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二手奢侈品市場規模達三萬億:鑑定機構趁勢崛起,人才不足、标準化待提升,歡迎閱讀。
今年以來,做二手奢侈品回收買賣的小陳忙得不亦樂乎,為了更好的開拓客戶,小陳還特意注冊了一個視頻号,沒曾想視頻号也一下子火了,吸引了大量粉絲的同時,也給小陳帶來了交易量的快速提升。" 這一行現在很火,尤其是疫情之後,但也魚龍混雜,大家最怕遇到的就是假貨,即便我在這一行做了十幾年,依舊有看走眼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一些消費者會懷疑我的眼光,增加了很多交易成本,讓人頭疼。" 小陳向記者吐槽。
現如今,中國已成為奢侈品購買第一大國,與此同時,與其密切相關的二手奢侈品行業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别是在三年新冠疫情衝擊代購渠道,以及今年以來奢侈品牌多輪漲價影響下,二手奢侈品開始進入眾多年輕消費群體的視野。
不過,魚龍混雜、假貨泛濫等問題也讓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也限制着二手奢侈品行業規模的擴大,一旦買賣雙方鑑定結果不一致,則會讓賣方陷入信任危機。雖然一些奢侈品鑑定機構趁勢崛起,但這一行業也存在人才缺乏、标準化不足等問題,能否真正破解行業真假難辨的痛點尚待經歷時間考驗。
據要客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存量超 3 萬億;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為之服務的鑑定行業的業務量增長及技術進步。據中溯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中溯的鑑定量環比增長 25%,與此同時,中溯方面向記者表示,以往二奢鑑定普遍依靠 " 人工眼學 ",但目前其已更新為以人工鑑定為主、高精尖儀器與大數據對比為輔的新技術模式。
奢侈品發展推動全產業鏈獲益,二奢賽道興起
現如今,中國已成為奢侈品購買第一大國,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奢侈品專業委員會及要客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高質量消費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人在全球共吸納了近 1 萬億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費,國内市場占全球奢侈品市場的 46%。
面對如此極具潛力的市場,各大品牌的投入也日益加大。除了在跨界方面的嘗試外,過去幾年中,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擴大了開店布局,并在中國開設新品發布會,供國内消費者先行選購。
在上述背景下,國民對奢侈品的消費熱情,更是讓這股快速發展的 " 星星之火 " 蔓延至整個產業鏈端。
2019 年從閒魚平台創業起家的二奢商家桔夕,則是其中更為直觀感受到行業風口的一個成員。"2020 年下半年,我們一天的銷售額其實也就 60 萬左右,但是過年後直接一翻三,一天 180 萬,再之後随着業務量的繼續增長,我們也開始大量擴招、租樓層擴場地了。" 桔夕相關負責人蘇文鵬向藍鲸财經記者回憶了公司業務量的變化情況。
而之所以是上述節點迎來轉折爆發,據其介紹,除了奢侈品行業的發展外,還與直播的興起有關。
" 疫情之前,海外代購是國内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疫情之後出國困難,加速了整個國内二奢市場的流通,同時抖音直播帶貨一下子起來了,因為客戶對抖音信任,然後再加上像中溯這種鑑定機構的支持,讓消費者買的放心,所以整個市場一下子就爆發起來了。" 蘇文鵬如是說。
根據《中國閒置高端消費品零售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以前,二奢行業一直處于區網域性線下回收和交易的狀态。而自 2019 年起,中國的直播電商迎來了爆發增長期,在世界範圍内遙遙領先,同時賦能了二奢行業發展,各大二奢商家紛紛推出直播功能。2020 年,抖音二奢品類 GMV(商品交易總額)就已達 30 億。截至目前,抖音電商的二奢垂類已有大量知名商家入駐,包括但不限于桔夕、只二等。
在此背景下,桔夕的整體銷售額也有了更進一步的增長。截至目前,該公司箱包產品日均發貨量大約 300 — 500 件,表飾產品發貨量日均約 100 — 200 件。" 目前從我們老客戶的購買頻率和購買次數來看,消費人群以東南沿海地區居多,像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購買力是非常大的。"
