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LK-99」性能陷入羅生門,大起大落的「室溫超導」概念前景幾何?,歡迎閱讀。
《一周資本市場觀察》是钛媒體推出的資本市場要聞解讀直播欄目,每周一中午 12:30-13:30,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幫助大家一網打盡一周資本市場大事!
本期節目,《一周資本市場觀察》主理人雨朦特邀寧澤基金投資總監、雪球大 V 武強,寧澤基金董事、雪球人氣用戶吳吞,钛媒體内容運營編輯任穎文,分享了室溫超導的概念,室溫超導會給人類帶來的變革,哪些行業會受益于室溫超導的應用,室溫超導是否會實現,2023 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表現情況,來伊份股價波動的原因、百勝中國最新業績解讀,海底撈發布盈喜等話題。
一周資本市場表現盤點(07.31-08.04)
上周,A 股三大股指中,滬指周漲 0.37%,深成指周漲 1.24%,創業板指周漲 1.97%。上周,北上資金淨流入 260.69 億元,環比縮量 198.01 億元;南下資金淨流入 121.86 億元,環比縮量 117.76 億元。行業偏好上,北上資金增持規模前三的行業為電池行業、證券行業與釀酒行業;南下資金增持規模前三的行業為保險行業、多元金融行業、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行業;北上資金上周增持個股中市值增幅排名前 5 的,分别是中船漢光、湖北廣電、中遠海科、法本信息與利源股份;南下資金上周增持個股中市值增幅排名前 5 的,分别是兖礦能源、碧桂園服務、香港交易所、海底撈與長城汽車。
上周,恒生指數周跌 1.89%,恒生科技指數周漲 0.69%。
上周美股三大股指都是下跌的,道指下跌 1.11%,納指下跌 2.85%,标普 500 指數下跌 2.27%。
上周,滬深兩市共有 5 只新股上市,均未出現破發,上市當日漲幅最大的是 8 月 1 日上市的浙江榮泰,漲幅 130.87%;港股在上周沒有新股上市。
什麼是超導?什麼是室溫超導?
寧澤基金投資總監、雪球大 V 武強介紹,超導指的是一種可以使電阻為 0 的材料,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能量損耗的,因此成本與能耗損失都很小。而室溫超導就是指在常溫下,比如 20-40 攝氏度之間就能實現電阻為 0 的超導材料。
如何看待各國在室溫超導方面的實驗結果?目前存在哪些質疑點?
談及目前全世界掀起的 "LK-99 復現潮 ",武強坦言,韓國實驗室的制備方法不同于傳統的超導材料制備方法,各國的實驗條件也不盡相同,目前還是要等學術界的最終研究結果。
但即使 LK-99 真的被證實為室溫超導材料了,它也是一個仍然停留在初步階段的概念化的東西,距離產業化可能還要很久很久。在此,武強特别提醒,這種題材炒作的風險通常都很大,大家一定要注意。
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與室溫超導相關的行業有哪些?
武強指出,磷、鉛行業可能是此次室溫超導話題中大家比較關注的,但磷的供應量比較大,而且短期來看,室溫超導材料從復制出來到產業化,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因此與室溫超導相關的磷、鉛使用量無法用線性的方式來測量,主要都是靠市場情緒去推動的。
如果室溫超導真的實現了,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變革?
談及室溫超導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武強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電力輸送,用常溫超導輸送電力可以完全避免能量損失,因此在電網可以承受的前提下,人類就可以大量的利用風電、光電了。
2、磁懸浮列車,對能源的損耗将會被進一步降低,成本也會降低,同時磁懸浮列車的速度也會遠超目前的高鐵。
3、醫學方面,比如核磁共振,如果可以使用常溫超導的話,磁場會更強,對于腫瘤與一些疾病的識别會更快、更準确。
4、電動汽車,常溫超導材料的使用,會大大提升電動車的性能與充電速度。
1911年,人類開啟了對超導現象的探索,112 年之後,您認為室溫超導是否會真的實現?原因為何?
