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理工男攻占動畫圈,折射出文化科技人才培養深層次問題,歡迎閱讀。
文 | 三川匯文化科技,作者 | 無花果,編輯 | 半島
《哪吒 2》突破 150 億元票房的背後,是藥學專業出身的餃子用實驗室級的嚴謹打磨;《深海》締造的視覺奇觀,源自軟體工程背景的田曉鵬及團隊研發的粒子水墨渲染技術;《黑神話:悟空》引爆全球遊戲圈,與生物醫學工程出身的馮骥還原中國古建築場景密不可分。這些非科班 " 理工男 " 的崛起,不僅改寫了中國數字文化產業格局,更暴露出傳統教育體系的深層危機 ……
2025 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 " 部長通道 " 的發言擲地有聲:"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既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明證,更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标。" 這番表态直指時代命題——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兼具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懷的復合型人才?
這一戰略思考的緊迫性,在文化產業實踐中得到生動印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數字文化產業規模突破 5.9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25.40%。另據人社部調查分析,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 500 萬,國内的供求比例為 1:10,其中兼具科技素養與人文底蘊的復合型人才缺口高達 87 萬。
這種現象既揭示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能,也暴露出傳統教育體系與產業變革間的結構性錯位。為此,探究跨界人才培養的深層機制已成當務之急,一場關乎未來競争力的教育革命已勢在必行。
一、現象深探:跨界奇兵的 " 人文密碼 "
中國文藝界的跨界基因早有脈絡:魯迅棄醫從文,以《狂人日記》解剖國民性批判;餘華從牙醫轉型作家,用手術刀般的筆觸寫就《活着》;羅大佑畢業于中國醫藥大學,以《童年》等代表作影響了整個華語樂壇。這種 " 醫文互通 " 現象,本質是系統思維與人文關懷的創造性轉化。
在當代文娛領網域,護理專業出身的毛不易通過《像我這樣的人》展現人文洞察,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赢得了年輕一代的喜愛;衛生管理專業的許嵩用《雅俗共賞》《廬州月》《燕歸巢》《南山憶》等諸多作品表達了當代青年對于感情和人生的态度,進一步拓展了 " 理工人文 " 跨界實踐的邊界。
聚焦當下文化科技領網域,《哪吒》導演餃子(藥學專業)創造了中國動畫票房的傳奇,更在藝術表達上将東方文化提升了新的高度;《深海》創作者田曉鵬(軟體工程專業)帶領團隊攻克了粒子水墨渲染技術難題,為動畫電影的技術創新樹立了新的标杆;《黑神話:悟空》主創馮骥(生物醫學背景)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制作水平,引爆了全球遊戲圈 ……
非文藝科班 " 理工男 " 的崛起,既是百年跨界傳統的當代延伸,更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產業進化,折射出跨界人才在文化科技領網域中的獨特優勢、文化科技融合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及跨界創新中的突破性作用,為培養兼具科技理性與人文情懷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典型樣本。
(一)跨界人才的獨特優勢
跨界人才通常具備專業知識結構和系統思維方式,并在藝術創作中激發出獨特的創新潛能。例如,餃子(楊宇)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創作中,其刻畫哪吒 " 魔丸 " 能量暴走時血管凸起、瞳孔收縮的細節,變身時肌肉膨脹與骨骼變形的動态設計,都是藥物副作用引發病理反應和組織異變的藝術轉譯。
(二)系統思維的叙事賦能。
眾所周知,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藝術編導都需要 系統思維的叙事賦能,這種系統思維恰是理工類人才的基因優勢。例如,有法學背景的郭帆在《流浪地球》系列中構建 " 行星發動機運作規則 "" 地下城抽籤制度 ",以法律框架支撐科幻叙事的可信度。這種能力與人文藝術強調的 " 體系建構 " 高度契合。
