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互聯網巨頭們到底創造了多少就業?,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走馬财經
互聯網巨頭們到底創造了多少就業?
這是一個好問題。
好問題就是有答案,同時也就有巨大的争議:
有的人認為它們不僅沒有創造什麼就業,還毀滅了就業崗位,原因很簡單,因為互聯網技術提升了效率,而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通常意味着原來 10 個人幹的事,後來一個人就能幹了,剩餘 9 個人可不就失業了嗎?
比如汽車讓多少馬車夫失去工作,瓦特蒸汽機讓多少紡織工人失業?
比爾蓋茨讓多少珠算會計丢掉工作,喬布斯又讓多少諾基亞的員工離職?
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比如汽車產業一度是,現在可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年生產值高達數萬億美元,它帶動的生產制造、上遊零部件、原材料,以及下遊廣告、零售渠道等就業、稅收、服務崗位更是不計其數。
這些新增就業人口,恐怕是過去馬車夫的 10 倍不止,創造的產值更是後者的上千倍。
比爾蓋茨、喬布斯們的故事同樣如此,今天 PC 和移動互聯網創造的一切就業和财富,恐怕都和這兩位老兄脫不開關系。
把這些邏輯套用在中國互聯網巨頭身上,自然也很順滑,但還是不容易堵住質疑者的叩問:畢竟中國這些互聯網巨頭創造的新業務場景,革命性肯定無法與蓋茨、喬布斯們相提并論。
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變革場景下,去計算新增就業人口與消失的就業人口哪個更多,有時是一個永遠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
01
我們想用另外一套邏輯來證明這件事情:從業門檻的降低、行業競争越趨市場化,它能容納的就業就越多。
比如内容產業,我們今天周圍到處是各種自媒體從業者,從圖文到短視頻,這本質上是媒體這個過去被國有資本壟斷的行當,被互聯網解構了。
早些時候,媒體是社會公器,記者、主持人、制片人是極少數人才能染指的職位;
若幹年前,媒體部分領網域開始市場化,一些都市類媒體、電視台開始崛起,從業者數量大幅增長;
互聯網發明後,大量門戶網站編輯、記者開始冒出來;
再之後是社交媒體時代,從微博到公眾号,再到抖音、快手、小紅書、B 站,各種圖文、視頻博主成為内容產業的核心生產者。
到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内容產業從業者門檻極大降低,幾乎是個人都能有了一夜成名的機會,也有了通過内容變現、就業的可能,這個產業創造的就業和產值,早已是 20 多年前的幾百倍。
電商、遊戲、寫作、本地生活和網約車等行業的故事邏輯,其實是一樣的,電商、直播電商顯著降低了做生意的門檻,PC 和移動遊戲同樣降低了過去掌機開發的門檻,網絡寫作降低了傳統出版的門檻,外賣、閃購降低了線下零售從業門檻,網約車則降低了開 " 出租車 " 的從業門檻。
電商和本地生活還創造了快遞小哥和外賣騎手兩個規模龐大的新興職業。
那麼到這裡,關于 " 互聯網巨頭到底是創造了就業還是毀滅了更多就業崗位 " 的争論,應該就結束了,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它們到底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
02
本文将從狹義、廣義兩個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狹義的就業崗位是指直接就業崗位,也就是公司自有員工、平台生态内直接相關的就業崗位,比如商家、快遞員、騎手、網約車司機、創作者等等,在商家就業部分,我們僅統計與平台創造的銷售額(GMV)相關的部分產生的就業。