縱觀目前中國的二奢平台,線上線下兩手抓已成趨勢,比如只二一方面發力抖音直播、自建店播矩陣,另一方面落地 " 循環商店 ",成為率先布局線下門店的賽道玩家之一。業内人士指出,對于二奢交易平台來說,平台加入直播賽道不僅可以擴大銷售面,還可以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和互動性。
不過,就目前而言,二奢在國内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痛點顯著。據蘇文鵬所言:" 第一個便是假貨,因為現在仿真的技術确實是防不勝防;第二個在于鑑定,第三個則是在價格評估上。"
鑑定行業 " 摸着石頭過河 ",人才受限倒逼标準化進程
事實上,二奢平台的多元布局為消費者創造了便捷的購買渠道,完善的上下遊供應鏈為二奢市場提供了豐富存量,而其中,鑑定既是基礎也是核心,商品的真假是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
于是,國内二手奢侈品行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也推動了相關鑑定量持續上漲,為了增強消費者的信任,線上交易平台引進專業鑑定環節已成趨勢。
中溯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相關負責人徐子迪在接受藍鲸财經記者采訪時回憶稱:"2020 年左右,我們團隊只有兩三百人,倉庫也有限,其中最大的上海倉一天的鑑定量在 300 件左右。但現在我們在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杭州、深圳、福州等地已有八個檢測倉和一個實驗室,上海倉仍是最大的,日均鑑定量增長至 1200 件,随業務量擴大而匹配的團隊人數也達到近 600 人,拓展速度很快。"
事實上,二奢的興起源自日本,不過,談及在鑑定方面是否有其經驗可供參考時,徐子迪直言:" 沒有參考,且這方面國内應該是領先日本十年。" 可見,目前國内鑑定行業也處于 " 摸着石頭過河 " 的探索階段。
據悉,日本二奢無假貨這個概念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刻板印象,政府介入頒布相關法律似乎讓人對 " 日本的二手奢侈品都是正品 " 這件事深信不疑,但實際上,日本鑑定主要靠的是 " 人工眼學 "。
與此同時,中國的鑑定技術卻突飛猛進。一方面是由于國内消費者對于二奢的購買熱情讓造假商有利可圖,層出不窮的假貨倒逼了鑑定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鑑定機構的自我驅動。
藍鲸财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二奢行業鑑定師缺口較大,從助理到上崗,一位合格的鑑定師培養周期至少需要兩三年,因此行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才不足。
" 奢侈品鑑定入行不算困難,但要達到精通程度亦不易。一個經驗很豐富的鑑定人才和運營人才對于老板而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很大的,而這些所有不可控的人才流失因素都會是經營過程的隐患!" 一位鑑定行業資深從業者曾如是說。
而為打破這一限制,有能力承接更多業務量,頭部成員也在培養人才、推動标準化進程等方面不斷努力。
記者了解到,作為頭部成員之一的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奢侈品鑑定中心(簡稱 " 中檢 "),采取鑑定、培訓兩手抓的方式,近年來持續發展自身奢侈品鑑定培訓業務,通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培養鑑定人才,并為通過培訓的學員提供能力認可證書,為二手奢侈品行業輸出鑑定人才。
不過,在業内人士看來,二奢鑑定目前主要靠人為經驗判斷,還是存在一定主觀性。" 因為市面上的假貨有的是一眼假,但有些疑難件則需要經驗老練的鑑定師仔細檢查,但這類人才非常稀缺,所以行業成員也逐漸開始借助工具。"
據了解,另一頭部成員中溯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簡稱 " 中溯 ")則是如此。通過在數字化、标準化方面不斷加大投入,讓高精尖儀器、大數據庫與鑑定師經驗積累相結合,從而保障鑑定結果。
" 可能常規情況下,大家覺得鑑定師是坐在房間裡,拿個包過來看完就結束了,但我們内部是把它拆成了 6 個标準化的流程,包括開箱檢查、建檔登記、拍照存檔、多輪鑑定、復驗核對、封箱寄出。其中如果遇上疑難件,則需要鑑定師背靠背鑑定,也就是多輪鑑定,若意見不統一,就會用我們超景深 3d 建模儀之類的機器進行鑑定輔助。" 徐子迪向記者介紹,其開創了科技輔助人工的鑑定方式,從 500 多台檢驗設備中層層篩選出二十多台高精尖實驗檢測儀器來輔助進行材質分析,并在全球範圍搜羅各品類、各時期的奢侈品樣品,搭建起正品數據庫進行對比參考,從而為鑑定提供高新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