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4條幫我減輕心理負擔的行動信條,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本文為公眾号L 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原創首發。筆記俠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系原公号進行授權。
責編 | 金木研
第 7995 篇深度好文:5192 字 | 15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我經常聽到許多人的哀嘆和傾訴:太累了。
這種累,不是被工作壓榨和摧垮的累,也不是體力和精力衰竭的累,而是心上堆了太多事情,腦海中被雜念塞滿,無法得到片刻安寧的累。
一言以蔽之:對他們來說,有太多有意或無意背負上的心理負擔。這些心理負擔可能是什麼呢?對别人的承諾,對未來的擔憂,對過去的後悔,對風險的焦慮,對各種事情的關注……
這些心理負擔,不斷榨取着他們的認知資源,導致他們一直背負着沉重的枷鎖在生活。
這往往讓他們感到忙碌和疲憊不堪。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每天都特别忙,但一天下來,又覺得自己沒有實際推進過什麼事情,不知道究竟這一天都忙了些什麼。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四條我自己曾經設定過的行動信條。它們都很簡單,但确實切實地幫助我卸下過許多心理負擔,讓我能夠更從容地輕裝上陣,心無旁骛地專注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困擾,也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切實地幫到你。
一、真誠溝通,
坦率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喜歡直接告訴别人自己在想什麼,希望别人去「猜」。對朋友,對家人,對同事,往往都會如此。
這可能有多種原因。一方面,我們的确比較喜歡委婉,不太願意直接地表達感受;另一方面,這可能也跟我們傳統文化裡面的「模糊」「中庸」有關。
越是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會使得對應的場景越具體、明确,可能性越少,也就沒有更多解讀和斡旋的空間——這可能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處于不利地位。
如果你是一個深谙于人際交往的老手,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比較敏感,又比較社恐,那我想,你一定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做法的問題:你會特别容易陷入不必要的内耗之中。
這種雙方互相不「好好說話」的模式,很容易演變成雙方互相在猜測「對方究竟在想什麼」。每一次的交流,都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加密」和「解密」,并且每次的解密還不一定是對的,可能存在多種分支,也許對每種分支還要進一步思考和剖析……久而久之,你的精神就很容易不堪重負。
我想,在生活中,像這樣的現象,可能并不少見:
明明能夠有話直說,卻非要兜圈子,在意面子和姿态,使得彼此間的誤會越來越深,朝着不好的方向一路狂奔;
總是不肯坦率地表達自己的内心,有話不說、有事情不溝通,指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讓水面之下的不快越積越深;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一開口卻總是惡言相向,又或者不肯踏出主動的一步,指望對方主動,讓本該彌合的裂痕再度放大;
……
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這種習慣會導致更多的問題。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一個人不高興,但堅決不肯告訴自己的伴侶為什麼不高興、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要求對方設身處地地揣摩自己的感受,要求對方「理解」自己——但這其實是一種很奢侈的事情。你每一次的堅持,都是在要求另一方以數倍、數十倍的精力,為此去彌補和修復。
久而久之,這段關系就很容易產生裂痕,漸行漸遠。
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嗎?并不是。你只需要「真誠」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學習什麼講話的技巧、表達的藝術,而是把心裡的想法講出來就行了。絕大多數關系中的問題,都源于「不透明」。那麼,盡可能讓彼此間的理解更加透明,多去交換信息、想法和觀點,增進雙方的了解,這就足夠了。
但許多人可能寧願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各種各樣復雜的技巧上,費盡心思去研究如何維持關系、經營關系,也不願意去真誠地溝通。
所以,第一條行動信條就是:當你有話想說的時候,不妨試着克服内心的别扭和「面子」,坦率地、真誠地向對方溝通你的感受。
不妨采用這個溝通模板:在一個什麼場景中,你做出的什麼行為,令我產生了什麼感受,我希望你能怎麼做。
比如:
昨天你讓我幫你完成 XX 工作時,你的态度太理所當然,讓我感覺不太開心,我希望你知道這不是我的義務,你是在尋求我的幫助。
上次我在處理 XX 事情時需要聯系你,但一直聯系不上你,這讓我感到有點生氣,我希望咱們能明确一個溝通聯系的方式,避免再發生類似情況。
……
(當然,這是一個思路,具體的措辭和場景可以再斟酌)
我們也許難以改變這個「委婉」「面子」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主動地、透明地跟别人溝通,并請求别人用同樣的方式跟我們溝通,建立一種雙向的、互相信任的溝通模式。
這樣,可以有效地減輕不必要的揣測和内耗,讓每一次的交流都更加真誠而有效。
二、樹立邊界,
不要承擔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
許多人經常面臨一個難題:面對别人的委托和請求,總是很難鼓起勇氣拒絕,導致自己背負上過多不屬于自己的責任,而有時候甚至别人還不領情,怎麼辦?
