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反轉到最後一秒,網飛新劇太猛了,歡迎閱讀。
網飛又放大招了。
一部新出的德劇,拍出了駭人聽聞的犯罪故事。
尺度炸裂,情節高能,反轉不斷。
上線就拿下非英語劇集收視冠軍。
很多人看後大呼驚喜。
「精致而令人毛骨悚然」
「最後一集還有轉折,絕對今年劇集十佳之一」
魚叔一口氣刷完後,也迫不及待來分享——
深夜,邊境公路上發生了一起車禍。
一個 30 多歲的金發女人被撞,司機肇事逃逸。
女人傷勢嚴重,昏迷不醒。
現場還有一個小女孩,自稱是她的女兒。
這不像尋常的車禍。
母女倆都穿着睡衣。
可事發地周圍全是大片樹林,沒有人煙。
不知她們從哪冒出來的。
兩人也不像尋常的母女。
尤其是小女孩,言行舉止都很怪異。
急救時,女人内出血嚴重。
女兒鎮定地告訴醫生,母親是稀有血型。
還說出一連串晦澀的醫學術語,不像是這麼小的孩子會随口說出的話。
而且,事後醫生發現,女孩說的并不是事實。
醫生一時疏忽,沒有确證就聽信了女孩的話。
結果輸血後因血型不合,造成異體血液排斥,險些要了母親的命。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女孩能說出母親的血型,卻說不出母親姓什麼。
她只說,母親叫莉娜,她自己叫漢娜。
被問及姓氏時,她就沉默了。
醫生試圖從女孩漢娜口中了解事故的具體情況。
沒料,女孩反而替肇事司機說話。
表示車禍是母親的大意造成的。
再追問下去,女孩說出了更讓人毛骨悚然的話。
她說,她住在一個沒有窗戶、長期被上鎖的房間裡。
家裡的地板上經常有血漬。
現在弟弟還在家裡。
更有一句「媽媽想殺害爸爸」,吓得醫生連忙通知了警察。
而另一邊,警察也十分重視這起車禍。
因為 13 年前,曾有一個名叫莉娜的女孩離奇失蹤,至今未找到。
從名字、年齡,到金發、手上的疤痕,都和這次車禍受傷的女人相符合。
這幾乎已經是鐵證了。
奇怪的是,莉娜父母來看過後卻堅稱,出車禍的女人不是他們的女兒莉娜。
可當他們看到漢娜後,都愣住了。
他們又堅信漢娜就是他們的孫女。
因為她長得和莉娜小時候一模一樣。
難道說,病床上的女人不是莉娜?
可她蘇醒後,依然說自己叫莉娜。
女孩漢娜也堅稱,這就是自己的母親。
到底是誰在撒謊?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真相是一點點浮出水面的。
女人身體好轉後,在警方的安撫下,才說出了真相。
** 下文包含劇透 **
她的确不是莉娜,她的真實姓名是賈斯敏。
賈斯敏是和莉娜一樣的失蹤案受害者。
5 個月前,她遭人綁架,被囚禁在一間房子裡。
不僅遭虐待,還被罪犯逼迫做漢娜的母親。
她的頭發被染成金色, 手上燙出同樣的傷疤,不斷被罪犯洗腦自己名叫「莉娜」。
得知犯罪事實後,警方迅速排查了車禍現場周邊。
在一個廢棄的禁地裡,找到了犯罪地點。
救出了漢娜的弟弟。
房間裡有多雙女性的鞋子,床頭有專門挂手铐的鐵環。
附近的樹林裡,也發現了多具女性屍體。
只不過,幕後真兇也已經成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屍體,倒在房間裡。
而且沒想到,房間裡還裝有定時炸彈。
警方搜查時意外觸發,罪惡之地頃刻間被炸毀。
警方無法得到有效信息,兇手身份也一時難以查清。
但根據所有線索,可以大致拼湊出來龍去脈。
13 年前,罪犯綁架了第一個受害人——已有身孕的「莉娜」。
她生下一個孩子後,又被迫與罪犯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因產病去世。
莉娜去世後,罪犯先後找了好幾個替代者養育孩子。
她們先天長相與莉娜相似,後天又被染發、被逼穿莉娜的衣服。
其中一個替代者就是車禍中受傷的賈斯敏。
案件看似已經真相大白。
兇手已經死了。
據賈斯敏說,是她逃跑時為了自衛,失手殺死了對方。
漢娜和弟弟,還有賈斯敏都被救了出來,回到家人身邊,接受心理治療。
警察也會每天上門确認他們的安全。
這部劇最精彩之處,在于情節的一波三折。
最後一秒還在反轉。
本以為故事已經結束,卻沒想到,某天半夜,漢娜和賈斯敏消失了。
警察這時也才查到,賈斯敏撒了謊。
房間裡的死者是肇事司機,他剛從海外歸來,并不是兇手。
真正的兇手,此刻正和賈思敏、漢娜在同一輛車上。
他們就像普通家庭一樣,自然地坐在一起聊天 。
謀劃去另一個地方開啟新的生活。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她們都在長期的囚禁中,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漢娜一出生就被困在房子裡,将罪犯當作父親,習慣了簡單的生活。
