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線下拼多多”開始淘汰賽,歡迎閱讀。
" 上海的窮人快樂屋停業了,我的快樂老家沒有了。"
連鎖硬折扣超市 " 比宜德 ",突然倒在了 2023 年的冬天。
這家從 2016 年起入駐上海的超市,雖然在社交憑條沒有什麼聲量,卻靠着各式低價商品俘獲了不少用戶,被稱為 " 性價比之王 ",還有人調侃比宜德是上海叔叔阿姨們的 " 解憂雜貨鋪 "。
" 性價比之王 " 突然倒下,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轟動:官方微信公眾号上還在宣傳着促銷活動,第二天各個門店就貼出 " 停業通知 ",貨架上堆滿的貨物都沒有處理,小紅書、微博和抖音上,不少上海人曬出購物清單,喊着 " 你快回來 "。
社交平台上,無數人對比宜德停業表示惋惜
" 價格力 " 無疑是 2023 年的一個關鍵詞。淘寶、拼多多和京東等多個平台都開始比起價格力,盒馬和山姆也明裡暗裡 " 較勁 ",線上線下的各路玩家都開始做起了 " 性價比 " 生意。資本市場對于折扣業的态度也變得熱情:去年,主打折扣商品的嗨特購、小象生活和折扣牛等品牌都獲得了融資,今年,趙一鳴在 2 月份獲得黑蟻資本 1.5 億元融資,趙一鳴、零食有鳴和零食很忙等零食折扣店新增店鋪達到了 1000 家門店以上。
折扣業的生意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但比宜德超市的突然停業,顯然為一眾沉浸在大好前景的玩家敲響了警鍾:" 線下拼多多 " 的淘汰賽,已經開始了。
最早的玩家,最先倒下
比宜德,算得上是中國的硬折扣元老。
折扣業主要分為 " 軟折扣 " 和 " 硬折扣 ",前者售賣的是臨期尾貨商品,後者則是通過縮短供應鏈、降低經營成本來實現高性價比。2016 年 10 月,全網喊着消費更新的時候,德國人 Philipp Spangenberg 在上海悄悄開了首家比宜德超市,模仿的就是德國硬折扣巨頭奧樂齊,在用高性價比的商品吸引用戶。
最鼎盛時期,比宜德有着超過 200 家門店,知名度卻不高。原因無他,比宜德一直沒有走出上海,開店策略也是布局 " 城市周邊地區 " 和 " 社區店 ",大多數門店都集中在上海的嘉定、闵行、普陀、寶山等區網域,坐落在住宅區内,服務着周邊半徑 1.5 公裡内的居民。
比宜德超市内的商品
相比于各種商超,比宜德的門店面積并不大,基本在 200-300 平方米左右,主要售賣生鮮、凍品、日用品和快消品,每個品類下的 SKU 并不多,一般只有 1 — 3 個,全店的 SKU 在 500 — 600 左右,其中還有不少是比宜德的自有品牌商品。店内的貨架也非常簡單,走着倉儲風路線,瓦楞紙包裝箱上挖個大洞就擺上了貨架,方便用戶拿取,也方便店員理貨。
店内,25.9 元的南方黑芝麻糊比電商平台還要便宜,24.9 元的玉米油也是眾多大爺大媽的心頭好,冰櫃内 0.8 元的雪糕則給了 " 雪糕刺客 " 一記重拳。社交平台上,比宜德常常和 " 打工人必逛 "" 性價比之王 "" 窮人天堂 " 等稱呼捆綁在一起。
比宜德頂着 " 性價比之王 " 稱号,吸引了無數打工人和大爺大媽,官方公眾号上還留着 12 月 22 日的促銷信息,12 月 23 日各門店卻突然宣布停業。
比宜德官方并沒有說出停業的具體原因,但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不少自稱是比宜德供應商的用戶表示比宜德拖欠貨款,還有供應商曬出通知,裡面提及了比宜德停業的原因:" 零售環境持續惡化,長期虧損,資金鏈斷裂,導致經營活動難以為繼。"
