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沒有這個特點的孩子,注定被AI取代,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五一節前我寫了篇,聊到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刷題為代表的被動模式,研究發現這個模式與最近橫空出世的人工智能 Chat GPT 學習模式高度重合。
這意味着,靠刷題刷上去的學霸,從象牙塔一出來,等待他的命運,很可能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
另一種是以思考為代表的主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孩子長大後,不用擔心被 AI 取代,因為他會思考怎麼運用 AI,AI 發展越充分,他的發揮空間反而越大。
所以,自打 Chat GPT 湧現,網上就有人開玩笑說,現在還拼命刷題雞娃的父母,無異于 " 清末考科舉 "。
着手培養孩子主動思考能力,才是前瞻認知。
在那篇文章裡,我也聊到了自己是如何 " 提前布局 ",在日常精讀和生活中引導千尋主動思考。
正好這個五一小假期在陪她做精讀讨論,突然想到,除了方法,還可以分享一些引導孩子思考的好書給大家。
我大膽預測,随着人工智能發展加快,類似書籍會迅速超越刷題教輔,成為童書市場新主流,就如我們假期讀的這套:《熱愛思考的加斯東:送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
今日種草好書:
《熱愛思考的加斯東:送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
适讀年齡:4~9 歲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說到哲學,家長常有誤解,覺得哲學很高深,至少大學才會接觸,其實不然。
我記得,我是在能夠獨立閱讀文字的年齡,第一次看哲學書《蘇菲的世界》。
當時感受好震撼,就像心靈突然打開了一扇窗戶。
蘇菲随手把門關上,拆開了信封。裡面只有一小張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着:你是誰?
▲ 圖源:網絡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去思考 " 我是誰,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我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 這樣深刻的問題。
事後回想,這樣的思考,對我的人生來說意義非凡。
因為,從那之後,我開始建立起自我認知,不再人雲亦雲。
不論老師的話,還是同學的行為,我都會站在旁觀者角度獨立思考,對事物的洞察力強了不止十倍,活得也更清醒理性。
做媽媽後,又無意刷到法國紀錄片《這只是一個開始》,被其中一個場景震撼到。
巴黎一所幼稚園,老師在教室點起一根蠟燭,開始一天中的哲學啟蒙課。這些四五歲的孩子,在思考、讨論什麼是死亡、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差異、什麼是愛情以及什麼是智慧。
" 自由,就是從監獄裡出來。"
" 自由是一個人可以走到大街上去。"
" 愛情就是爸爸們愛上了媽媽們。"
" 靈魂是從肚子裡出來的藍色的隐形的東西。"
" 智慧是媽媽從不把巧克力醬放到冰箱裡。"
……
很難想象,一群幼兒園孩子把抽象的概念解釋得這麼認真又風趣。
搜索資料我才知道,很多歐美國家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接受哲學啟蒙。
哲學在西方國家被重視的程度,隔着國門的我們很難理解。
他們認為" 問為什麼是孩子的天性,哲學就是回答為什麼的學問,所以哲學是引發兒童主動思考的最佳途徑。"
《熱愛思考的加斯東:送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這套書,就引進自紀錄片的場景地——法國。
書中主角加斯東,像其它所有孩子一樣,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從自我到他人到世界,作者巧妙借由加斯東父母和老師的解答,來引導孩子展開思考。
潛移默化的閱讀中,孩子獲得了看待自我、他人甚至社會的角度,也逐漸培養起主動思考、探究世界的哲學精神。
引發孩子思考的少兒哲學書籍,市面上也有不少,之所以選這套,是因為我覺得它設定的問題,是從兒童經驗出發,緊貼日常生活,并且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講解,孩子更容易理解、共情。
像 " 為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 ",就是通過孩子剛邁入學校都會遇到的疑問,來引發對 " 自我 " 的思考。
加斯東第一天去學校,認識了很多新同學,他發現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相似之處。
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放學回家的路上,加斯東就問媽媽,為什麼人們不都是一模一樣的?
媽媽向他傳達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人人都一樣,我們很快就會覺得無趣的。
我們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羅素那句 " 參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正是因為有那麼多不同的個體,才構成缤紛多彩的世界。
有了這樣的思考,孩子就能更客觀地認知自己和他人,不會覺得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或者 " 以己度人 " 認為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也應該做到。
很多孩子出現社交問題,老跟同學發生衝突,本質就是缺少對 " 自我與他者 " 的思考。
比如有孩子喜歡畫畫,就希望好朋友也和自己一樣去畫畫,無法接受對方根本不喜歡畫畫這個事實,于是兩人就發生了衝突。
家長在解決衝突的時候,可能只是簡單告知孩子,不能強迫别人做事,很少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的本質。
但如果有這本書,孩子代入到加斯東的角色,通過 " 提問思考 ",他就會明白:
" 哦,人與人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去尊重他者的不同,接受多元化。"
你看,這就是思考的價值,思考讓人洞察事物緣由,不再因為不理解而感到内心痛苦。
在《熱愛思考的加斯東:送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裡,有很多類似這樣引導孩子對生活中常見問題展開思考的案例。
比如 " 為什麼和平相處那麼難 ",講到和同學、朋友吵架後,要不要主動講和的思考。
加斯東媽媽的解答堪稱範本:
" 我們是不是必須得講和?"
