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擁有600萬以上閒錢的人,是怎麼消磨時間的?,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錦緞,作者 | 愚老頭
" 收藏市場第一股 " 保利文化終于扛不住要私有化退市了。
身為大周期研究員,保利文化作為收藏品周期的代表,一直在自選股裡面躺着。但終究還是錯付了,長線投資者再也等不到揚眉吐氣、翻身農奴把歌唱的那一天。
過去 3 年疫情,主業為劇院經營和收藏品拍賣的保利文化連虧 3 年,這是基本面。又碰上美元加息,對港股這種爹不疼,娘不愛,完全風險暴露的市場并不友好。保利文化的市值萎縮到連 10 億人民币都不到,也算是基本失去了融資功能,私有化退市也無非厚非。
我們提及保利文化這只冷門股,并非只為分析它的基本面本身——
除了作為上市公司這重身份之外,保利文化為代表的收藏文化,與股市也具有莫大淵源。" 雞缸杯 " 天價拍賣紀錄創造者的劉益謙,是 A 股最知名的市場大鳄之一;原 " 影視第一股 " 的華誼兄弟實控人王中軍,因對現當代西方繪畫藝術品的熱忱備受熱議。那些遊資大作手們的豪宅裡,往往也用不菲的中西方藝術品所點綴。至于更多實現财富自由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們的藏品故事,亦多有流傳。
某種意義上,股市的頂端正是收藏。
當時當下,A 股與港股市場多少有些讓人意興闌珊。它們的頂端處,風景又是如何?
01 最深的套路
提到收藏的投資價值,只需要一句話,"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 "。就因為這句話,無數人前仆後繼。
中國的收藏市場,是一個遊走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市場。這個市場從來都不缺故事,打眼、撿漏,一夜暴富又一瞬歸零的傳說比比皆是。
王朔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武俠和裹小腳、留辮子以及部分中藥巫術是一回事。如果他研究過收藏,他的清單裡面可能還會多一項。
收藏市場,交易成本無限的高。跟收藏市場那此起彼伏的套路相比,股市的小作文簡直就是未出幼兒園的小清新。
收藏市場的套路,那是比天高比海深,我們就舉兩個最最初級的版本。
一個是買椟還珠。
說有這麼一個古董販子,四處走街串巷收東西。有一天,在一戶鄉下人家的門口,發現了鐵鏈子拴着的一只貓,這只貓長得無精打采的,正在自己的貓食碗裡尋摸吃的。貓是普通的貓,但那個貓食碗真是個好東西。于是這個古董販子就跟旁邊的貓主人說,自己老媽一輩子就喜歡貓,前一陣子最喜歡的那只剛沒了,老媽非常難受,每天眼淚漣漣,一天天的消瘦,自己也很心疼但是沒有什麼辦法。今天看見這只貓跟以前老媽喜歡的那只非常的像,自己願意出高價把這只貓請回家,好讓自己有機會盡盡孝心。
貓主人被古董販子的孝心打動,就把貓賣給了古董販子。古董販子心下高興,不露聲色的接着說,既然貓習慣了這個碗,就把貓食碗也一并送了吧。
貓主人十動然拒,說,那可不行,靠着這個碗,他都已經賣了五只貓了呢。
另一個叫做瞞天過海。
盜墓也有產業鏈。一次完整的盜墓活動,通常被稱為 " 一鍋兒 "。這裡面按地位高低,可以抽成掌眼、支鍋、腿子、下苦。
掌眼是投資人,負責前期的資金墊付,并可以買斷一次盜掘的成果。支鍋是項目負責人,組織執行具體的盜掘活動。腿子是盜掘活動的技術工種,下苦就是純苦力。
一次正常的盜掘活動,如果出了問題無非就是這 " 一鍋兒 " 都捧上了鐵飯碗,集體去踩縫紉機。可中國的歷史有多長,盜墓的歷史就有多久遠,十墓九空是常态。盜墓這個活風險高收益低,就有人開始打歪主意了。
支鍋也就是項目負責人,選擇三五個現成的古墓,預先将 " 寶貝 " 埋進去,然後拿着項目去忽悠掌眼們,從而成功的把一個刑法的重罪行為洗成了詐騙,保不齊還能洗成民俗旅遊——沉浸式盜墓體驗嘉年華。
收藏本身不創造價值。收藏行業的錨,或者說存在的基礎,是權威。明面上就是各類鑑定專家,以及頂級收藏家。與此同時,這些鑑定大師和頂級收藏家,自己就是交易成本本身。
古董收藏,講究 " 傳承有序 ",通俗的說就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權威背書。
從理論上來說,古董的真假是不可以被證實的,因為假貨可以無限的接近真品。
