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在雲端”的攝影師:塔吊司機拍下不斷長高的城市,歡迎閱讀。
高空下城市高樓鱗次栉比,初升的太陽透過雲層,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金衣,閃閃發光 …… 最近一組名為《高郵黎明》的照片在網絡上廣受網友好評。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照片并非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而是揚州一名普通的塔吊司機王子卿拍下的。王子卿借助工作優勢,在百米的高空中拍下城市美景,不僅給乏味的工作增添樂趣,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
裱畫師轉行開起了塔吊
80 後王子卿出生在揚州高郵界首鎮,家境不太好,高中沒有畢業便辍學在家。但受到外祖父的影響,他十分熱衷于镌刻、裱畫等傳統手藝。1999 年,19 歲的王子卿外出闖蕩,在揚州的一家畫廊謀到一份工作,成為一名裱畫師。在随後的幾年裡,他戀愛、結婚、生子,按部就班地生活。雖然從事着喜歡的工作,但微薄的收入讓王子卿感到生活的壓力。2003 年,王子卿辭職後,在遠房親戚的幫助下成了一名塔吊工。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塔吊,王子卿感覺非常不好意思:" 第一次爬塔吊腿都是軟的,當時只有 16 米,爬了三次才爬上去。" 憑着一股子好學勁,王子卿很快就克服了内心的恐懼。" 才開塔吊那幾年,真得非常辛苦。" 王子卿告訴記者,20 多年的時間裡,塔吊的技術和環境越來越好。" 剛開始的塔吊,駕駛室一個平方不到,裡面只有一只小電風扇。" 到了夏天,駕駛室裡酷暑難耐,塔吊工們只能穿着一條褲衩在空中作業。" 現在條件好多了,駕駛室裡不僅有空調,而且還有航空座椅。"
小小駕駛室成了高空書房
王子卿從裱畫師傅轉行成為塔吊司機,雖然掙得多了、生活條件改善了,但他的内心仍不滿足。" 塔吊工作能養活家人,但養不了我的心。" 塔吊的駕駛室很小,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在這狹小的空間度過。
為了排解孤獨與寂寞,閒時王子卿便用讀書來打發時間。遇到優美的句子,他就摘抄下來。" 很多人喜歡在手機上看書,而我喜歡讀紙質書籍,在百米高空,沒有他人打擾,閱讀效果更好。" 王子卿說。書本給王子卿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也讓他獲得了更多知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在王子卿身上得到了印證。《高郵汪豆腐》《新雙塔傳奇》《高郵的黎明靜悄悄》《鏡頭裡的高郵老街》…… 截至目前,王子卿通過自媒體平台推出的詩歌、散文已達 60 多篇。值得一提的是,其所作的散文《老巷拾舊》還獲得了全國青年新人新作散文三等獎。" 我的寫作靈感很多是在駕駛室内產生的。" 王子卿說。
站在雲端拍攝家鄉美景
漸漸地,王子卿結交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大家的影響下,他的興趣愛好更廣泛,攝影便是其中之一。" 攝影是愛好,塔吊是工作。" 王子卿将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激發出美妙的創作靈感。他發現,塔吊平台可以是工作平台,也可以是攝影平台。為記錄高空下的郵城之美,他利用工作間隙,拿出手機、相機 " 咔嚓咔嚓 " 地拍個不停。
王子卿最得意的攝影作品是 " 高郵黎明 " 這一組照片,每一張照片中的景色都很美:高空下郵城的高樓鱗次栉比,初升的太陽透過雲層,仿佛給郵城大地鋪上了一層金衣,閃閃發光 ……
" 拍攝這組圖片,前後共歷時 3 個多月。每天早晨 5 點左右,我準時趕到工地,爬到塔吊上,做好安全措施後,便等待拍攝。前後共拍了 100 多張照片,從中精選出 10 張,組成了這組‘高郵黎明’。" 王子卿告訴記者,想要拍攝好的照片并不容易,這些照片大多是在塔吊爬升到百米高空之後拍到的,因為雲層通常懸浮在這個高度。而像棉花糖一樣的雲層更是可遇不可求,必須是前夜下過雨,第二天放晴,還得趕早,日出一般在 6 點左右,7 點過後雲層就升騰了。
20 年見證城市不斷 " 長高 "
" 面對眼前的美景,感覺不拍下來對不起自己,不讓别人看到,更是一種辜負。" 王子卿說,在拍照過程中,他不僅欣賞到了高郵這座城市的美景,更看到了高郵的快速發展。
王子卿告訴記者,他回高郵後工作的第一個工地是一處安置小區,只有 6 層樓,塔吊機的高度只有 30 多米。那時候,高郵還很少見電梯房,鹽河以東才剛剛開始建設。"20 年來,我開的塔吊高度從 30 米升到 50 米,從 50 米到 70 米,從 70 米到 90 米,從 90 米到百米以上 ……" 王子卿笑着說,他在工作中親眼目睹了高郵 20 年的 " 成長 ",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就他自己而言,20 年來,家裡的變化也非常大,購買了新房,工資也翻番了。
王子卿除了喜歡在塔吊上拍照,下班後還經常拿着相機到高郵城的大街小巷去街拍,還專門在短視頻平台開通了賬号,宣傳家鄉高郵的點點滴滴,目前已經收獲一萬多名粉絲,一條視頻最多的點贊已經超過兩千個。" 寫高郵、拍高郵,讓單調的工作充滿色彩!" 王子卿告訴記者,他将繼續用手中的相機和筆,拍攝高郵的美景、書寫高郵的美麗。
現代快報 + 記者 韓秋 顧潇
(編輯 周冬梅 校對 張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