而廣義的就業崗位,則包括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具體而言就是:公司自有員工、平台生态内直接相關的就業崗位,比如商家、快遞員、騎手、網約車司機、創作者,商家就業部分同樣只統計與平台創造的 GMV 相關的就業,但進一步衍生出兩個間接就業範疇,分别是商品及服務相關的上下遊工業品、農產品就業,以及新增的高質量就業帶來的全社會服務性新增就業。
最後一點可能不容易理解,我們解釋一下。
比如 BAT、TMD 等互聯網巨頭有大量高薪崗位,這些人的收入不論用來買房、買車,還是日常消費,都可以撐起大量服務性就業機會,比如保姆、月嫂、上門保潔、休閒娛樂、旅遊等等。
我們在前面提到蓋茨和喬布斯的豐功偉績時,并沒有提及這一點,其實這層邏輯在歐美發達國家更為明顯和徹底。他們的服務業從業者為什麼可以擁有高薪資,理發師、搬家工人、貨車司機、甚至餐廳服務員、沃爾瑪收銀員都有相對體面的收入,正是因為社會擁有大量高收入人群,這部分人的消費撐得起龐大的服務業從業者和他們的體面薪水。
為什麼說商業是現代社會最大的慈善,秘訣就在這裡,财富只有通過市場這只有形的手自然分配,才能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實現社會最大公約數的程式公平和正義;指望無形的手去指導分配,追求絕對意義上的結果公平,無異于飲鸩止渴。
03
我們将選擇阿裡巴巴、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騰訊、字節跳動、快手、小紅書、百度 10 家互聯網巨頭來分析,排名不分先後,前 5 名更偏向交易型平台,後 5 名更偏向内容型平台,當然雙方互有交集。
先說狹義的就業創造。
以阿裡巴巴為例,它截止 2023 年 Q2 的員工數為 228675 人,平台國内年度零售 GMV 大約 8 萬億,網絡零售行業毛利率(指商家毛利率)大約 35%(不同行業會有不同),通常每創造 50 萬元年度 GMV 可以帶來一個流通領網域工作崗位,這意味着商家端直接相關的就業崗位達到 1600 萬人;2022 年中國社會化物流行業快遞從業人員大約 450 萬人,其中大約 50% 服務淘系生态,意味着 225 萬人的就業規模,再加上為商家開發軟體的、拍照的模特、做内容的達人合計約 150 萬,總共帶來的直接就業大約 2000 萬。
阿裡體系内的餓了麼 + 高德 + 口碑飛豬生态在本地生活領網域合計帶來直接就業崗位大約 280 萬,其中外賣商家就業人數大約 120 萬,高德和飛豬帶來的到店酒旅行業就業人數約 70 萬,騎手約 90 萬。
根據人民大學的研究報告,螞蟻金服體系創造直接就業大約 148 萬人,其中集團内員工大約 10 萬,服務商就業大約 53 萬,數字化運營就業機會大約 85 萬。
根據以上統計,含螞蟻集團在内的阿裡生态系統創造直接就業合計大約是 2428 萬個。
在美團,它創造的直接就業主要包括公司員工 9.2 萬人(截止 2022 年底 92046 人);外賣騎手有效就業大約 223 萬人,假設有效就業的騎手年度收入中位數為 3.6 萬元,2022 年美團的騎手支出為 802 億;外賣過去 12 個月 GTV 大約 9358 億,商家就業人數約 375 萬,閃購過去 12 個月 GTV 1750 億,創造商家就業大約 60 萬,到店酒旅過去 12 個月 GTV 大約 4780 億,創造商家就業大約 320 萬——我們假設外賣行業每 25 萬年度 GTV 帶來一個就業崗位,閃購每 30 萬年度 GTV 帶來一個崗位,到店酒旅每 15 萬年度 GTV 帶來一個崗位,因為到店酒旅行業有大量純服務崗位,比如按摩、美容等,餓了麼和高德的計算标準同樣如此。再加上快驢、買菜、優選、單車、充電寶等帶來的直接就業大約 60 萬,合計創造就業人口大約 1050 萬。
根據類似的标準和各家公司的财務數據,我們基本可以推算出,拼多多創造的直接就業大約 750 萬,其中員工大約 1.2 萬,第三方快遞員大約 90 萬,商家系統員工大約 640 萬,第三方服務從業者大約 20 萬;京東創造的就業規模大約 715 萬,員工大約 55 萬——新增了德邦物流系統員工,第三方快遞員大約 40 萬(自營配送已經由自己的京東物流員工完成),商家系統員工大約 600 萬,第三方服務從業者大約 20 萬;滴滴過去 12 個月國内出行業務的 GTV 為 2226 億元,假設它将 80% 的 GTV 給予司機,對應 1781 億,單個網約車司機年收入中位數為 5 萬元(他們還要承擔油電和養車成本,所以肯定高于騎手),可以推算出創造的有效就業大約 356 萬,加上他自己的員工大約 2 萬人,總共是 358 萬人。