賈斯敏也在遭長期打壓和虐待後,下意識做出順從的反應。
她曾因為不承認自己是「莉娜」, 雙手被綁,挨餓、挨打多日,導致她後來一聽到「名字」就條件反射地說出「莉娜」。
但不同的是,賈斯敏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她沒有放棄過逃跑的念頭。
難得找到機會砸暈罪犯後,她一口氣跑到樹林旁的公路裡。
一看到有車駛過,就拼了命地衝上去求助。
車禍就是這樣發生的。
之前,經常有女人逃跑,最後都被罪犯殺掉。
可這次,漢娜覺得這一個「媽媽」很會講故事,所以不想失去她。
漢娜一開始就跟着賈斯敏跑了出去。
在車禍現場,她朝彎腰查看情況的司機的頸部致命一擊,當場打死了對方。
漢娜以此當作給「父親」的投名狀,央求他替「媽媽」叫救護車。
她好像很清楚「父親」在怕什麼,她承諾自己會按照「父親」的規則行事。
結果就是,真正的罪犯開走了肇事車輛,将司機毀容後丢在房間裡誤導警方調查。
漢娜表面上是陪「媽媽」逃跑,實際上卻一直在幫「父親」盯梢。
賈斯敏為什麼最後又回到罪犯身邊,其實也是漢娜所為。
在病房時,她提醒「媽媽」,「父親」在看着她。
剛剛被救出來的弟弟也在她的指令下,不敢與外界交流。
不過,意想不到的是,後來漢娜居然又一次反水。
她給賈斯敏玻璃碎片,助她反殺了罪犯。
原因也很簡單,她想看看大海,賈斯敏曾許諾帶她到海邊玩耍。
為此,她背叛了最愛的「父親」,在「父親」死後,迅速和賈斯敏站到同一陣營,奔向了自由的沙灘。
真相這才終于大白。
真正的罪犯,是亂倫家庭結下的惡果,他是父親強奸親生女兒後生下的。
他的生母生下他就逃走了。
母愛的缺失和身份認同的混亂造成了他心理的扭曲。
13 年前,他看到了和母親長相極為相似的女人莉娜時,徹底起了邪念。
他的職業是一家大型安保公司的老板,他擁有附近幾乎所有的監控使用權限。
不僅能監控綁架的受害者,還能在她們出逃後,随時鎖定她們的地理位置。
特殊身份掩護了他的罪行,他變得越來越大膽,接連犯罪,給兩個孩子不斷找媽。
最終釀成了如此殘暴、詭異的惡性罪案。
這一案件中,最令人揪心的是受害者所遭受的看不見的心靈創傷。
漢娜的處境像電影《房間》中的小男孩一樣,因為成長環境的封閉,思維習慣不同于常人,難以融入社會。
這部劇用層層反轉的情節強化了這一衝突。
漢娜被救出去後,精神世界仍被困在那個世界裡,無法和别人溝通。
一見到人,第一反應是警惕地伸出手,以示沒有武器。
無法理解日常中的事物,只能機械地說出字典上的定義。
她對規則的信賴凌駕于自然人性之上。
她可以無動于衷地殺掉司機,對着手術台上的「媽媽」沒有一點波瀾。
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但她根本不理解什麼是「正常」。
而成年女人賈斯敏,更是長期被腦海中恐怖的指令聲折磨。
對染發劑和牙膏等尋常的物品產生了 PTSD。
長期的囚禁生活讓她無法信任警察,最後還是選擇親手殺死罪犯。
實際上,現實中類似的例子很多。
但,很多拐賣、囚禁的案件中,輿論的焦點大都在于當事人被拐、被囚禁的過程,以及最後是否被救出的結果。
忽視了漫長的「後遺症」。
很多受受害者被救出後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久久無法治愈。
還有很多年紀小、被拐時間長的受害者會像劇中的主角一樣,對罪犯產生依賴,将其視為親人,就像《嫁給大山的女人》的原型郜豔敏。
2011 年舉國譁然的「洛陽人奴案」中,主犯李浩從不同地方拐騙了 6 名女性。
整整兩年間,他将這些女子囚禁在一個不足 20 平米的地窖中,不僅自己施行進行性侵害,還逼迫她們做色情直播替自己賺錢。
但沒想到,被囚禁其間,幾名女子居然為他争風吃醋,產生内讧。
她們被成功解救之後,李浩被判死刑。
但其中還有不少人替李浩求情,稱其對她們「照顧有加」。
這一案件曝光後,媒體、大眾關注的都是類似種種博眼球的細節。
根據這一案件改編的電影《監禁風暴》,只取了真實案件的噱頭,将重頭戲放在誘騙、囚禁、施虐的片段。
缺乏對犯罪動機和受害者心理的深入表現,導致很多人看後依然無法理解受害人有悖常理的反應。
這部劇雖然充滿了獵奇、博眼球的元素,卻沒有奇觀化展現,而是将重心放在漢娜和賈斯敏被救出後的生活。
這正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受害者群體的關懷。
悲劇不該只在新聞上翻篇,更需要在當事人的内心瓦解。
身體創傷可以愈合,但精神創傷卻是會伴随一生的烙印,會潛在地扭曲人們的思維、習慣,改寫全部的人生。
正如劇名「親愛的孩子」這一聲溫柔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