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央行最新明确!,歡迎閱讀。
作 者丨唐婧
編 輯丨周炎炎
2 月 8 日,央行發布了《2023 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在系統回顧一年來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基礎上,闡釋了下一階段的政策取向及重點安排。整體來看,未來央行對經濟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較強的政策支持力度。據記者梳理采訪,本次《報告》主要釋放了以下八大重磅信号:
1. 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标相匹配
在下一階段貨币政策主要思路中,《報告》沿用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币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标相匹配 " 的表述。
接近央行人士告訴記者,與此前的 " 保持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不同的是,這一表述明确将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都體現進來,同時還考慮了預期因素,有利于統籌經濟和物價兩方面目标,匹配的錨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導和穩定預期。具體來看," 相匹配 " 的内涵可以從三個角度合理把握。
一是 " 相匹配 " 不意味着 " 完全相等 "。社會融資規模和 M2 增速取決于宏觀形勢和調控需要,在經濟動能趨弱時比名義經濟增速适當高一些,在經濟過熱時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這是逆周期調節的需要。
二是 " 相匹配 " 要拉長時間、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長期概念 , 不是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匹配。近兩年金融數據持續領先于經濟數據,未來随着宏觀經濟恢復向好,經濟與金融增速間的缺口有望逐步彌合。
三是要更多從貸款累積增量評判金融支持力度。個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數、季節規律、考核監管等多重因素擾動,累積增量能更客觀全面反映一段時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2. 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
《報告》指出,按照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要求,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債券方面,貨币政策要加強與财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保障政府債券順利發行;按照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繼續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和金融債券市場發展。信貸方面,支持金融機構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九大重點任務,積極挖掘信貸需求和項目儲備,保持貸款合理增長。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要從更廣視角去看待金融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滿足程度。融資支持并不僅僅局限于信貸,較之于間接融資,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實際上更有效率,兩者也都體現了金融體系對實體部門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
而且,在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導向下,當前财政、產業等宏觀政策效果會體現到政府債券、企業債券、股權等融資中,直接融資發展也與科技創新、新動能等更為适配,對貨币信貸需求產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對貨币金融條件的誤讀。
3. 準确把握貨币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确提出要 " 準确把握貨币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 ",《報告》以專欄形式對于如何理解新規律新特點、未來如何應對進行了解讀。
《報告》認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一方面,新動能貸款持續較快增長,占比穩步提升。2018 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于全部貸款增速。目前,我國各項再貸款工具已實現對 " 五篇大文章 " 領網域的基本覆蓋,将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網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合理的融資需求。
另一方面,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傳統動能貸款增勢趨緩,占比逐漸下降。過去幾年,我國每年 20 萬億元新增貸款中,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占了很大比重。随着我國房地產發展模式重大轉型、地方債務風險防範化解,這兩塊貸款需求都明顯下降。上述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雖然總的增速可能較過去有所回落,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是顯著提升的。
《報告》表示,總體看,準确把握貨币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合理評價金融支持的力度, 要解決好 " 看什麼 " 的問題。高質量發展階段,評判經濟發展不只是看經濟增速, 評判金融支持也不能 " 唯信貸增量 "。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說明了實體經濟信貸需求被合理滿足;要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網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要多看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或者拉長時間觀察累計增量、餘額增速等,更全面看待貨币金融條件。
4. 利率自律機制堅持市場化方向 助力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利率自律機制堅持市場化方向,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報告》詳細介紹了利率自律機制成立十年來的成功實踐。
一方面,充分體現市場化特征,由定價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牽頭,通過行業自律和協調,持續提高銀行體系整體的定價能力,在市場化環境下促進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2023 年 12 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别為 3.75% 和 3.97%,均較 2019 年 LPR 改革前累計降低約 1.6 個百分點,是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有力發揮了促消費、穩投資、擴内需作用。