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中國主流交易類平台合計創造的有效直接就業人數大約是 5300 萬。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内容平台。
以騰訊為例,它創造就業的業務主要有公眾号、視頻号、騰訊新聞(企鵝号主體)構成的内容生态,小程式構成的交易生态,微信支付構成的金融生态,遊戲業務構成的小遊戲 + 應用寶遊戲分發生态。
公眾号生态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公關廣告及廣點通流量廣告抽成,2022 年中國公關廣告市場規模大約 1007 億,其中大約一半跟公眾号直接相關,對應大約 504 億;騰訊過去 12 個月廣告收入合計是 921 億,跟公眾号相關的廣告收入大約 15%,即大約 138 億,公眾号廣點通廣告 37 抽成,創作者拿 7 成,意味着他們分享到的廣告收入大約 322 億,再加上一部分用戶直接打賞和付費閱讀收入大約 30 億,意味着創作者一年從公眾号渠道拿到的收入大約有 856 億元,這部分收入毛利率幾乎 100%,假設每 4 萬元收入可以創造一個工作崗位,意味着公眾号渠道一年可以創造大約 214 萬個有效工作崗位。
視頻号廣告業務剛剛起步,過去一個季度剛剛達成 30 億元季度廣告收入裡程碑,2022 年它的直播帶貨 GMV 規模為數百億元,管理層預期今年帶貨規模有望達到 3000 億以上,我們假設其 2023 年全年廣告收入達到 150 億,直播電商 GMV 達到 3000 億,根據行業通行規則,平台分配給創作者的收入通常達到廣告收入的約 1.8 倍(參考快手 900/490=1.8), 而創作者實際收入可能是平台廣告收入的 1.6 倍,需要拿出 10% 收入在平台投放廣告買流量,可以計算出視頻号創作者年度收入大約可以達到 240 億,按照短視頻行業創作者人均年收入中位數 6 萬元計算——短視頻行業頭部效應非常明顯,會拉升均值,視頻号能創造的有效就業大約 40 萬人,3000 億 GMV 創造的商家就業大約 60 萬人,快遞員就業大約 10 萬人,視頻号創造就業合計大約 110 萬。
企鵝生态創造有效就業預計約 50 萬。
小程式交易規模已經達到約 2.5 萬億,不過其中估計有近 30% 與美團、拼多多、京東的交易是重復的,實際撬動的規模大約 1.75 萬億,參考電商行業情況,這部分創造的有效直接就業大約是 438 萬,加開發者約 940 萬。
微信支付金融生态對标螞蟻金服,由于它的規模比螞蟻更大,且按照交易筆數計算體量更大,預計達到前者的 1.5 倍,參考螞蟻金服 148 萬直接就業計算,大約是 222 萬。
遊戲生态創造的直接就業人數毛估大約 100 萬人,公司總員工大約 11 萬,騰訊控股創造的直接有效就業崗位合計大約 1645 萬個。
字節跳動 2022 年全年營收大約 5500 億元,其中國際業務大約 756 億元,國内業務大約 4744 億,國内業務大部分由廣告創造,預計在 3500 億左右,直播業務收入估計 600 億左右,電商業務收入(不含直播電商及達人投流帶來的廣告收入)預計 300 億左右,其餘 300 億左右由硬體、飛書、教育、房產等新業務創造,電商 GMV 大約 1.5 萬億。
根據上述數據,電商部分(含快遞員)帶來的就業大約 375 萬人。
創作者分潤方面,我們預期抖音、頭條、西瓜等綜合比例略低于快手的 1.8 倍,因其更強的平台控制力、創作者更卷,預計只有 1.6 的廣告收入倍數抵達創作者,而創作者内部投流支出估計達到 12%,他們的實際所得只有字節廣告收入的 1.41 倍,對應 4928 億元,按照視頻創作者年度中位數收入 6 萬元計算,創造的直接就業崗位大約 821 萬個,加上字節自身 11 萬左右員工,合計創造的直接就業大約是 1207 萬個。