(三)跨界融合的創新創造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 " 技術美學 " 新範式,除了具備傳統美學外,還要求創作者兼具藝術直覺與 技術攻堅力。例如,田曉鵬在《大聖歸來》中運用軟體工程的技術手段,突破了傳統動畫的制作瓶頸,創造了流暢的動作設計和細膩的畫面表現。此外,《黑神話:悟空》主創馮骥的生物醫學背景,助力其以實驗科學思維推動 " 硬核國風 " 在全球遊戲市場的破圈。
(四)颠覆行業的人文視角
非科班背景的創作者常以 " 局外人 " 視角颠覆行業慣例。例如,餘華從牙醫轉型作家後,其冷峻叙事剝離了傳統文學的情感冗餘;羅大佑将醫學訓練中的邏輯缜密性注入歌詞創作,如《亞細亞的孤兒》以診斷式筆觸剖析社會病症,延續了大眾人文藝術 " 思想碰撞載體 " 的功能性;毛不易護理專業的臨床觀察力,使其音樂作品在情感共鳴中滲透護理學般的人文洞察。
二、困局溯源:教育體系的三大 " 斷裂帶 "
這些現象級案例恰似一面對照鏡,映照出教育體系與時代需求的鴻溝,也折射出當前文化科技融合對人才需求的現狀。三川匯文化科技研究認為,這種反差實則是傳統人才培養機制滞後于產業變革的被動适應。
據騰訊互娛的招聘數據顯示,72% 的崗位要求同時掌握編程技能與文化 IP 開發能力,影視特效行業的 AI 工具使用率三年間從 28% 躍升至 82%。當技術化浪潮将 Blender、UE5 等專業工具送入尋常創作者的電腦,當 Midjourney 日均生成 2.4 億張影像重構藝術生產流程,掌握 " 技術語言 + 文化密碼 " 的跨界者,正在對傳統科班人才形成 " 降維打擊 "。
(一)文理分科的知識鴻溝
這種 " 外行颠覆内行 " 的奇觀,難掩文理分科的知識鴻溝。據相關數據顯示,78% 高校仍維持嚴格的文理分科,藝術類院校數字技術課程占比不足 18%,而頂尖工科院校的人文通識學分僅占 3.2%。這種割裂造就了 " 半部論語治 AI" 的荒誕現實——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發現,65% 工科生認為文化素養無關職業發展,而藝術專業學生對 UE5 引擎、Houdini 特效軟體的掌握率不足 30%。
(二)滞後十年的評價體系
更深層的矛盾是人才評價體系的嚴重滞後。智聯招聘數據顯示,86% 企業仍以單一專業證書篩選人才,導致 29% 跨界求職者初篩即遭淘汰。更荒誕的是,國内高校實驗室的技術成果卻平均需要 3.7 年才能產業轉化,比美國等國外同行多耗費了 200% 的時間成本。這種體系性脫節,使得國内數字文創專利轉化率(11.7%)僅為智能制造領網域的一半(23.5%)。
(三)產學研的三重困境
特别在產業生态層面表現更加突出,協同創新機制的缺失嚴重制約了人才要素的流動。例如,全國 400 餘個文創園區中,真正實現科技藝術深度融合的寥寥無幾,不足 5%。更為嚴峻的是,72% 的科技人才将與文化的融合視為 " 非核心業務 "。某 211 高校動畫系主任坦言:學校教學生用 MAYA 做建模,企業卻需要他們懂 AI 生成和區塊鏈确權。這種供需錯位,讓影視特效企業不得不為新員工支付人均 6-8 個月崗前培訓成本。
除此之外,師資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據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的調研數據揭示:舞蹈系學生掌握虛拟制片技術的比例不足 15%,而行業需求缺口達 72%。這種斷層源于師資結構性矛盾。其一,課程割裂。傳統藝術院校科技類課程占比不足 18%,與行業 82% 的數字化需求脫節。其二,師資單一。72% 教師缺乏跨學科背景,面對人工智能等應用技術存在嚴重的 " 本領恐慌 "。
三、破局之道:強化科技和人文教育協同
解鈴還須系鈴人,教育革命需從認知根源重塑人才培養的 DNA。
2024 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與全國教育大會相繼召開,"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 被納入國家教育戰略的重要部署,為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再次提出推進 " 科技與人文教育協同 " 發展戰略,表明了國家破解這一困局的決心和信心。
三川匯文化科技研究認為,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訴諸長遠、訴諸千秋萬代的視野與情懷。科技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路徑,亟待從樹立協同理念、構建交融課程、強化實踐創新等方面探索實踐。
(一)打破 " 文理二分法 " 的思維枷鎖
在認知層面,必須徹底打破傳統 " 文理二分法 " 的思維定式,推動科技與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礎教育階段應通過科普活動、文化體驗等形式,讓學生從小了解文化、熱愛文化,培養對科技與人文的雙重興趣。高等教育階段需将人文素養納入理工科培養方案,将科技思維融入人文課程設計,打破學科壁壘,實現文理交融。例如,北京大學推出 " 博雅科技講堂 ",邀請院士與人文領網域專家對話,每年吸引上萬名學生參與。