河南洛陽有個農民叫高水旺,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結技術的傳承人。
1994 年,一位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的專家,在北京潘家園的地攤上,發現了兩件北魏時期的陶俑,專家不敢怠慢,上報故宮博物院之後進行了搶救性收購。但是蹊跷的是,世面上的陶俑源源不斷,一批一批的不斷湧出來,中國文物界的泰山北鬥,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呂濟民,認為背後可能是一起盜墓大案,于是把相關情況報送了公安部門。
公安部門經過調查,發現世面上所有的 " 北魏陶俑 ",都出自河南洛陽的一個農民,叫高水旺。之後公安部門與國家文物部門一起,趕到了高水旺家。高水旺痛快的承認了事實,并且還向在場所有人展出了滿滿一院子的 " 北魏陶俑 ",驚掉了一眾專家們的下巴。這些陶俑都是高水旺按照古法燒制,在經過做舊工藝之後,堂而皇之地騙過了最高級别的文物專家。
古代藝術,在現代科技與狠活面前,瑟瑟發抖。
知乎有個問題," 明明機械手彈奏鋼琴更精準,為什麼很少看到機器人彈奏?" 下面有一個回答,說明了一個事實,只要參數調好,機器可以比王羲之更王羲之。
02 收藏的周期
雖然收藏這個行業在媒體中的動靜很大,但在總資產占比中并不高。
根據拉斯 · 特維德《逃不開的經濟周期》中的預測,收藏品市場的總價值占 GDP 的比例大約在 0.7% 到 2.5% 之間,這個比例并不算高。因為房地產市場的總價值跟 GDP 的比值大約在 2-3 之間。2022 年中國 GDP 大約在 120 萬億人民币左右,按照這個比例,中國收藏品市場的總價值大約在 8000 億 -3 萬億之間。
收藏品作為一項資產,自然也是有周期的。周期性的内在驅動力首先來自于個人的資產配置結構。
收藏品市場不坑窮人。這個市場的核心驅動人群,不僅僅是吃飽了撐得,還得是真的有錢有閒。他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高淨值人群,按照招商銀行聯合美國貝恩公司的私人财富報告,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 600 萬人民币,就屬于高淨值人群,2022 年中國有 300 萬。注意,這兒指的是可投資資產,不包括個人擁有的房地產。哪怕你北京二環一套房,市價 1000 萬,只要金融資產不到 600 萬,也不是高淨值人群。
但一般的高淨值人群還不夠,真正影響收藏品市場的,是 " 超高淨值人群 ",要求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 3000 萬美元,這個範圍就明顯小了很多。
遵循一般的資產配置結構。一般人首先必須滿足吃穿住行這些剛性需求,在此基礎上才會為養老儲蓄。如果還有餘力,會考慮自有住房,除此之外有點閒錢會去投資股市、債市。如果财務小有富裕,有時間開車衝衝沙漠,海邊買個别墅,上述所有都滿足之後才會考慮遊艇、私人飛機以及最後的收藏品投資。
收藏品的周期來自于某段時間内,因緣際會,市場突然產生了大批量的超高淨值人群,如果他們大量湧入收藏品市場,那高潮就來了。這個時機,通常源自于房價暴漲和股市 IPO。
世界藝術品市場歷史上最經典的周期發生在 1987-1991 年。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上世紀 80 年代,是日本最高光的 10 年。1985 年,廣場協定籤訂,日元加速升值,财富滾滾而來,泡沫經濟開始。
在這個時期," 金錢仿佛暴雨,從天而降 ",深夜的東京銀座,街頭到處都是揮舞着萬元大鈔等待出租車的乘客,大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大公司早早籤下,籤字費則是奢侈品或者大額的海外免費旅遊券。高潮期的日本東京,創下了一平米 70 萬美元的土地價格紀錄,直到今天依舊無人超越。
高漲的房價所帶來的财富效應,讓日本的超高淨值人群放松了警惕,開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掃貨。