快手過去一年分配給創作者的抽成大約 900 億,平台年度 GMV 大約 9012 億,假設創作者投流支出 10%,實際所得大約 810 億,根據上述算法,創作者抽成創造的直接就業崗位大約 135 萬個,電商相關工作崗位(含快遞員)大約 225 萬個,加上快手員工大約 2.8 萬人,合計創造的直接就業崗位大約是 363 萬個。
毛估估小紅書創造崗位約 100 萬個,百度大約 200 萬個——其 2022 年廣告收入大約 750 億,分配給創作者的抽成預計 1125 億左右,加上自有員工以及第三方生态開發者,合計直接有效就業估計在 200 萬左右。
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來,中國主流内容平台創造的直接有效就業崗位大約 3515 萬個。
最終統計出來,上述 10 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過去一年(部分計算了截止今年 Q2 的數據)創造的直接有效就業數據總共是:5300+3515=8815 萬個。
04
接着我們來看看間接就業人口數據。
以阿裡為例,其創造的 8 萬億 GMV,其中大約 5000 億農產品将影響農業就業大約 600 萬個崗位,大約 7.5 萬億将影響到上遊制造業。
2022 年中國制造業就業規模大約 1.2 億,其中約 70% 為社會消費品零售類商品生產服務,也就是大約 8400 萬的規模,而淘系非農產品電商規模占據了社零實際的 15% 左右(我們将表面比例 18.75% 打了 8 折,考慮到退換貨、統計口徑因素),這意味着制造業間接就業規模大約 1260 萬人。再加上倉儲、流通環節間接就業,合計約 2000 萬。
而餓了麼、高德和口碑飛豬生态創造的間接就業,主要影響農業和旅生產遊行業,合計創造間接就業大約 700 萬,其中餐飲上遊農業種植間接就業大約 500 萬,旅遊生态間接就業大約 200 萬。
根據人民大學研究,螞蟻金服體系創造的間接就業大約 525 萬個。
阿裡系(含螞蟻)高質量員工合計約 32 萬個,預計至少支撐房產交易、娛樂、休閒、旅遊、服務等崗位 160 萬個。
所以阿裡系創造的直接 + 間接就業人口合計是 2428+2000+700+525+160=5813 萬個。
美團外賣、到店餐飲、買菜等主要影響上遊農產品生產行業,根據其過去 12 個月合計約 1.2 萬億 GTV 規模,這些收入的大約 50% 進入上遊農作物生產環節(采購),由于農產品生產領網域低成本、低效率的特性,預計每流入 6 萬元——即 12 萬元平台 GTV ——就可創造一個間接就業崗位,對應 1000 萬個崗位,其他諸如閃購影響制造業,酒旅行業影響服務業,合計創造間接就業崗位約 37+900=937 萬個。
美團高質量員工大約 9 萬人,預計創造服務業就業崗位 45 萬個。
所以美團創造的直接 + 間接就業人口合計大約是 1050+1000+937+45=3032 萬個。
同理可以推算出拼多多創造的總就業人口大約 2140 萬個,我們将拼多多工業品和農產品創造的間接就業分開計算。
京東創造總就業人口大約 1715 萬;滴滴創造總就業人口約 600 萬個;騰訊創造總就業人口約 5145 萬個;字節跳動創造總就業人口大約 2000 萬個;快手創造的總就業人口大約 760 萬個;小紅書大約 150 萬個;百度大約 300 萬個。
所有頭部互聯網平台創造的直接 + 間接就業人口大約是 2.2 億個。
寫到這裡我要解釋以下,這 2 億多個就業,實際上有一部分并不算社會學統計上的就業,只能算生存。
比如間接就業統計中的農產品就業,農產品我們根據產值 6 萬即創造一個就業計算,這也是為什麼美團、拼多多的間接就業人口比例更大的原因。拼多多我們按照 25% 的 GTV 為農產品統計,這部分 GTV 大約 8000 億,其中的約 70% 流入上遊生產環節,5600 億收入創造的是 933 萬人的 " 就業 ",淘系按照 5000 億農產品 GMV 計算,同樣按照 70% 流入農作物生產環節,創造大約 617 萬各農民 " 就業 "。
