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AI有了聯想,世界将會怎樣?,歡迎閱讀。
2024 剛開年的時候,AI 硬體的讨論在 CES 上熱得無以復加,PC 是熱議中最被期待的那一個。
在拉斯維加斯,全球 PC 銷量第一的聯想掌門人楊元慶,被問到AI 浪潮裡,對聯想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什麼?
在 4 月開啟的新财年全員誓師大會開場,楊元慶用了 20 分鍾,面向全球 7.7 萬員工,全面給出了回答——
他提到了61 次人工智能、12 次創新,9 次自研 / 研發、6 次AI PC ……内容覆蓋聯想所有主要業務,三大基本盤:IDG(智能設備業務)、SSG(方案服務業務)和 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
但更具風向标的是态度、旗幟鮮明的态度——
要麼成為行業的颠覆性力量,要麼被别人颠覆,不成功,便成仁!
楊元慶明确:這場革命不是集成商的角逐,而是創新者的賽跑。
言下之意,AI 集成商,聯想不做。
AI 之年,聯想的選擇
大模型洶湧的第二年,模型遍地,應用機遇轟隆。
如果做集成商,路徑很明确,宛如把大象裝進冰箱:首先,選一個或幾個通用基礎模型;其次,适配塞進硬體;最後,宣布這就是 AI 重塑的產品。
在矽谷,OpenAI 是當仁不讓的生成式 AI 王者,有着性能最強悍的通用大模型,而微軟則是股東、盟友和鐵打的合作夥伴。
在國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 " 湧現 " 了 130 多個大模型,任何一家希望快速推出 AI 硬體的公司,都不缺選擇和供應商。
但如此集成,有 OpenAI 深度綁定的微軟不做,已經在 PC 乃至整個計算領網域占據明确生态位的聯想也不做。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教授近期指出:
中國現在的創新模式還是遵循比較傳統的線性模式,即從學術研究開始,到工程技術,最後再到產品。這個模式無法形成研究、工程和市場間密不可分的生态,這是現在中國創新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是中國市場面臨的問題,也是大模型賽道的共同問題。
大模型浪潮洶湧,時代紅利擺在眼前,人人都想快速入局。
集成是第一會被想到的方式——如今任何產品貼上 " 大模型 " 的标籤,都會被刮目相看一番。尤其是智能硬體,比如噱頭十足的 AI Pin,靠着集成 ChatGPT 一度成為年度最熱議 AI 新硬體。
但當這類產品開啟實測後,市場又會馬上回歸冷靜。實際體驗擺在眼前,集成大模型究竟是噱頭還是真有用?答案已然明了。
所以 OpenAI 從頭開始做 AI 硬體,蘋果自研多模态大模型,聯想在 AI 時代也有了新故事。
聯想要做什麼?
楊元慶最新的演講提到了兩個有趣的新概念:"個人人工智能雙胞胎" 和 "企業級人工智能雙胞胎"。
它們表達,未來社會人工智能将如影随形,仿佛自身的投射。投射的主體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企業。AI 将作為外部擴展,存儲更多的數據、做更多推理和計算,以此讓個人 / 企業變得更強大。
這一願景和聯想自身業務的關聯,體現在混合式人工智能上。
當下運行在公有雲上的公共大模型,在隐私和安全保護上頻頻引發擔憂;運行速率和成本上也考驗着行業。端雲協同已是公認的未來趨勢,也就是混合式人工智能。
對于個人而言,AI 落地端側的最佳途徑就是内嵌 AI PC、AI 手機等個人計算設備,這部分對應聯想主營 IDG;對于企業而言,考慮到運行效率和數據安全,一定會需要混合式基礎設施,聯想 ISG 背後是全球算力布局,SSG 則提供服務讓企業更快用上 AI。
圍繞人工智能布局,聯想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楊元慶看來,區别市場的玩家,具備自主創新、自研專利技術的能力才是未來競争的重要砝碼。
随着聯想集團 CTO 芮勇對于聯想過去 40 年的回顧及未來的展望,更是提出接下來将錨定 "計算" 和 "人工智能" 兩大技術點展開創新。
其中,計算被聯想認為是基因優勢。芮勇表示," 計算 " 為聯想帶來了過去 40 年的輝煌和榮耀,未來十年是人工智能的新十年。
當下趨勢裡,計算和 AI 的關系愈加密切。Scaling Law 是成就大模型的關鍵,OpenAI 等頭部廠商還在沿着這個方向狂奔,直接帶動了海量算力需求以及計算技術本身的發展。
聯想本身 IDG、ISG 和 SSG 業務覆蓋個人計算終端、算力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它們都以計算為中心,囊括了個人和行業需求,形成了聯想在 AI 時代的基因優勢。
總之,在時代趨勢影響下,聯想是時候正式對外表态了。其核心傳達的信息就是要做好自研," 把 BLP(Build 自建,Leverage 協同和 Partner 合作)框架中的 Build 自建部分做好。"
AI 浪潮裡,廠商們前赴後繼。聯想的計算基因,加上過去 40 年從實驗室積累的研發創新能力,搭配強大的制造供應鏈能力是區别其他硬體廠商最鮮明的标籤。
