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三問AI手機:什麼意圖?怎麼識别?何種框架?,歡迎閱讀。
文|腦極體
早在幾個月前,就有媒體同行問我:AI 手機到底是什麼?跟智能手機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試想一下,如果經常跟科技企業、技術趨勢打交道的媒體人、分析師都對何謂 AI 手機雲裡霧裡,更别提門店銷售和消費者了。
2024 被認為是 AI 手機元年,但今天走進線下門店,會發現店員和用戶都對手機裡的 AI 有啥不一樣,感知并不明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常說手機是人 " 肢體 " 的延伸,可以讓我們的 " 手 " 觸及更遠的地方," 看 " 到更廣闊的事物。到了 AI 時代,手機是 " 大腦 " 的延伸,心念一動、言出法随,手機會根據我們的使用習慣和意圖,主動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所以,AI 手機區别于智能機的一個更高階、更本質的能力,就是 " 意圖識别 "。
目前,蘋果陣營、華為鴻蒙陣營、榮耀 OV 安卓陣營,都将意圖識别作為重點。
蘋果 CEO 庫克在 AI 系統 "Apple Intelligence" 的發布會上重點強調,在 " 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 的支持下,Siri 具備了精準識别用戶真正意圖的能力。
而安卓和鴻蒙用戶,恐怕對此并不陌生。
華榮 OV 等國產手機廠商早就上線了相應能力。榮耀在 2023 開發者大會上帶來了行業首個基于 AI 意圖識别的人機互動(IUI)作業系統—— MagicOS 8.0;華為在 HDC 2024 上提出 Harmony Intelligence,使得小藝能力大幅提升,能夠理解并預測用戶需求,并通過意圖框架與合作夥伴應用場景整合。
OV 雖然沒有明确推出意圖框架等平台,但也用行動參與其中。将大模型融入系統的底層設計中,更新 OriginOS、BlueOS,來實現復雜的意圖識别和推理決策。
那麼用戶又該迷惑了,各家都在說 " 意圖識别 ",到底有啥不一樣呢?
" 意圖 " 是人心中所想,帶有模糊和不确定性," 識别 " 結果也就有了很大的自由闡釋空間,廠商如何避免自說自話,把 " 手機懂你 " 這件事落在實處?
就要依靠一個作業系統級的全局意圖感知、理解、決策技術體系。
我們不妨把 " 意圖識别框架 " 這一新概念詳細拆分開,看看每一個環節的準入門檻是什麼。
01
意圖識别的第一步,當然是搞清楚什麼是用戶的 " 意圖 ",也就是手機廠商所說的 " 懂你 "。
但 " 意圖 " 并不是什麼新概念。
早在互聯網時代,意圖識别就被應用于搜索引擎、廣告推薦等場景。比如用戶在搜索框輸入 " 抓娃娃 ",底層的檢索策略要識别到這是電影需求,再去電影的數據庫裡檢索,如果電影意圖識别失敗,返回的搜索結果中,根本沒有《抓娃娃》電影相關内容,或者要翻好幾頁才顯示,都會導致很糟糕的用戶體驗。所以,意圖識别很早是科技企業研究的對象。
那麼,AI 手機所謂的 " 意圖識别 ",有啥特殊呢?
特殊在于,要遊過深海。
今天手機所承載的 " 意圖 ",有兩個特點:
一是範圍廣。一個動作或詞語可能對應多個意圖。現代消費電子設備的激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功能和服務,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終端設備的多元、服務的多樣,經常會出現多種意圖,比如輸入 " 長城 ",可能是景點、電影或者汽車,這就使手機的意圖識别更難做。
二是隐蔽性。傳統意圖識别可以根據用戶給出的 query 詞來進行判斷,屬于相對明确的 " 顯性意圖 ",但日常使用手機時,還有大量隐性意圖,比如眼睛注視手機螢幕,可能是想看時間、看新消息通知或日程計劃;遺忘了出行計劃,可實際上班機時間應該重點關注……這些是用戶真實需要,但自己很少意識到或清晰表達出來的 " 隐性意圖 ",由于無法被清晰表達,難以轉譯成計算機語言,自然也就難以滿足。
這些多且隐蔽的意圖,構成了一片 " 意識深海 ",需要手機廠商跋涉而過,找到一條最短路徑。
由此,我們不難明确,AI 手機意圖識别的意義:
首先是化繁為簡。通過洞察用戶真正的需求,簡化獲取服務的步驟。
比如榮耀的 " 任意門 " 功能,帶來了行業首個基于意圖識别的人機互動,只需一拖不到 1 秒即可完成以往 8 步 10 秒的操作流程。當用戶收到一條信息,復制之後,系統會自動分析語義并提煉關鍵内容,預判接下來的需求和操作,自動一步直達備忘錄、地圖等應用。華為智慧搜索支持 " 一鍵場景直達 "、OPPO 的 ColorOS 14 系統中的 " 流體雲 " 功能,能預測用戶行為,自動接入相應的使用場景……這些都簡化了操作步驟。
其次,多想一步。通過隐性意圖的識别和滿足,帶來超出用戶期望的驚喜體驗,構建差異化優勢。
華為曾在一次分享會中提到,HarmonyOS 意圖框架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訓練,把人們自己都感覺不到的規律串聯起來,并通過端側的本地學習完成本地學習推薦,從而完成 " 超預期 " 的智慧搜索服務體驗。
接下來,可以主動服務。比用戶多想一步,就能将服務化被動為主動,更快更恰當地送到用戶的眼前指尖。
目前,鴻蒙系統的場景化入口,就可以根據意圖判斷,将不同服務融入實際場景中,比如搭乘飛機,班機信息會優先顯示在實時狀态欄,榮耀 Magic Live 也有類似的主動服務,在觀影、聽歌、走進地鐵站等場景中,提前将取票、聽歌偏好、地鐵碼等原子化服務進行推送。
基于意圖識别的人機互動,讓你最需要的服務,涉過意識的深海。
02
洞察到了用戶的意圖,就能将服務精準送達嗎?其實還要穿過一片 AI 的叢林。
有一個職場段子,老板讓秘書定一個班機,最低段位的秘書,就只會看那一班,而最高段位的,還會提供多個班機選擇,還考慮到出差需求,也把當地的住宿、餐飲等都提前查好備選。
如果讓手機 AI 來應聘做你的助理,你希望是哪一個段位呢?