1987 年,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在佳士得拍賣行公開拍賣,當時估價在 500-600 萬英鎊,結果以 2250 萬英鎊的價格成交,買家正是來自于日本的安田保險公司。随後的兩年,在日本買家的推動下,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延續了火熱的勢頭,從 1985 年開始到 1989 年短短 4 年間,主要的藝術品價格上漲了接近 600%。
這一波周期的高潮出現在 1990 年 5 月 15 日,梵高名畫《嘉舍醫生的畫像》拍賣,成交價高達 7500 萬美元。這個價格在當時能有多離譜呢,30 年過去了,這個價格依然是全球最貴的 10 幅油畫之一。
這筆交易也成為市場狂熱到達頂點的标志。随着美元進入加息周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房價暴跌,世界藝術品市場的發動機也開始熄火。買下《嘉舍醫生的畫像》的日本人齊藤良平,後來也破產了。
IPO 的财富效應我們也有一個小小的案例。2020 年螞蟻金服上市前,杭州的房價有過一波暴漲。
收藏品有周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這個周期的長度,目前沒有特别一致的定論。從周期的驅動力來說,如果我們認為房價是驅動藝術品市場的最主要動力,那收藏品周期應該跟房地產周期一致,一個周期大約 18 年左右。如果藝術品市場跟美元潮汐相關,那這個周期的長度大概就是 10 年,相當于一個朱格拉周期的時長。
當然,還有一個一開頭我們就提到的周期,亂世黃金盛世古董。中國前面兩個大一統的王朝,明朝國祚 276 年,清朝 268 年,這個長度相當于 4-5 個康波周期,已經超過人類壽命了。
無論我們采用哪個标準,有一個結論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當社會造富效應明顯,超高淨值人群在某一個時間段像雨後的蘑菇一樣冒出來的時候,那就預示着藝術品市場的春天要到了。
03 中國收藏市場
收藏品的門類很多,中國收藏品的主流是書畫和瓷器。從周期的角度看,中低價位的收藏品對周期更為敏感。當藝術品市場處于上漲階段時,中低價位的藝術的品增值最快,而當市場反轉的時候,這些藝術品跳下來的水花也最大。
中國收藏品市場有個特點,那就是最頂級最稀有的藝術品,從來都不缺買家。以書畫市場為例,上一輪高峰期出現在 2013 年,2014 年以後,受政策影響,書畫市場明顯降溫,但是并不妨礙 2017 年 12 月 17 日保利秋拍齊白石的十二條屏拍出了 8.1 億元(加傭金 9.315 億)的天價。
收藏品市場跟股市很像,這個市場有三類人,第一類是市場中介,包括相關行業專家,他們負責鑑定拍賣等等,賺的是服務費,跟股市裡的券商是一樣的定位;第二類是來消費的,雖然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是來投資的;最後一類是真正的藏家,這部分人跟在股市能夠長期賺錢的人一樣的稀少。
真正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書畫,比股市的價值股還要稀少得多。
因為書畫家的投資價值,衡量的時間維度是以百年為起點的。這其實可以理解,我們以唐朝為例,唐朝建立于公元 618 年,結束于 907 年,國祚 289 年。現在我問你,唐代最著名的書畫家有哪些,你還有印象麼?如果大家不去百度,我相信大家能記起的畫家就只有兩個,吳道子、閻立本,書法家也不過是顏真卿、柳公權,還是因為一般人只要稍微練過書法,就知道有個顏體、柳體。
不提當代的書畫家,單說活躍在當前拍賣市場上已經功成名就的近代十大書畫家: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李苦禅、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每一個現在提起來都是鼎鼎大名,如雷貫耳。
但是藝術品的長期投資價值不是建立在當下,而是需要投射。
現在是 2023 年,你可以想象,20 多年後的 2050 年,上面這十大書畫家還有幾個能屹立不倒。再往後 400 多年到公元 2500 年,還有哪個畫家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再往後一直拉到公元 3000 年,提到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沒有畫家能夠在大眾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