聯想透露出的決心和策略,讓人對其願景有了更多期待。又一次技術趨勢發生,聯想再次要站上時代風口了,楊元慶都感慨,這是 " 天時、地利、人和 "。
但抽絲剝繭來看,聯想能站上 AI 浪潮的風口,靠的顯然不是一個個 " 恰好 "。
聯想 AI 的天時地利人和
實際上,聯想早已身在 AI 競逐之中。
早在 2017 年,聯想就提出 "All in AI" 的口号。
當時正是深度學習第一波高潮。AlphaGo 引爆的趨勢正走向更高峰,大模型關鍵架構 Transformer 被提出,GPT-1 随之誕生。
這一年裡,自然語言處理領網域的重要範式建立:使用大量無監督數據預訓練模型,并在各種下遊任務中進行微調被證明是有效的。AI 對預訓練、數據、算力的需求顯現。
在技術發展推動下,國内數字化轉型熱潮興起。
聯想的 AI 第一步,正是面向智能化變革。它圍繞 " 端 - 邊 - 雲 - 網 - 智 " 的新 IT 架構,全面更新方案服務轉型業務,建立技術中台,構建新型數字底座。
聯想 2019/2020 财年誓師大會上,楊元慶提出了更為具體的 3S 業務:智能物聯網(Smart IoT ) 、智能基礎架構 ( Smart Infrastructure ) 、行業智能與服務(Smart Verticals & Services)。
這一規劃來自于聯想的自身使命。
聯想想做的事遠遠不止于終端。随着人工智能模型訓練需求增加,CPU、GPU、NPU 伺服器需求也在增加。各行各業擁抱人工智能,核心要義在于數據,每個企業都需要用自己的數據訓練算法模型。模型可以放在雲端、終端、邊側,總之離數據越近越好。
聯想基于 " 端 - 邊 - 雲 - 網 - 智 " 新 IT 技術 架構,一方面提供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包括傳統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 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從咨詢、設計、安裝到維護的全鏈條為企業提供更大的幫助和支持。
如德國萊布尼茨高性能算力中心、巴塞羅那高性能計算中心中,都融入了聯想的產品和技術。
萊布尼茲高性能計算中心是德國最大的高性能計算中心,也是歐洲最著名的高性能計算中心之一。其中 SuperMUC-NG 的核心,采用的是帶有水冷技術的聯想 NeXtScale System 072 個聯想 NeXtScale nx360 M5 WCT 計算節點。
巴塞羅那高性能計算中心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 MareNostrum 5 也有聯想參與。其水冷技術采用了聯想自主研發的海神溫水水冷技術,可以去除計算系統中約 90% 的熱量,相較于傳統風冷技術節能 35%。
國内方面,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持續擴產,但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生產系統停機造成損失;二是 IT 體系健壯性不足。聯想提供 3000+ 台 PC 設備租賃,統一管理,更新基礎架構,建立 SAP 業務,實施聯合運維。利用 AI 進行缺陷檢測,AR 技術進行設備維護,混合雲實現數據備份。十套核心系統實現跨數據中心雙活架構,業務零中斷。AI 質檢降本增效,AR 遠程協作提高設備運維效率,故障修復時間由 4 小時縮短至 0.8 小時,運維實現 100% 可追溯。
據聯想集團最新業績顯示,前三季度的非個人電腦營業額占比已經超過了41%,比前年同期提升了 3 個百分點。
在聯想初步嘗試 AI 之時,深度學習趨勢還在醞釀更大的風暴。
2017 年之後,NLP 領網域湧現出多個關鍵成果,初步确定了 Scaling Law。代表性事件為 GPT-3 的發布,将模型參數規模一舉拉升至千億級别,并在随後引發了一波 " 模型比大 " 的熱潮。算力緊張問題初步顯現,同時 GPT 和 BERT 之争也開始有了更明确答案……
直到 2022 年 11 月 30 日,ChatGPT 騰空出世,徹底引爆了大模型趨勢。
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當下更具想象力。
聯想也乘勢而上,在原有 3S 戰略基礎上進行了再一次 "AI 增強 "。
2023 年 8 月,聯想正式對外完整解讀 " 端 - 邊 - 雲 - 網 - 智 " 新 IT 架構戰略,再次強調自己方案服務商的定位。
AI 内嵌的智能終端
AI 導向的基礎設施
AI 原生的方案服務
由于此前已經完成轉型,聯想在雲計算、伺服器、AI 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經驗摸索,成為當下大模型趨勢裡最好的台階。
無論想做 AI PC 還是 AI 基建,聯想通過自有的生產制造能力能快速交付落地。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 2024 年,聯想決定 " 沙場春點兵 "。
從市場期待、發展使命再到技術積累,聯想已是當仁不讓。
但這種時代性機遇,僅憑運氣與偶然,很難真正把握。對于一場将要重塑社會的技術革命,想要成為入局玩家,對其本身的技術實力、戰略眼光與趨勢判斷都有明确要求。
所以,聯想憑什麼?
