒有展現出自我革命和創新的能力,而騰訊做到了,依靠的就是内部的 " 賽馬機制 "。
所謂的 " 賽馬機制 " 也很簡單:不管是内部的什麼項目,比如 QQ 空間、QQ 遊戲、微信和《王者榮耀》,都不完全是頂層規劃的結果,而來自于基層的業務單元的獨立創新。幾個團隊做出來產品之後,大家可以放到線上一起競争,最終 PK 出那個最好的,騰訊就可以根據結果決定分配多少資源來推廣這個產品。
蘋果的職能型組織結構
蘋果公司的產品創新,尤其是在喬布斯時代,是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敬仰的。我們看看蘋果内部是如何協同的。
蘋果的組織結構是圍繞着具體職能組織的,而不是圍繞着產品組織的。所謂具體職能就是,設計、技術、營銷等等,各有獨立負責人和團隊,而不是圍繞產品線去分設部門和人員,如 iPhone、iPad、Mac 電腦等等。大家留意會發現,我們從沒聽過蘋果公司有所謂的 iPhone 部門負責人,iPad 部門負責人等等。
這樣區分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成本,避免各個小的利益集團的形成。整個公司可以靈活組織各類人才,去實現新的創造,并把公司效率拉滿。
但是,蘋果這麼去設計組織架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當政的得是個明君,能力超強、把控力十足,否則難以協調這種巨無霸的公司。
Google 的 X 實驗室
Google X 實驗室 ,也被稱為谷歌的 "Moonshot Factory",登月工廠。這個機構是 Google 在 2010 年建立的一個實驗室,裡面雲集了各個領網域頂尖的學者和工程師,來不定期地研究一些看起來非常荒誕,但又非常重大的想法。Google X 的使命是颠覆現在的 Google ,并且培育出下一個現在完全不知道主營業務會是什麼的新 Google。
這個實驗室有過哪些項目,有些聽起來令人咂舌,比如冷聚變、太空電梯(《流浪地球 2》裡大家都見識到了)、磁懸浮、無人駕駛 Waymo 等等。
像不像阿裡的達摩院?不同之處在于 Google X 實驗室的項目并不需要背負為 Google 主營業務賦能的 KPI,不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
五、生存壓力,并不能刺激創新
最後再補充一個看起來比較怪誕的思考,也許并不準确,請讀者謹慎參考。
無論在哪個領網域,真正突破性的創新,并不在生存壓力的刺激下誕生。創新也許只會誕生在物質條件相對具有穩定性的時候,對于創新的個體來講,可以是處于物質條件持續匮乏(科研創新)的時候,也可以是持續舒适的狀态中(如 Google 的 X 實驗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連續創業的 Janky(ID:janky-dsphere),作者:J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