武強表示,作為投資者,目前更多的還是去關注這個事件的發展,随着科技的進步,應該也有一定概率是可以實現的。
對于目前被許多人所質疑的 LK-99 的制備方法,武強認為,新材料的發現其實也不一定就都是在十分苛刻的實驗環境中的,确實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出現重大的發現。
最後,武強提出,在目前生產效率以及科技都有待于提升的時刻,全世界對于類似于 ChatGPT 與室溫超導這種新的技術還是非常渴望的。
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表現
钛媒體内容運營編輯任穎文介紹,萬得顯示,截至 2023 年二季度末全市場公募基金資產淨值 27.37 萬億元,較今年一季度上升了 0.99 萬億元,環比上漲超過 3 個點;公募基金非貨币市場基金總規模合計 15.89 萬億元,較一季度上升了 0.46 萬億元,環比上漲了 2.97%,可以說,公募基金二季度規模從整體來說是有所增長的。
哪類基金業績表現優異?
任穎文指出,基金業績表現方面,2023 年二季度,國際(QDII)股票型基金業績表現最好,季度内收益中位數達到 4.08%。以 2023 年上半年的維度來看,所有公募基金產品裡,商品型基金收益表現最為突出,年内累計收益的中位數水平是 8.47%,投資的相關标的主要是黃金與美國信托投資基金。
上半年收益表現掉隊的基金類型有國際(QDII)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 FOF 基金,這三種基金類型年内累計收益的中位數分别為 -5.04%、-2.41%、-1.55%。
再從具體基金產品來看,2023 年第二季度收益表現最好的三只基金產品分别是國融融盛龍頭嚴選 A、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持有 A、諾德新生活 A,2023 二季度累計收益都超過了 30%。
2023 年上半年,累計收益排名靠前的是諾德新生活 A 和東吳移動互聯 A,上半年累計收益都超過了 70%。
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以及持倉行業分布如何?
任穎文指出,截至 2023 年二季度末,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數量有 3350 支,合計規模達到了 4.22 萬億元。規模相較上季度環比下降 6.9%,相較去年二季度同比下降 7.4%。
為什麼會出現規模環比下降的情況呢?任穎文解釋,主要是由于權益市場二季度出現調整,并且存續產品有部分的淨贖回;而新發權益基金規模增量貢獻也不是很明顯。
2023 年二季度,主動權益基金重倉股票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醫藥、電子和計算機,這五大行業合計占比超過了 50%。具體來看,截至 2023 年二季度末,主動權益類基金總持倉市值前五大個股依次為貴州茅台、寧德時代、騰訊控股、泸州老窖、五糧液。
主動權益類基金中,重倉個股被基金增持的前三名依次為中際旭創、中興通訊和傳音控股;被基金減持的前三名依次是海康威視、山西汾酒和五糧液。
頭部基金公司二季度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排名情況
任穎文表示,各大基金公司二季度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排名變動不大,位居首位的還是易方達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達到 2900 多億元,在全市場規模占比為 7.05%。緊随其後的是中歐基金和廣發基金,旗下管理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分别為 2300 多億和 2200 多億元。
從整體來看,各大基金公司二季度的主動權益基金規模環比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交銀施羅德基金,環比降幅達到了 12.98%。
從基金經理的維度看,2023 年二季度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頭部基金經理名單,相比第一季度來說基本維持不變,穩居榜首的是易方達基金的張坤,在管基金數量 4 只,在管基金規模 776 億元,規模環比降幅為 12.75%。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則是中歐基金的葛蘭和興證全球基金的謝治宇,最新管理規模分别為 766 億元和 654 億元。今年二季度,前十名頭部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規模大部分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除了華商基金的周海棟之外,他所管理的基金規模環比有所增長,增幅為 4.76%。
