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國嫦娥七号将配置 18 台有效載荷,實現月球極區科學與資源探測,歡迎閱讀。
IT 之家 1 月 16 日消息,在鵲橋二号中繼星即将發射之際,我國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王赤院士聯合探月工程四期任務核心科研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綜述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嫦娥七号任務的科學目标和有效載荷配置。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基石任務,嫦娥七号任務于 2022 年正式立項并開始實施,包括一顆主探測器和一顆通信中繼衛星。主探測器由軌道器、着陸器、月球車和迷你飛行探測器組成,計劃于 2026 年發射。
他還提到,中繼衛星(IT 之家注:即鵲橋二号)将于 2024 年 2 月作為獨立任務發射,從而為嫦娥四号(CE-4)和将于今年上半年發射的嫦娥六号(CE-6)科學探索提供中繼通信支持。
據介紹,嫦娥七号在聚焦月球南極探測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配置的 18 台有效載荷,實現月球極區科學與資源探測,有望在月球形成與演化、日地月空間環境、月球原位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創科學成果,為未來建立長期、連續運行的綜合性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礎。
嫦娥七号任務聚焦月球南極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的科學目标包括:
月壤水冰和揮發組分的探測和研究。
月球形貌、成分和構造的探測和研究。
月球内部結構、磁場和熱特性的探測和研究。
月球南極月表環境的綜合探測與研究。
月基對地球磁尾和等離子體層的探測和研究。
月 - 地 VLBI 測量試驗和觀測研究。
為了實現以上科學目标,嫦娥七号任務各探測器平台共配置有效載荷 18 台,包括:
中繼星上配置月球軌道 VLBI 試驗系統、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極紫外相機等 3 台科學載荷。
在軌道器上配置高分辨率立體相機、月球微波成像雷達、寬譜段紅外光譜成像分析儀、月球中子伽瑪譜儀、環月磁強計等共 5 台科學載荷。
在着陸器上配置月表環境探測系統、月震儀、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等共 4 台科學載荷。
在巡視器上配置拉曼光譜儀、測月雷達、月表磁場測量儀、全景相機、月壤揮發分測量儀等共 5 台科學載荷。
在飛躍器上配置月壤水分子分析儀 1 台科學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