資金鏈斷裂可能是最明顯的原因,但比宜德的停業,和快速發展的社區團購與各類折扣店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作為硬折扣超市,比宜德最明顯的優勢一是低價,二是接近社區。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戶都是 " 下班随手買一件 "" 路過順便看一眼 ",購買的也多是日用品、生鮮和零食等商品。
但近三年來,社區團購快速發展,各類低價生鮮、日用品直接送到社區附近的門店甚至送貨上門,比宜德的低價吸引力逐漸降低。
同時,消費更新風潮過去,消費降級成了主流,比宜德迎來了眾多競争對手。各路硬折扣玩家開始搶占市場,還把門店開滿了商業綜合體與大街小巷,上海甚至成了硬折扣零售店的試煉場:德國硬折扣玩家奧樂齊在上海開出 47 家店,曾經專注臨期食品的好特賣,慢慢加入 " 硬折扣 " 商品,還增加了快消品品牌,叮咚買菜、盒馬也在上海開起了奧萊店,專注低價的生鮮食品,趙一鳴、零食有鳴等硬折扣玩家則從垂直賽道切入,專注折扣零食 …… 種種壓力下,SKU 并不豐富、大多布局社區的比宜德,開始節節敗退。
復制着德國模式的比宜德,在中國算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折扣零售業,學習海外樣本
比宜德的停業,給國内的折扣玩家們敲響了警鍾,但從海外市場看,折扣業依舊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成功商業模式。
奧樂齊和唐吉诃德都是熱門話題
德國的硬折扣鼻祖奧樂齊正是比宜德的學習對象,在全球 19 個國家和地區開出了 10000 多家店,時常和山姆超市對标:前者是社區零售的代表,後者是會員制零售的代表。開出了 400 多家折扣店的日本唐吉诃德,同樣被視作折扣零售的樣本,還登上不少旅遊攻略,成了 " 日本旅遊必逛 " 的經典。
奧樂齊和唐吉诃德的誕生,都與社會經濟形式的變化有關。
奧樂齊公司早期所有者 Theo 和 Karl Albrecht 兄弟在 1946 年接管了家族雜貨店,彼時的德國正處于戰後,經濟形勢不佳,居民追求着實用主義——不在意品牌和包裝,只在乎性價比。從這一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奧樂齊,逐漸有了自己的經營策略:打造自有商品,精簡 SKU,高度标準化。
數據顯示,奧樂齊有近 90% 的商品是自有商品,同時深耕供應鏈和渠道,還掌控了不少穩定的貨源。奧樂齊的貨物來自全球各地:哪裡價格低,就從哪裡進貨。一個品牌的 SKU 并不多,但店内品類齊全,減少了消費者比較和售貨員理貨的成本,同時,奧樂齊的全球門店幾乎都保持着一個模式:倉儲式布局,品類和 SKU 幾乎沒有變化,可以快速實現高度復制。
相比之下,成長于泡沫經濟破裂後的日本品牌唐吉诃德,則有着不一樣的策略。
唐吉诃德的創始人安田隆夫,早年經營着售賣尾貨和微瑕商品的 " 小偷市場 " 商店,因為沒有太多倉儲空間,他只能把所有貨物都堆在店裡,東西多了,客人反而更加仔細地在店内 " 淘寶 ",尋找自己想要的商品。
日本唐吉诃德門店
走進被各種旅遊攻略定為 " 日本必玩 " 的唐吉诃德,也能體驗到 " 淘寶 " 的感覺。商品品類豐富,SKU 更多,1000 平方米店鋪内擠着 5 萬個 SKU,眾多商品堆積在一起,襪子、自行車、海報、零食甚至二手奢侈品都存在于這個店鋪中," 藥妝比藥妝店還要齊全 "。