再從基金管理規模的維度來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場共有 159 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超過 100 億元。也有一些基金經理在二季度實現了管理規模的躍升。例如東證資管的基金經理郭乃幸,6 月初他 " 接管了 " 東方紅智遠三年持有基金,再加上成功發行了新基金東方紅先進制造,郭乃幸的管理規模從一季度末的 47.74 億元增加到了 102.51 億元。是百億基金經理中管理規模環比增幅最大的,達到 114.73%。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二季度市場環境和基金賺錢效應不佳的影響,全市場 159 位百億基金經理中只有 28 位的管理規模環比出現了增長,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位管理規模環比減少了 33.32%。基金規模的普遍縮水一方面當然是投資者情緒的反映,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基金份額逆勢增加、獲得淨申購的同時,淨值下降而出現的 " 被動縮水 " 情況所導致的。
來伊份股價波動的原因
寧澤基金董事、雪球人氣用戶吳吞介紹,來伊份的股價自今年 5 月底的 14.63 元快速上漲至最高 20.39 元,後又迅速跌回 14 元。
大漲或許是因為蹭上了 AI 概念。來伊份早在 2020 年 9 月就曾與第四範式合作,運用 AI 賦能多場景智能化更新。在 AI 概念火熱的時候也是跟風上漲一波。
值得一提的是,來伊份的大跌是從 6 月 19 日開始的。而 6 月 19 日來伊份與騰訊籤署戰略合作協定,合作範圍涵蓋休閒食品行業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以及雲計算、大數據、AI 等技術領網域。6 月 20 日來伊份董秘在投資者關系平台上表示:" 公司已經和騰訊在 AI 方向的數智人、智能導購等方面做了不斷嘗試并取得顯著效果。"
為什麼利好公布之日,股價反而開始大跌呢?吳吞認為,這是因為在股市裡有句話叫做 " 利好出盡是利空 "。一方面,炒股炒的是預期,如果市場發現後續沒有持續性利好,那利好也就變成利空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存在一些資金配合消息面的炒作。
來伊份最近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 5100 萬元 -6120 萬元,同比下滑 44.62%-53.85%,扣非淨利潤為 3100 萬元 -3720 萬元,同比下滑 63.18%-69.32%。
來伊份業績下滑幅度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因為去年的基數高。來伊份總部在上海,去年上半年疫情時期,上海出現了 " 囤貨潮 ",并且來伊份還獲得了大量政府保供訂單,2022 年上半年,來伊份特區團購業務實現收入 2.39 億元,來伊份 2022 年上半年扣非淨利潤實現 1.01 億元,同比增長 138.69%。
此外,今年零食行業更卷了,新開了很多低價的連鎖零食店。消費收縮之下,走高端市場的來伊份的競争力有所減弱。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一些定位下沉市場的零食品牌增長都還不錯,比如鹽津鋪子。
百勝中國最新業績解讀
吳吞指出,百勝中國業績同比大增有多方面的原因:疫情下的低基數、開店節奏加快、同店銷售額的增長、成本降低,以及中國的餐飲消費復蘇超預期等。二季度麥當勞肯德基的同店銷售額都增長很大,麥當勞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 14%,肯德基同比增長 15%,并且這兩個品牌今年的開店節奏都非常快,中國的連鎖餐飲市場煥發了巨大活力。