拉長看,絕大多數當代書畫家都沒有投資價值,稀有度取決于你用多長的維度去衡量。最近幾年因為 " 流水線作畫 " 飽受争議的某著名畫家,作品接連流拍。問題其實并不出在流水線作畫上,也不是因為畫作藝術水平的下滑,真正原因是沒扛過時間的衝刷。我們說大浪淘沙,時間對藝術品價值的檢驗是極其苛刻的。
從理論上看,中國的收藏品市場本來也會跟日本一樣,有一波爆發性的行情,只不過提前被摁了下去。
與 日本一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經歷了一波史無前例的上漲周期。 這一波房地產周期,起點是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台了 4 萬億救市政策,房價開始上行,一直持續了 7 年到 2014 年,2015 年中國房價慣例下行,政策又來了一波 " 漲價去庫存 ",房價繼續上行,這個 7 年小周期一直到 2021 年結束。 按照周期慣性,從 2022 年開始,就是一波 4 年的房價回調,這個下行時間要一直持續到 2025 年。
中國收藏品市場的高峰出現在 2013 年。2013 年之前,随着經濟的快速增長,房價逐年上漲,這個财富效應推動了眾多超高淨值人群跑步進場。
不說那些頭部精品,2013 年一位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的作品,8 平尺的價格大約是 100 萬,相當于一輛寶馬 7。但在 2014 年以後,收藏品市場并沒有像房地產一樣,遇冷之後繼續上行,反而一直冷清到現在。今天同樣是一位理事的作品,8 平尺的價格基本都在 10 萬以下,只夠買一輛入門級的比亞迪海豚了。
如果我們承認一個前提,收藏品市場存在着周期,那收藏品市場的拐點,大概率就已經不遠了。中國的康波大周期和房地產周期,大概率都會在 2025 年開始向上,收藏品市場也會随之向上。收藏品市場跟 GDP,也有一個大體的比例關系,經濟增長了,收藏品市場的體量也會逐年增長。
最近幾年,收藏品市場也越來越顯現出底部特征。絕大部分當代書法家的畫作賣不上價,一些小眾的收藏品比如文玩核桃、玉石翡翠近乎崩盤,甚至被人視作是騙局。
利用周期掙錢必須要做到一點,那就是周期底部買入。收藏品市場的問題就是交易成本極高,親自下場去收購投入太大。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拍賣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唯一的選擇。
04 殊途同歸的拍賣行
拍賣行就是為收藏品提供出售機會的一個平台,生存主要是通過收集藏品拍賣取得傭金。但是注意的是,從法律意義上講,拍賣行不對拍賣品的真假承擔義務。
拍賣行是典型的輕資產業務,又因為拍賣行業市場本身并不大,日積月累之下很容易形成壟斷。
目前世界主要有三大拍賣行,海外兩家,中國一家。海外這兩巨頭分别是佳士得和蘇富比,他們都起源于英國,靠的是歷史悠久,積澱深厚。中國的這一家就是保利文化,雖然歷史并不長,但是隸屬于保利集團,哪怕規模跟佳士得和蘇富比差很多,但考慮到中國整體的經濟規模和背後的保利集團,保利文化還是可以跻身世界三大拍賣行之列。
收藏品周期的存在,讓拍賣行在盈利上彈性很大,股價也像坐了過山車。佳士得和蘇富比一樣,都是先上市,後退市,有意思的是,這兩家拍賣巨頭現在都落在了擅長打造奢侈品牌的法國人手裡。
佳士得創立于 1766 年,1998 年被私有化,實控人是擁有 Gucci 等奢侈品大牌的法國開雲集團的皮諾特。蘇富比歷史更加悠久,成立于倫敦 1744 年,1977 年第一次上市,2019 年私有化退市。
紐交所上市的蘇富比,走勢跟标普 500 基本一致,但波動性顯然的要大的多。從股價走勢看,從 1988 年到 2010 年,大概有一個 10 年的周期,2010 年之後這個規律就失效了。
保利文化也走過了大致相同的歷程。2014 年初保利文化上市,當時正是收藏品市場的景氣高點,随後市場就開始走下坡路,保利文化的股價也是一路向下,連個像樣的回調都沒有,疫情 3 年更是雪上加霜。上市高點時價格到過港币 44 元,低點還不到 3 元。
另外一家拍賣行匡時國際,被 A 股上市公司宏圖高科收購,也在今年年初退市。
中國收藏品市場,看樣子是到底了,是時候考慮入場了。 但是在入場之前,請務必一定仔細考慮下自己是不是有那個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