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大眾:為守住中國新能源市場,我早就埋了三張底牌,歡迎閱讀。
底牌,意為在撲克牌遊戲中,決勝負的關鍵時刻亮出來的牌。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看似不出彩的大眾,竟早就 " 埋了三張底牌 "。這是在 2023 慕尼黑車展上,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董事會成員,銷售、市場和售後負責人 Imelda Labb é 自己說的。
哪三張底牌?
一、合夥做。2022 年 4 月,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軟體公司 CARIAD 在中國成立子公司,要同時推進涉及多類軟體及平台的項目。比如去年 10 月,大眾宣布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按照計劃,2024 年 CARIAD 與地平線合資公司将會推出針對 MEB 平台的全新智能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供應商成立合資公司,這一做法,和比亞迪與 Momenta,豐田與小馬智行成立合資公司一樣,比入股或投資自動駕駛供應商更便于技術融合,将來會是傳統大廠擁有自動駕駛的主流途徑。
二、求别人。今年 7 月,大眾與小鵬汽車達成技術框架協定,雙方計劃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這兩款專屬于中國市場的新車将補充基于 MEB 平台的產品組合,并計劃于 2026 年推向市場。據悉,大眾将打算使用小鵬 G9 平台開發中大型 SUV,定位于電動途昂。請求小鵬幫助,小鵬在三電系統和智能化上,水平高得多,直接買來完整的技術,自己化身代工廠(極端說法)。雖然學不到核心技術,但可以有效提升銷量。這一操作,和早期中國車企與海外車企成立合資公司類似。
三、信自己。早在 2017 年,大眾汽車集團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有了一汽 - 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大眾為何再找一家整車廠合作?一汽 - 大眾,一汽集團股份占比 60%,德國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占比 20%,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占比 10%,即一汽集團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上汽大眾,上汽集團占比 50%,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占比 38%,德國大眾同樣不是最大股東,想自己說了算,話語權不夠。而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大眾汽車集團持股 75%,占有絕對的話語權。也就是說,大眾安徽可以片面的看作一個扎根中國、基于中國市場需求開設的 " 大眾汽車全球研發中心 ",在大眾安徽,大眾集團的研發團隊可以根據中國市場調研自由發揮。大眾集團想要利用這幾十年來在國内建立起來的完善的供應鏈,和國内豐富的智能化與軟體開發生态,來研發新的產品,提升大眾自身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可以近距離找到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生產汽車。比如按照大眾集團前任 CEO 赫伯特 · 迪斯的設想,由大眾主導的 MEB 平台和由保時捷、奧迪主導的 PPE 平台,将會在 2026 年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平台 SSP,屆時大眾安徽将會成為這個新平台的生產基地。
其實,從此次 2023 慕尼黑車展上 Imelda Labb é 的發言,可以看出大眾集團确實有些正确的思路。比如 Imelda Labb é 認為在美學設計上,不同市場正在逐步趨同,即不同國家的審美是一致的;還認為中國用戶的偏好,可能在今後會影響到其他市場,大眾要深度了解中國用戶偏好,以從量變到質變。
合夥做、求别人、信自己,大眾确實提前埋了三張底牌,只要按這個思路深入下去,似乎沒有做不好的道理。
不過,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董事會成員,銷售、市場和售後負責人 Imelda Labb é 的發言,也有兩處明顯讓人不能認同。一,Imelda Labb é 認為,中國新勢力喜歡直營,大眾不喜歡,尤其對于電動汽車而言,經銷商模式和代理制是目前最适合大眾汽車的模式。眾所周知,在燃油車時代,國内市場就數大眾和美系品牌價格跳水嚴重,消費者很難拿到一樣的價格,大眾的經銷商模式和代理制早就讓中國消費者厭煩;二,Imelda Labb é 還認為,不同市場的信息娛樂系統的差異在增大,要因地制宜。難道大眾還未明白,最好用最受歡迎的車機,操作習慣就要無限貼近手機。而全球用戶使用的手機作業系統無非是安卓、蘋果和鴻蒙,信息娛樂系統根本不需要因地制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