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和府撈面扭虧為盈?過去3年累虧超7億元,今年将衝刺600家直營店,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馨婷
新中式面館品牌和府撈面,近日傳出盈利消息。
據媒體報道,和府撈面近日發布内部信稱,2023 年上半年,和府撈面收入、新店數量均創出歷史新高,單月營收連續上升,單日峰值連續刷新,三四線城市新店表現突出。
該内部信的發布節點頗為微妙。
7 月 21 日,絕味食品在回復上交所監管函時發布的一則公告中顯示,其所投資的江蘇和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即和府撈面母公司),2020 — 2022 年淨利潤均出現虧損。
而在内部信中,和府撈面還進一步表示,上半年已實現扭虧為盈,保持了充足現金儲備和盈餘,可為下半年的發展保駕護航。
就内部信真實情況,8 月 3 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并發函和府撈面,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而無論和府撈面經營如何,當資本熱潮褪去,其所在的新中式餐飲賽道也仍未迎來春天。
性價比争議
和府撈面傳遞經營正面信息的意圖明顯。
根據此前絕味食品公布的數據,2020 — 2022 年,和府撈面營收分别為 11.07 億元、17.32 億元與 14.56 億元,但淨利潤則分别為 -2.06 億元、-2.11 億元、-2.99 億元。這意味着,過去三年,和府撈面累計虧損超 7 億元。
成立于 2012 年、高舉 " 書房裡的養生面 " 的經營口号的和府撈面,曾接連斬獲 6 輪融資、交易金額超過 8 億元。盡管在資本市場高歌猛進,但和府撈面均價 30 元一碗面、40 元一份套餐的定價,也讓不少消費者在點評網站上寫下 " 性價比不高 " 的評價。
圖源:和府撈面微博
随着近年來消費者決策時更加理性,和府撈面的吸引力也愈受到考驗。
當前,和府撈面已在產品價格帶上做出調整。近期,和府撈面推出 " 廚神系列 ",包括廚神紅燒牛肉面、廚神花膠雞湯面等產品。當前,紅燒牛肉面的售價為 29 元,其餘相當一部分面食的會員價也都控制在了 30 元以内。
而盡管盈利能力受争議,和府撈面仍在加速擴張。
今年年初,和府撈面董事長李學林曾在 "2022 年度先進表彰暨 2023 年度誓師啟動大會 " 上,宣布目标到 2025 年實現總收入 80 億元。
這對于公司 2022 年 14.56 億元的營收水平來說,仍有差距。
窄門餐眼顯示,和府撈面現有門店 462 家。根據官方信息,2023 年和府撈面将通過 600 家直營門店,服務全國消費者。6、7 月份,和府撈面已在全國 22 城内新開了 46 家店,品牌拓店進程如火如荼。
新中式面館仍需破局
和府撈面仍在狂奔,餐飲消費復蘇的暖風也正吹拂,但新中式面館品牌眼前仍有重重挑戰。
這一業态本身尚未擺脫質疑。
近年來嶄露頭角的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遇見小面、霸蠻米粉等新中式面館品牌,都看中了面條這一大品類。面條在我國消費者基礎廣泛,上述品牌切入的重慶小面、蘭州牛肉面、撈面與湖南米粉等細分品類,更是在消費者群體中有極高認知度。
針對傳統面館店内環境、衛生條件及服務态度均較為一般的問題,新中式面館品牌在消費體驗上進行了優化。店鋪基本設在購物商場内、裝潢大走簡約設計風、菜品口味更年輕、還采用明廚亮灶式的廚房料理間與标準化服務。相應地,這類品牌的人均消費也偏高,在 30~45 元之間。
圖源陳香貴微博
熱錢湧動的 2020 與 2021 年,上述品牌融資頻頻、大幅拓店、聲勢浩大,引來大批消費者駐足嘗試。但 2022 年以來,随着餐飲賽道融資降溫,業态的新鮮度褪去,人們的面食消費回歸性價比,大部分缺乏核心競争力產品的新中式面館品牌,也陷入發展瓶頸。
2021 年快速崛起的三大蘭州牛肉面品牌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業務拓張進程已不同程度地熄火。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2021 年,陳香貴新開門店 169 家;2022 年,新開門店數量驟降至 65 家。截至目前,2023 年這一數字僅 21 家;同一時期,馬記永的新開門店數分别為 116 家、110 家與 30 家;而曾在 2021 年年底喊出已在全國累計籤約 100 家店的張拉拉,品牌目前門店數量僅 64 家。
眾多新面館品牌中,遇見小面發展勢頭較好。
窄門數據顯示,2021 年、2022 年與 2023 年至今,遇見小面新開門店數量分别為 56 家、43 家與 37 家。結合已 2 年未獲融資的背景,遇見小面拓店速度整體穩定。截至目前,遇見小面門店總數為 196 家。
7 月初,遇見小面還對媒體表示,品牌預計未來一年将新增門店 100 家,重點布局長三角城市和地區,此外今年還将探索香港市場。
當前遇見小面已推出預制菜產品 圖源官方微博
相較于和府撈面、陳香貴等品牌,遇見小面的人均消費 30.16 元,價格最低,較為符合人們對消費更新後面食價格的期待。
這或許也說明,新中式面館确實具備一定市場空間,但前提是其產品力與定價,要符合人們對面食這一品類的基本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