為什麼是聯想?
從趨勢影響來看,大模型浪潮發展需要聯想。
任何一輪技術趨勢發展的終極目标都是普惠,AI 也不例外。
無論是應用落地趨勢還是 AI 終端趨勢,都是 AI 向着連接更多人的方向滲透。
個人方面,大模型擁抱每個人一定需要借助本地算力,終端設備是最好的切入口。顯而易見,AI PC 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
手機的優勢在于它是離大眾最近的一塊螢幕,是人機互動最常發生的場所。但是它的屬性更偏向于個人生活和娛樂,更體現生產力屬性的任務,還要依托 PC 端。
大模型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關鍵就在于提升生產力。無論是生成圖文、編寫代碼還是搜集整理資料,都是偏向于辦公 / 創作場景,這些場景中的第一設備往往不是手機而是 PC。
IDC 預計,2024 年 AI PC 将從 AI Ready 階段邁入 AI On 階段,中國 AI PC 在新機占比将達 54.7%。
未盡研究提出,整機廠商以其獨有的行業生态整合能力,建立起 AIOS 互動界面,組織起開發者生态,并且在雄厚用戶基礎上迅速建立起產品反饋和迭代的完善機制,構建出用戶體驗。
聯想作為全球 PC 龍頭廠商,優勢已不言而喻。
社會方面,想要讓 AI 無處不在,AI 新基建非常關鍵。
雲端大模型、公有大模型、企業運行 AI 以及整個智能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 AI 算力基礎設施。它通常包括數據中心、智能計算平台、大數據中心、雲服務、物聯網、5G 通信網絡、邊緣計算設施等。
IDC 報告顯示,生成式 AI 應用爆發後,各行業對智算的需求首次超過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已經成為算力發展的主要方向。
聯想在 AI 算力方面已經有 7 年布局,能夠提供全棧豐富的產品組合。去年 8 月,聯想提出全面打造以 AI 為導向的算力基礎設施。
公開信息顯示,聯想在全球 HPC TOP500 榜單中連續 12 次摘得份額第一桂冠,在中國 HPC TOP100 排行榜中 9 次問鼎,在 2023 年三季度中國制造業伺服器市場排名躍居前三。
另外面向大模型機遇,聯想 SSG 成立 AI Practice,該業務可以通過咨詢的過程,分析并制定 AI 戰略、梳理 AI 場景、選取 AI 產品和服務,并全方位提供可信賴和安全的 AI 交付,把 AI 賦能到各行各業。
從自身原因來看,聯想有能力擁抱技術革新。
聯想誕生于 IT 時代,歷經 PC 走向千家萬戶、互聯網連接世界、移動終端重塑互動幾波技術浪潮。每一輪趨勢裡,聯想都做出相應的業務拓展或調整,這對于馳騁沙場幾十年的老兵而言,幾乎是必要的動作。
更關鍵的是,在趨勢真正全面到來之前,聯想往往已有了預判。從 90 年代通過多媒體家用電腦推動個人 PC 在消費者中的廣泛應用,從通過互聯網電腦促成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再到全球化趨勢下收購 IBM PC 事業部為成為全球 PC 巨頭奠定基礎。聯想總是提前做出準備,并引領趨勢。
在 AI 技術革命中,聯想也表現出了這樣的特性。從早期布局伺服器業務,再到 2017 年開始推進智能化轉型,以及在去年率先定義 AI PC。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布局和動作。
現如今,聯想已經是 " 奔五 " 的科技公司了。在中國,開啟自己第五個十年,依然能夠在全新技術浪潮和周期裡擁有機會的公司,屈指可數。
這既是動能的作用,每一次浪潮裡都不甘人後。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過往積累的勢能和場景,功不唐捐。
以史為鑑,已發生的每一輪技術革命,都不是單純的新老交替。靠 PC 起家的蘋果,一手開創智能手機時代;以在線書店起家的亞馬遜,如今也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平台公司;以 IT 軟體創辦的微軟,一度失落于移動互聯網,卻在全新的 AI 開發浪潮中,成為最大赢家。
對于聯想,似乎也都一樣。
集成商還是選擇不做集成商,可能是熱搜熱議更喜歡的話題,但對于聯想和楊元慶,答案在過去四十年沒有變過。
在 2024 開年的拉斯維加斯,聯想掌門人揭示了一以貫之的選擇依據——
客戶需求,用戶體驗。
不論是這個浪潮還是那個革命,或是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更根本的原因是如何最好滿足客戶需求,如何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正應了楊元慶的那句話 " 全心全意,無怨無悔 "。
— 完 —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标星哦~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