另一方面,暢通貨币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全國省級協調聯動,層層傳導、形成合力,對超過 400 萬億元的存貸款利率定價進行自律管理,助力央行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已占到商業銀行總數的一半左右。
《報告》介紹,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将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完善利率自律管理方式,為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做出新貢獻。
一是加強對 LPR 報價的監督管理和考核評估,提高報價質量,為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提供有力支持。引導成員部門根據市場利率變化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二是督促銀行持續健全存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堅持風險定價原則,切實理順信貸市場和債券市場、大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利率關系。
三是建立健全自律約談和通報機制,提升利率自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完善利率自律機制組織架構,促進高效履職。
5. 聚焦 " 五篇大文章 " 充分發揮貨币信貸政策導向作用
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在做好 " 五篇大文章 "、優化信貸結構方面下好了先手棋。《報告》顯示,2023 年末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累計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貸款 3.3 萬億元,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碳減排量超 2 億噸,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在 5 個試點省份支持了 60 多個項目,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存量 4000 多億元也繼續發揮作用。各項工具帶動下,2018 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 " 提升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效能 " 部分增加了 " 統籌抓好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信貸支持 " 和 " 強化金融對養老領網域支持力度 " 等内容,對應了 " 五篇大文章 "。本次報告的 " 行業分析 " 還選取了技術密集型的機械工業和體現人文關懷的養老產業。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這些調整充分體現貨币政策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為高質量發展營造适宜的貨币金融環境。
至于下一階段的貨币政策思路,《報告》提出要 " 實施好存續的各類專項再貸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領網域的工具方案 ",聚焦重點、提高政策效能,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網域和薄弱環節傾斜。
同時,《報告》還提出,通過部分貸款到期後轉投、優化新增貸款投向、推動市場化出清等方式,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增量和存量雙管齊下,更好推動信貸結構優化。
6. 要完善債券市場法制體系,夯實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法制基礎
在 " 下一階段貨币政策主要思路 " 部分,《報告》還強調要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其中重點提及要完善債券市場法制體系,夯實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法制基礎。建立做市商與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聯動機制,完善債券承銷、估值、做市等業務管理,提升債券市場定價功能和市場穩健性。推動櫃台債券業務擴容,提高個人、企業、 中小金融機構通過櫃台渠道投資政府債券的便利性和效率。
同時,加強貨币市場宏觀審慎管理,完善貨币市場流動性監測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繼續貫徹 " 零容忍 " 理念,加大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堅定不移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此外,有序推進人民币國際化, 進一步擴大人民币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币合作, 發展離岸人民币市場。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币資本項目可兌換。
7. 加快推動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建立健全總損失吸收能力
在 " 下一階段貨币政策主要思路 " 部分,《報告》還強調要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并提到要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推動系統重要性銀行按時滿足附加監管要求,加快推動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建立健全總損失吸收能力,切實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同時,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
《報告》還要求,積極推動重點區網域、重點機構和重點領網域風險處置和改革化險工作。指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運用債務重組、置換等手段,支持地方融資平台債務風險化解。加強對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推動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健全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機制。推動金融穩定法盡快出台。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發揮好存款保險專業化風險處置職能,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防止金融風險累積擴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8. 我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在 " 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展望 " 部分,《報告》表示,展望 2024 年,我國經濟有望進一步回升向好,物價有望溫和回升。2023 年四季度以來,CPI 同比持續在負值區間運行,除了受豬肉等食品價格高基數影響,耐用品和服務價格漲幅也偏弱,核心 CPI 同比由此前的 0.8% 降至 0.6%。通脹根本上取決于實體經濟供需的平衡情況,目前物價水平較低背後反映的是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總供求恢復不同步。未來随着基數效應逐步減弱,商品和服務需求的持續恢復,預計物價總體呈溫和回升态勢。PPI 降幅預計也将持續收斂。
《報告》認為,中長期看,我國處于經濟恢復和產業轉型更新的關鍵期,供需條件有望持續改善,貨币條件合理适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