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矽谷的「失敗博物館」,用這些「翻車」告訴你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歡迎閱讀。
前幾年,瑞典心理學教授 Samuel West 發起的「失敗博物館」展覽走紅網絡,從瑞典一路巡展到世界各地,甚至也在上海以「成功之母博物館」的名字展出。
然而,它卻一直沒去到那個最擁抱失敗的地方 —— 矽谷。
沒問題,現在矽谷也有自己的「失敗博物館(Failure Museum)」了。
▲ 矽谷「失敗博物館」館長 Sean Jacobsohn,身後是他的產品們
和瑞典的「失敗博物館」不同的是,矽谷「失敗博物館」的「館長」除了愛收集失敗的產品以外,更愛收集失敗的公司,然而矽谷的大多創業公司的產品都是「摸不着」的服務,那要如何「收藏」?
對于館長,今年 52 歲風險投資人 Sean Jacobsohn 來說,一切起源于一場球賽。
2022 年 11 月的一個晚上,當 Jacobsohn 進場看「金州勇士隊」的比賽時,工作人員給他遞來了個球員 Jordan Poole 的周邊玩偶。
球員造型很可愛,但還是不如盒子上印着的 logo 搶眼 —— FTX。
就在球賽舉行前幾天,當時的球隊贊助商,也就是美國加密貨币交易平台 FTX 的騙局正式被曝光。
▲ FTX 聯合創始人 Sam Bankman-Fried
這個來不及改設計的周邊,一下成為了既糟糕又有啟發性的產品。
Jacobsohn 心想:「這是一個多麼棒的收藏品,太酷了!」
它們想改變世界,想颠覆規則。而常常限量或只限内部才有的周邊,是「一份子」的身份象征,也是「信仰」的表達。
▲一位蘋果零售店員工在 5 年裡收集了 45 款蘋果的主題 T 恤,圖片來自 Cult of Mac
直到那些公司或項目崩塌。
周邊大多變成流連于二手店 / 交易平台的「工藝品」,要不就被遺忘在角落甚至被丢到垃圾桶裡。
▲ GeekWire 聯合創始人 Todd Bishop 一大愛好:在微軟總部旁的二手店淘 T 恤,圖片來自 GeekWire
也是從這些「周邊」開始,Jacobsohn 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失敗博物館」。
從古早王者到新晉明星公司,失敗無處不在
失敗無處不在。
收藏一開始,這個事實也顯現得更快了。
▲ Google Glass 當然不缺席
從 2022 年年底到現在,Jacobsohn 的藏品已經從個位數飙到 1000+ ,大概花了數萬美元。
事實上,我已經不夠位置了。
我在閣樓上還裝了 30 箱。我太太都想在房子裡新建一個空間了。
▲ 微軟的 Zune 也被收錄其中
在這一千多件藏品裡,Jacobsohn 最愛的是一瓶來自 Webvan 慶祝 IPO 用的香槟。
成立于 1996 年的早期零售電商 Webvan,野心要颠覆美國人的購物方式,30 分鍾配送上門。它市值最高時曾達到 76 億美元,1999 年正式 IPO,随着互聯網泡沫破碎,它也于 2001 年宣告破產。
而 Jacobsohn 喜愛的這個香槟,就是 Webvan 在輝煌 IPO 時送出的「周邊」:
搞不好它就是唯一一瓶還沒開過的,我就擁有它!