人均 6 萬元產值,減去肥料、播種、種子、機械等,到手的年收入可能不到 1.5 萬元,但是對于種植的農民來說,這可能也是一筆最不壞的生存資金。
05
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工薪階層在職員工 4.02 億,此外,含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自媒體工作者等在内的靈活用工人員大約 8400 萬,另有農民工 2.93 億,他們并沒有統計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口,如果加上這部分大約 3000 萬從業者,合計得有 8 億人左右,若剔除 2.9 億農民工就是 5.1 億,頭部互聯網平台創造的總就業人口已經占到這 5.1 億核心就業人口的 43% 左右。
一些人可能會感到吃驚,甚至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看看中國人每天消耗在網絡上的時間,就不會感到詫異了。
根據 Questmobile 統計的數據,截止 2023 年 6 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 12.13 億,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到了 7.2 小時,這是什麼概念呢?
這相當于,幾乎每個中國人,每天消耗在網絡上的時間,達到了我們一天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假設為 14 個小時——的一半以上。
一天 24 個小時,平均 7 小時睡眠,3 小時吃喝拉撒以及必須離開網絡的工作,剩餘只有 14 個小時,我們把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用在了互聯網上,那麼這個生态創造我們 43% 的工作機會,實際上可能不是統計多了,而是統計少了。
當然,我們沒有統計中腰部以及尾部的新經濟公司影響的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如果全部統計進去,也可能就超過了 50%,正好跟我們互聯網消費的時長比例差不多。
06
說到這裡,我們其實是想提醒大家,無論多麼重視互聯網行業創造就業的能力和潛力,都不為過。
我聽到過最好笑的一種說法是:這些資本巨頭,實際上有你沒你并沒多少差别,一鲸落、萬物生,一個巨頭倒下了,無數個中小企業會站起來。
我沒聽過比這更缺乏常識的話了,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樹上有 10 只鳥,你開槍打死一只,剩下的是多少呢,0 只。
因為其他的鳥會因為恐懼而飛走。
對于通過市場競争成長起來的大公司,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基本的尊重,反而認為有你沒你都一樣,甚至沒你更好。
其他大企業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呢?大企業的待遇尚且如此,中小企業又能有多好的前景和信心呢?
這種形勢下,資本将如同驚弓之鳥,不是争先恐後繼續投資,而是偷偷轉移資產。
恐懼是刻在骨子裡的創傷,是經濟增長的天敵。
實際上,在過去的這些年,我們有過兩個巨大的機會,一個是互聯網金融繼續市場化,另一個是雲計算茁壯成長。
但是肉眼可見的,他們都沒有走完應有的使命,沒有像通訊行業的變革一樣,完成互聯網的市場化歷程,成長到一半就躊躇不前了。
前者影響了微觀層面的市場流動性和社會融資成本;後者影響了互聯網行業進一步成長的利潤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今天看起來都有點虛弱無力。
歷史已經一再地證明過,唯有依賴市場經濟,依靠民營企業,給予資本足夠的尊重,給予市場充足的信心,就業才會如源頭活水、踏浪而來。
To be or not to be,這确實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