" 不是的,沒有人強迫你們。可是,如果你不講和,你心裡就會難受,就像被一塊石頭壓着。這樣的話,别人對你的傷害還得繼續 ...... 重歸于好,意味着修復自己心裡的傷疤。"
這樣站在 " 對你有利 " 角度的說法,是孩子更容易接受的。
" 為什麼我不能随心所欲 ",則講到了對規則的思考。
規則不只是約束,它也是幫助,幫助人們生活在一個有秩序不混亂的社會裡,這是我們遵守規則的意義,不是為别人,而是為自己。
" 為什麼人會害怕 ",引導孩子對恐懼進行了思考。
我和千尋都很認同的是,作者沒有把 " 恐懼 " 直接定義為負面的東西,而是講清楚了它的兩面性。
" 恐懼有時候是有好處的,它讓我們遠離各種危險。"
" 但一旦讓恐懼把我們圈禁,就再也發現不了生活中的種種驚喜。"
也給了孩子解除 " 恐懼 " 的方法:
" 來自他人的鼓勵和信任,可以幫助我們戰勝恐懼。"
" 當你勇敢說出心裡的恐懼時,它立刻就變得渺小了。"
總之,孩子學習、生活中常遇到的困擾和問題,父母可能一時也想不到恰當的解答。這套書卻不但能提供答案解惑,還提供了思考路徑,讓孩子借由問題表象,探索事物更深層次的本源,非常難得。
這套書下冊裡,有個很棒的設計叫" 寫給父母 "。
作者對書裡每個問題的思考價值,即 " 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問題上讓孩子多思考 ",給予了詳細闡述。
一般來說,我會先讀讀這個版塊,做到心裡有數,再和千尋共讀讨論。
這個版塊也讓我學到了更多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讓我和孩子的對話變得更有效。
讨論時,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
結論不重要,思考的過程才重要。
相比說出一個看上去正确的答案,我更希望千尋有她自己的想法,并且能說出支撐自己想法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非常稚嫩。
傳統的被動式教育強調标準答案,導致孩子注意力都放在 " 答題 " 上,但擁有強大數據庫的 AI 顯然比我們更擅長 " 答題 "。
現在,為了不讓孩子以後被 AI 取代,我們必須重視思考的引導。
如果你太在乎結論,孩子慢慢就會放棄思考,說:" 我不知道。"
所以,在和千尋讀這套書時,我始終保持着 open 心态,盡可能鼓勵她去發散。
除了 open,我還會引導她與自己生活做關聯。
比如,共讀 " 為什麼和平相處那麼難 " 時,我會問千尋有沒有遇到和别人鬧矛盾。
她告訴我,有一次好朋友邀請她一起玩,她當時正忙着完成一件手工,就拒絕了,之後好朋友又強行要她一起玩,她很生氣,兩個人就起了衝突。
最後是老師出面調解,兩人才握手言和。
我說,換成今天,讀過 " 加斯東 " 的你,會怎麼做呢?
她說會更有信心,坦率地告訴好朋友,想讓别人做一件事,應該先和别人溝通為什麼希望對方這樣做,征求對方同意。
我覺得這個想法聽起來還不錯。:)
在《熱愛思考的加斯東:送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每個主題後面,還會有專門的場景,幫助我們和孩子讨論,比如:
借助讨論,我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的反應和情緒。
有些話,平常他們可能不想說,尤其被欺負這種不好的事,憋在心裡,長時間沒得到抒發,事情就可能變壞更新。
而借這套書聊天時,我們能聽到孩子心聲,有機會幫他跨過那些成長中的煩惱。
EASTWEST
和千尋讀完 " 加斯東 " 後,我一直在想,其實成人世界很多問題,緊張焦慮的心态、糟糕的人際關系、高企的離婚率……追根溯源,也在于幼兒和青少年期,從未對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思考、重視。
小時候對外部世界的探尋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長大就會產生更多困惑。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人與人很難坦誠相見?什麼是公平?
我們給孩子哲學啟蒙,引導他們去思考,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對世界、對他人的認知系統,使其清醒理性又敏于感受,這恐怕比分數重要得多。
最後,用周國平的一段話來結尾吧:
如果你只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将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習思考了。
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完整的人,思考就是 " 必修課 "。
《熱愛思考的加斯東》
(拔草可掃碼)
>友情提示:本文包含推廣内容,請大家按需、理智拔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