尤其是許多生活中的「老好人」,想必都為這個問題而焦頭爛額過。
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喜歡拒絕别人?從某種程度講,這跟我們的共情能力密切相關。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我們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會逐漸向着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聯系的方向發展。基于這一點,大腦會有一個特性:它會獎勵那些能使我們更好融入社會的行為,懲罰那些不利于融入社會的行為。
因此,當我們拒絕别人時,我們的大腦會有一個默認設定,它會認為:拒絕了别人,是一種「不利于融入社會的行為」,亦即會遭到别人的排斥、孤立、敵視……從而,它會產生一種疼痛感,讓我們盡量不要拒絕别人,避免被别人孤立。
而共情能力更強的人,提前「預測」到的别人的排斥和孤立就會越強,產生的疼痛感也會越強——從而,造成的對「拒絕」的阻力,也就越大。
但是,這種預測是真實的嗎?拒絕别人,真的會被别人所孤立和排斥嗎?大多數時候,其實不是的。
實際上,這種心态背後的本質,依然是一種「中心化效應」:我們總會潛移默化地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去看待别人。别人向我求助,我們會以為我們是他的唯一選擇,從而把這件事看得很重。但實際上,他可能有數個乃至數十個選擇,我們只是幾十分之一罷了。這件事在他眼中,或許遠遠沒有在我們眼中那麼重要。
換言之,「我拒絕他」這件事情,在我們看來,可能是一種很強烈、很嚴重的打擊,但實際上,對他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早就有所預料了。
反過來,如果你因此背負起這件本不屬于你的責任,那麼他可能會調高對你的期待,認為你會進一步幫他,這可能會導致你以後要承擔更多的、不屬于你的責任。到時如果你拒絕,可能會造成更強烈的落差,導致他產生更強烈的負面反饋。
與其讓别人在期待值更高時失望,產生巨大的落差,不如在期待值更低時「掐斷」火種,避免将來可能產生的問題和困擾。
因此,一個建議是:平時樹立好自己的邊界,明确:自己有哪些時間是可以為别人付出的,有哪些人是自己願意伸出援手的,什麼樣的事情自己可以參與其中、什麼樣的事情不願意參與……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原則,用這些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如果别人向你的求援落在這些邊界之内,可以考慮答應;如果落在邊界之外,那麼請不要去背負起不應屬于自己的責任,請果斷地拒絕對方。如果有必要,可以講清楚自己的邊界,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原則。
這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輕松,不需要為别人的課題買單。
三、節省精力,
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許多人經常有這樣的現象:為了拖延真正重要的事情,他們寧願去做許多不重要的事情。直到避無可避,才匆匆忙忙「趕鴨子上架」,企圖在最短的時間内把事情做完。結果,不重要的事情做了一堆,真正重要的事情,卻做得十分粗糙而草率。
跳出來看,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極其不理性的行為。但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卻總是難以擺脫這種魔咒。我們總會想着:太難了,我要先準備好才能去做,先幹點别的吧,讓我覺得自己有在做事情,沒有浪費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于:我們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期待太高。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自己做不好,因此,不敢真正地去直面它。
我們總會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好好準備,準備好了才能行動。而在準備的過程中,為了不讓自己感到自己在荒廢時間,就給自己找一堆别的事情做。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在「準備」嗎?并沒有。我們只是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把它一次次往後拖延罷了。
畢竟,每拖延一次,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直面它,但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還沒準備好……
直到最終終于拖無可拖了,才不得不動手去做。在做的時候,盡力縮短時間,盡量減少「直面它」的機會。這就導致了,即使最終能把它做完,效果也非常勉強,遠沒有我們最開始所預期的好。
實際上,這種行為,不過是一種逃避罷了。我們害怕自己失敗,把它的困難無限想象、誇大,于是我們被自己的恐懼所吓退,不斷逃避直面它的機會,白白錯失大量可以把它做好的時間。