用着 " 淘寶 " 模式的唐吉诃德,成了軟折扣玩家中少有的幸存者,還和眾多工廠、供應鏈進行了深度綁定,幫忙銷售尾貨商品。創始人安田隆夫在 2003 年的一篇采訪中提到,軟折扣的弱點在于供給不穩定,也不容易吸引到有确定需求的消費者,但他們可以通過鎖定夜間經濟消費者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的需求不是有目的性的復購,而是通過探寶式體驗尋找刺激和新鮮感 "。可以說,唐吉诃德将口紅效應與情緒消費結合了起來。
直到現在,唐吉诃德還有 30% — 40% 的商品是尾貨和微瑕商品,11%-14% 的商品是自有品牌。
上海的奧樂齊
德勤公布的《2023 全球零售力量》報告顯示,奧樂齊排在全球第九位,營收達到 1209.47 億美元(約 8768 億元人民币)。而唐吉诃德連續 33 年增長,在 2022 年實現營收 18313 億日元(約 936 億元人民币),是日本收入排名第 4 的零售企業。兩者模式不同,卻都是折扣零售中的佼佼者,也為中國零售業确定了一件事:折扣零售是一個長期可行的商業模式。
折扣化時代,要講什麼故事
經濟增長放緩,消費環境趨于理性,消費者也開始各路比價,尋求着 " 性價比 "。從全網都在讨論的 " 價格力 ",再到拼多多的崛起,各路線下折扣零售店快速發展,消費市場正在走入 " 折扣化時代 "。
各路玩家使出渾身解數,有的學習奧樂齊,有的則模仿唐吉诃德,也陸續講出了不同的故事。
有的玩家開始切入垂直賽道,在精簡同時又保證了豐富的 SKU,有的玩家快速擴店,跑馬圈地樹立消費者心智,有的玩家則将購物和娛樂結合,打造出線下 " 淘寶 " 的樂趣。
專注生鮮、日用和快消的盒馬開始 " 自我改良 ",目标将 5000 多個 SKU 慢慢精簡為 3000 個,同時提高供應鏈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打造出性價比產品。盒馬、叮咚買菜和上海本土企業清美超市,還開始打造 " 奧萊 " 店,從處理賣不掉的商品慢慢轉變成售賣高性價比商品。
開到三四線城市的趙一鳴
專注零食垂直賽道的趙一鳴用加盟模式在 2023 年新開超過 1000 家店,還在 11 月份宣布和另一零食折扣巨頭零食很忙合并,将規模擴展到了 6500 家店,搶占起了市場規模和消費者心智。
好特賣、嗨特購也在今年開放加盟,還針對臨期食品商家開放了自己的供應鏈,把店面開到了商業綜合體裡,做起了自有品牌、豐富 SKU,經營着線上,學唐吉诃德的模式打造出 " 淘寶 " 樂趣,好特賣聯合創始人張寧表示," 折扣店不是街邊店,更像是個娛樂店,可以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和娛樂需求 "。
好特賣開始發力線上
但不論用着什麼模式,講着什麼故事,所有玩家最後要面臨的問題,都是供應鏈,最後要講好的,也還是供應鏈故事。
盒馬、叮咚買菜和清美超市,本就有着商超的供應鏈優勢,也深耕生鮮供應鏈,早已和供應鏈深度綁定,可以用自有品牌打出差異化。開放加盟,甚至開放供應鏈給其他商家的好特賣、嗨特購或是趙一鳴、零食很忙,則想要通過加盟減輕供應鏈壓力,同時用規模實現馬太效應,争取供應鏈端的議價權,獲得供應鏈端的青睐。
相比于奧樂齊又或是唐吉诃德,中國還沒有跑出一個折扣零售的巨頭,眾多玩家在市場上依舊存在着眾多機會,但比宜德的停業,顯然給火熱的市場潑了一盆冷水:折扣零售是一門長期可持續的生意,但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最後誰能勝出,或許就要看誰的供應鏈故事講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