吳吞稱,很多人可能都有些疑惑,為什麼在中國做的最好的快餐品牌反而不是中式餐飲品牌?包括當年百勝中國旗下主打中式餐飲的品牌 " 東方既白 " 做的也遠不如肯德基。吳吞認為,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菜系眾多,中式餐飲品牌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在擴張過程中會有明顯的瓶頸。比如老鄉雞比較受歡迎的區網域還是在安徽、上海、南京等地,最主要還是因為安徽人喜歡吃,而在長三角工作的安徽人很多,所以老鄉雞才有了拓展空間,但是再想向其它地方擴張,阻力就很明顯了。
那為什麼洋快餐大多數人都喜歡呢?吳吞指出,因為高熱量。人類進化過程中經歷過飢寒交迫,所以對高熱量的熱愛是刻在基因裡的。因此炸雞、冰淇淋、奶茶這些品類就很容易擴張。本質上不是中西快餐之争,而是品類問題,炸雞、漢堡就是非常适合做快餐的好品類,所以像塔斯汀等品牌也崛起的非常快。
再說回百勝中國,上半年,百勝中國門店拓展創新高,淨新增門店 655 家,其中必勝客淨新增 169 家門店,也創下了歷史最高。公司在二季度迎來兩大裡程碑:必勝客在中國的門店數量超過 3000 家,肯德基在上海的門店數量超過 500 家。肯德基目前已遍布超過 1900 個城鎮,并在繼續關注 800 多個沒有肯德基的城鎮。
" 沒有肯德基的城鎮 " 這個詞在百勝中國近幾年的财報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可以看出,肯德基很重視規模和下沉市場。吳吞認為,肯德基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下沉的過程,最早肯德基只在高線城市開店,那時吃一回肯德基都是可以和别人炫耀的事。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均收入在提升,但肯德基的漲價幅度不大,價格顯得越來越親民了。其實這有些像特斯拉,國產化之前特斯拉售價很高,讓人覺得是高端品牌,國產化之後持續降價,讓消費者感覺很值,事實上品牌已經預留出了足夠的利潤空間。
所以肯德基進擊下沉市場也是十分順暢的,并且還能借助規模效應擴大成本端的優勢,第二季度,百勝中國的食品及包裝物成本為 30.7%,較去年同期降低了 20 個基點。
此外,這一兩年非常火熱的 " 瘋狂星期四 " 還有 " 周日瘋狂拼 " 等活動,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套餐,另一方面也是在進行產品結構控制調整,讓雞的各個部位均衡一些,因為整雞的采購成本肯定比單獨各個部位的采購成本低。
海底撈發布盈喜
吳吞表示,海底撈盈喜最亮眼的就是淨利潤同比增長 29 倍,當然這是因為去年基數太低,其實和 2019 年比會比較客觀,海底撈預計上半年淨利潤不低于 22 億元,接近 2019 年全年的 23.45 億,也就是半年就賺了 2019 年全年的錢。并且火鍋是有一定季節性的,一般來說冬季的客流量更好,所以一般下半年的業績會更好。對比 2019 年同期,2019 年上半年淨利潤為 9.11 億元,相比之下增長了近 140%。
海底撈在公告中稱利潤增加主要由于翻台率提升,内部管理及營運改善,餐廳經營效率提升。事實也确實如此,2022 年海底撈啟動了兩項計劃:" 啄木鳥 " 以及 COO 巡店制度,這兩項計劃都對經營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啄木鳥計劃主要是清楚虧損門店,提高效率。COO 巡店制度則是考核翻台率等指标,且每個月都要做制度檢查。
此外,海底撈在 2022 年下半年還調低了底薪,但提高了分紅,并且分紅還設定了内部門店 KPI 門檻。" 低底薪高分紅 " 的模式也降低了工資成本,但同時也讓員工更 " 卷 " 了。
海底撈還于 2022 年 9 月底發布了硬骨頭計劃,主要是基于審慎原則恢復部分關停餐廳,此時已經在為疫情管控放開做準備了。
疫情時,海底撈的翻台率是在不斷降低的,此前市場擔憂因為營收減少,但固定成本不變以及規模效應減弱會讓海底撈的淨利率明顯下滑。但是因為經營效率的提升,海底撈的淨利率還是比較穩定的,2022 年下半年,翻台率 3.0 對應淨利率 9%,2019 年翻台率 5.0 的時候對應淨利率 8.8%。
如今伴随着翻台率的提升,再疊加疫情時鍛煉出的成本控制能力,使得海底撈的盈利能力表現超過了市場預期。
更多資本市場内容和觀點分享,歡迎在钛媒體 App 搜索 " 一周資本市場觀察 " 專欄,收看節目直播回放。
免責聲明:本直播欄目消息來源于公開資料,所有内容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應作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投資者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平台運營部編輯雨朦)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