創立于 1994 年,曾經的互聯網王者 Yahoo 也在博物館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Yahoo 聯合創始人楊致遠的名片上,頭銜還是「chief yahoo!」。卡片底部的網址則已經無法打開。
如果所 Facebook 已經算是「老土」,那這家可以說是因 Facebook 崛起而加速衰落的社交媒體平台「MySpace」,年輕讀者可能完全沒聽過了。
它曾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平台,用戶可以在上面分享音樂,照片和文字。說起來,它還曾是樂隊 Arctic Monkeys、歌手 Adele 和 Lily Allen 等人嶄露頭角的地方。
博物館裡不只有古早的王者們。
說起轟動矽谷的 Theranos,雖然 Jacobsohn 沒法拿到「滴血驗癌」的設備 Edison,但他有 Theranos 實驗室白袍子、馬克杯,還有其創始人 Elizabeth Holmes 的名片。
2014 年開始琢磨建造時速高達 700 英裡(約 1127 公裡)超級高鐵的 Hyperloop One 早已夢碎,留下的除了網絡上的概念圖,也有博物館裡的這件 T 恤。
讓人在時間上感覺「既遠又近」的 Clubhouse,雖然還未「蓋棺」,但在 Jacobsohn 眼中已經值得入館了。
2021 年,平台開始擴大,他們沒法和用戶建立更深的聯系,也沒能可以擴大能自我維護的社區。
Jacobsohn 在「失敗博物館」對應的頁面上寫道。
矽谷:失敗有益
雖然 Jacobsohn 會把藏品都拍照放到 Failure Museum 網站上,但這個博物館并不對公眾開放,只有受邀請的創業者才能前來參觀。
作為館長領隊時,Jacobsohn 會和創業者分享他從藏品中總結的「六大失敗動力(Six Forces of Failure)」:糟糕的產品市場匹配度、不穩定的财務狀況、忽視客戶反饋、競争激烈、時機不對,以及人的問題。
▲ 2008 年,Mark Madoff 和他的兄弟 Andrew 揭露了他們的父親 Bernie 犯下的數十億美元龐氏騙局。
失敗雖然要警惕,但 Jacobsohn 對失敗的看法也相當「矽谷」—— 如果創業者從來沒嘗過失敗的滋味,那就意味着他們并沒有承擔過有意義的風險:
VC 并不害怕去投資那些曾經失敗過的創業者。
不要害怕失敗或是冒險。
即便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遇到需要轉型的時候。
譬如,博物館裡的 Mazagran,是星巴克和百事可樂在 1994 年合作推出的一款瓶裝咖啡飲品,它既是咖啡,也是汽水。
這款產品只賣了很短時間。
然而,星巴克為做這款產品制作的咖啡濃縮液,卻在 1996 年促成了瓶裝星冰樂的誕生。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商店裡看到這款飲料,其成功不言而喻。
曾經被喬布斯稱為「我聽過最 ** 愚蠢的東西」的 ESPN 手機,也在失敗中為ESPN 的數字化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于同為投資人的 Jeff Crowe 來說,在「失敗博物館」裡參觀,就像走在一個實體的商業史一樣。他也喜歡和和創業者聊失敗。
在他看來,如果創業者壓根沒理解自己為何失敗,那他們很有可能會再次失敗:
如果你只談成功而不聊失敗,你就漏了等式的一邊了。
是健康心态,還是「失敗情結」?
沒有誰能完全不經歷任何失敗,創業世界裡更是「屍橫遍野」。
如果在失敗前建立一個更健康的态度,那當然很好,但在矽谷,失敗有時候已經被神聖化了。
正如 Jacobsohn 會将沒失敗過的創始人視為沒「合理冒險」過,年輕的創始人們甚至會将失敗視為一種特别的「社交貨币」。
2009 年,剛經歷完創業失敗的 Cass Phillipps 創立了一個名為「FailCon(失敗大會)」的活動,本意是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曾經遭遇失敗的創業者可以敞開心扉,尋求幫助。
這個活動一開始就備受好評,PayPal 聯合創始人 Max Levchin 這類明星創業家也願意現身參與和分享,後來更是從舊金山單一個城市,擴展到于幾十個城市開展。
創業者們都争着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Phillipps 不得不進行更嚴格的篩選,确保創業者們的分享是真誠和具有反思性的,而不只是一種自我宣傳的方式。
▲ Failcon 現場
失敗不知為何成為了一種時髦的,可接受的結果。
創業公司可能會因為糟糕的執行力或市場認知而破產,創始人們會立即陷入相互吹捧的循環中。
英國創業顧問 Paul Smith 說道。
更誇張的是,有時候所謂的「失敗宣言」,會變相被寫成反向炫耀或「求職廣告」。一家名為 Outbox 的創業公司曾在關閉告知中寫道:
我們匯聚了國際一流的工程師、設計師、市場營銷人員和運營專家。
聯手一起,我們做出了一個復雜美麗的產品,将近克服了我們所遇到的所有困難。
在矽谷的「快速失敗,頻繁失敗(Fail fast, fail often)」口号下,失敗有時甚至會變成了成功的「符号」之一。
最近一項研究甚至指出,「失敗」後成功的幾率遠遠被高估了。
人們總覺得,律師、護士、教師等專業人士就是「自動自覺」能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然後再次嘗試。因此,人們會認為政府沒必要投入資源幫助失敗的人去恢復。
現實是,正在經歷失敗的人很難從失敗中學習,因為失敗本質上對于人的自我傷害很重,而且也會讓人失去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估失敗的價值而不提供幫助,簡直就是噩夢。
我們都高估了失敗之後成功的可能性。
研究作者之一的心理學家 Lauren Eskreis-Winkler 說道。
矽谷的确很需要自己的「失敗博物館」。
然而,需要反思的不一定只是創業者,投資人也應該看到警報。正如 WSJ 作者 Ben Cohen 所言:
的确,失敗博物館裡很多失敗的公司、想法和產品,他們都來自于投資人愚蠢的賭博而成為可能。
他們總高估了失敗的教育意義。也許在未來,他們多想起失敗之痛,克制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