不僅如此,當我們逃避它的時候,它從我們心上消失了嗎?并沒有。對它的期待、恐懼和擔憂,會一直沉甸甸地壓在我們心上,導致我們做别的事情時,也難以全身心去投入。我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被問題的陰影所一直困擾着。
因此,我給自己定的信條是:每一天,無論如何,都要完成至少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把這個項目往前推進一步。推進之後,再去做别的事情。
你不妨花些時間,梳理自己手頭的事情和計劃,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然後,對它們進行分解,把它們分解成若幹個可以立即去做的步驟。
接下去,把它們寫到一張紙上面,或者做到任務清單、備忘錄裡,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才是我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每天能完成一個步驟,我這一天就是「值得的」。任何其他事情,都必須為它們讓步,不能擠占我的時間和精力。
進一步,每次把分解出來的步驟劃掉,感受到「自己離完成它又近了一步」,你都會得到一種強有力的充實感和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可以讓你感到這一天是有效的、扎實的,「我沒有荒廢時間」,并且,讓你對未來抱持着更積極的期望。
這會慢慢地讓你駛入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之中。
四、自我松綁,
多給自己積極的正面暗示
幾乎每個人都面臨過一種難以擺脫的困擾:那就是内心深處不斷反刍的負面念頭。
它們包括什麼呢?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歷,曾經「出糗」的場景,曾經說錯的話、做錯的事情,以及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
這些念頭,平時可能被我們壓抑在心底,不會輕易浮現。但當我們專注手頭的工作時,或是無所事事地浮想聯翩時,它們就會驟然湧現,打斷我們的思路,把我們再度「按回」曾經的痛苦、尴尬和挫敗之中,讓我們的心情蓦然變差,狀态也随之受到影響。
而對于一些思維較為活躍、情感較為劇烈的人來說,這種現象所帶來的困擾會更加嚴重:它們總是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每次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平復自己的心情。久而久之,自己的心理負擔和認知負荷就會變得很重,總是要花大量的精力才能投入工作,安定生活。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困擾,也不用太擔心: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據心理訓練師 Trevor Moawad 的研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想到的負面念頭,大約是正面念頭的 4-7 倍。
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也發現:我們每天大約有 50% 的時間在思維漫遊。而在幾乎所有情況下,當我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進行漫遊時(也就是 DMN 模式),我們的情緒總是偏向于負面。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緩解這一點呢?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正面的自我暗示。
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正面經歷和回憶,記錄下:自己平時值得誇獎的細節,值得開心和感動的事情,讓自己感到滿足的經歷,等等。
然後,在閒暇的時候,有意識地去回顧這些正面經歷,讓自己更多地沉浸在正面的感受和回憶裡面。
當然,不要過度沉溺于這種感受,而是把它們當作一種動力,一種驅策,作為一種讓自己恢復精力、消除疲勞的方式,在它們的驅動下去行動。
我現在在嘗試的一個做法,是記錄自己工作中的「尖峰時刻」,也就是那些做得很好、值得翻閱和回味的經歷。可以是你費勁終于解決了一個問題,也可以是你取得了一個成就、得到客戶、老板或同事的賞識,還可以是你做出了一個非常棒的成果、讓自己獲得充實的成就感……
不妨都把它們記錄下來。做一個表格,第一欄寫上你的「尖峰時刻」,第二欄寫上日期,第三欄簡要概述為什麼它值得記錄,再把相關的截圖粘貼進去,做成一本獨屬于你的「尖峰記錄簿」。在閒暇時,可以拿出來翻閱、回味、思考、復盤。
主動地、有意識地向自己提供正面的想法,讓它們成為你的動力,你的支撐,幫助你對衝和抵消掉負面念頭帶來的情緒。
這可以有效地幫你克服負面念頭的衝擊,避免你陷入無意義的内耗之中。
寫在最後
我常常說一句話: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它們并不真實存在于外部環境和外界的問題當中,只是我們自己所幻想和建構出來的罷了。
因此,擺脫這些煩惱的關鍵,其實也就在于為我們的内心「松綁」,當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擔憂和顧慮。
只有讓自己輕裝上陣,才能有更好的表現。
也祝每個人都能卸下這些無謂的心理負擔,真正去聚焦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