(二)構建 " 技術為骨、人文為魂 " 的育人生态
在培養層面,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科學整合多學科資源,對科技課程和人文課程進行深度整合與重構,推動形成由 " 單科專精 " 向 " 能力立方 " 轉變。在理工科課程中增加 " 科學技術史 "" 科技倫理 " 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引導學生思考科技對社會、倫理和文化的影響。例如,中國美院 "AI 藝術 " 微專業,要求算法訓練與藝術創作學時占比 4:6;浙江大學開設 " 數字人文 " 微專業,要求學生完成至少 2 個跨學科項目。
(三)開創 " 跨界共生 " 的創新實踐範式
在產業層面,科技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通過實踐創新落到實處。利用國家重大科研平台、實驗室、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将科技與人文教育融入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北京電影學院與中科院計算所共建 " 科幻電影工坊 ",讓學生參與《流浪地球》系列特效制作,技術轉化周期縮短至 6 個月。
此外,由華中科技大學光影互動服務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依托 ARTI designerXL 人工智能藝術超級計算平台打造的 " 知音國漫樂隊 ",将湖北省四大鎮館文物虎座鳥架鼓、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鍾、石家河玉人像化身為 4 個不同身份的樂隊隊員,成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虛拟樂隊,真正讓文物 IP 從 " 活 " 過來到 " 動 " 起來。
△ " 知音國漫樂隊 " 四位成員畫像(圖源:華中科技大學)
(四)政策維度:構建跨界人才發展的制度保障
在政策層面,需通過制度創新為跨界人才進入文化產業提供更多機會和平台。設立跨界人才認證體系,如人社部試點的 " 數字人文工程師 " 認證,構建編程能力、美學素養、文化 IP 開發的三維評估體系。搭建產學研協同平台,推動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如教育部 " 新工科 " 建設規劃提出,支持 50 所高校設立交叉學科創新中心,覆蓋人工智能藝術、數字文化遺產等新興領網域。
結語:當科技遇見人文,教育必将開出新花
推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戰略,既是優化專業學科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人才培養适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有之義。國務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核心正是破解關鍵領網域 " 卡脖子 " 技術瓶頸、" 卡腦子 " 創新困境與 " 卡嗓子 " 文化失語難題,其目标直指技術突圍與文化傳承的雙重使命。
當前,這場變革已悄然滲透教育各階段全鏈條。截至目前,在基礎教育領網域,全國已有 45% 的中小學(約 8.7 萬所)引入 AI 教學工具,2025 年有望逐步實現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化;高等教育領網域,教育部主導建設的 40 個交叉學科創新中心已培養超 6 萬名復合型人才,預計 2025 年中心總數将達 50 個,新增人才規模約 4 萬人。
產業實踐中也不乏跨界成功案例,從藥學本科出身的餃子将實驗室級嚴謹注入《哪吒》特效設計,單幀打磨超 200 小時,到馮骥團隊借逆向動力學賦予《西遊記》妖怪生物實感、創下 500 萬 Steam 願望單記錄,再到 90 後修復師以光譜儀解碼壁畫礦物成分、憑《營造法式》復原盛唐色譜,這些跨界實踐揭示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根本邏輯——始于技術突破,成于人文覺醒。
可以預見,在 " 四新 " 建設藍圖指引下,在科技和人文教育協同戰略推動下,這種理念一定會 " 種進 " 課堂,教室裡既有敲代碼的鍵盤聲,也有讀古詩的誦讀聲。當小學生用 AI 畫《山海經》神獸前,一定先弄懂傳統紋樣寓意;大學生設計遊戲角色時,一定要摸清《西遊記》裡妖怪的脾氣——技術成了新畫筆,文化才是真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