最高段位的 AI 助理,要真正理解你說的話背後的真實意圖,并真正完成你想要的任務,其實要拆分為幾個步驟。
步驟一:充分感知。一個優秀的助理,并非 " 胡子眉毛一把抓 ",什麼事情都要提前安排,而是結合上下文背景和情境,來對用戶的潛在意圖進行判斷。所以,充分感知場景和情境,就非常必要了。
蘋果高級副總裁 Craig 曾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的真正獨特之處是能理解個人情境。能夠根據你的個人數據,你現在打開的頁面等背景,來理解需求。
比蘋果更早一些,榮耀在 2016 年第一代 Magic 上首發 Magic Live 智慧系統,就能夠自動感知判斷。
步驟二:分析判斷。
有了上下文背景,怎麼推斷多個意圖的重要性和優先級呢?這就涉及語義理解了。目前,檢索、問答等任務,由于用戶有明确的檢索詞,利用大模型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已經可以很好地推斷用戶到底想幹什麼。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 Apple Intelligence 蘋果智能 + GPT-4o 大模型的方案。基于 Apple Intelligence,蘋果為 Siri 引入了多模态互動能力,可以從輸入的自然語言中精準地進行用戶意圖識别,将任務拆分為多個任務,作為生成回答的基石。
步驟三:精準執行。
我們可以把每一個服務和功能,想象成一個個智能體,每個智能體只有孤立的識别和輸出能力,要完成用戶需要的復雜任務,需要對這些智能體進行精巧地、自動化地調取和編排,才能在意圖判斷之後,做出最恰當的執行反饋。
OPPO 與 IDC 聯合發布的《AI 手機白皮書》中提到,成熟的 AI 手機系統要内嵌用戶定義的專屬智能體,不斷理解用戶習慣,自學習、直覺化。
在 VDC 開發者大會的一場技術論壇中,vivo 的技術人員也透露,作為業内首個推出手機大模型(藍心大模型)的廠商,他們很早就開始研究 agent,對手機原生化服務組件的拆分很細、編排恰當。
這樣看,從意圖到服務之間,還要經過數據(感知)、算法(分析)、智能體(執行)的一片 AI 森林,只有具備完整 AI 技術體系的廠商,才能順利跑通。
03
從上述意圖識别的拆解中不難感受到,AI 手機想做的 " 以人為中心 " 的主動服務,跨設備的數據流轉(全場景感知),跨應用的服務觸達,以及全局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将各層級、各終端、各系統、各應用都整合在一起?
意圖框架,就是關鍵紐帶,具備作業系統平台級的能力,可以讓 AI 貫穿從數據到服務的完整鏈路,帶來意圖識别的能力飛躍。
目前,榮耀、華為、蘋果都推出了自己的框架或平台。
其中,Magic Live 智慧引擎是基于場景感知、用戶理解和意圖決策三大核心能力的平台型 AI 解決方案,形成了一個能夠銜接各種軌迹和能力的 " 大腦 ",實現了從單意圖到多意圖關聯的精準意圖判斷。
蘋果也采用了 " 榮耀模式 ",App Intent 意圖框架包含了自學習引擎,實時學習用戶行為,并根據時間和空間信息,提供個性化服務。
華為 HarmonyOS 的意圖框架,則構建全局意圖範式,基于鴻蒙系統的跨端互聯協作優勢,實現多維系統感知,結合 AI 大模型、AI 推理框架、端雲協同等計算處理能力,将需求傳遞給服務方,拉起 / 執行更恰當的服務。
總結一下榮耀、華為、蘋果的意圖框架,就是具備 " 地基 " 的能力。
為了更好的意圖理解,三家都進行了深度的技術搭建,實現了作業系統級别、跨終端的意圖感知、理解,只有深入到系統層面,才能真正重構手機 AI 體驗。
同時,意圖識别會涉及敏感數據的采集、共享和流動,在隐私安全方面,無論是一貫以隐私保護著稱的蘋果,還是榮耀的 MagicGuard 和 MagicRing 信任環,華為 HarmonyOS NEXT 的原生安全,都說明唯有平台級的 AI 能力,能在釋放智慧的同時,守住安全的防線。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有點疑惑,既然意圖識别這麼難、需要改造和創新的地方這麼多,效果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體現出來的,主打一個 " 誰用誰知道 ",要不還是先躺平算了。
确實,意圖識别的每一關都不好過,但這正是競争白熱化、同質化的手機市場,廠商突圍的關鍵。
更何況,AI 手機應該是消費電子市場最大的一個新蛋糕,華榮 OV 等一批國内廠商又早已 " 上桌 ",只要攻克一些技術難關,就能成功分到大蛋糕,何樂而不為呢?
意圖識别框架上,正在醞釀一場從 " 以手機為中心 " 到 " 以人為中心 " 的互動之變,AI 手機才剛剛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