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倒在2024:全球獨角獸遭遇滅絕,歡迎閱讀。
文 | 好看商業,作者|喬珊珊,編輯|安心
極越汽車站上了生死線。
近日,這家造車新勢力先是被自媒體公開追債,緊接着,其拖欠工資、原地解散員工、CEO 遭員工圍堵、高層貪腐等負面消息滿天飛。雖然背後站着百度和吉利兩大不差錢的股東,但極越汽車的經營困難顯而易見。
極越 CEO 夏一平遭員工圍堵
上一個陷入經營困難的造車新勢力是哪吒汽車。這家公司不僅曝出欠薪、裁員、交付難、遭多個供應商起訴追債等問題,還發生高層巨震——張勇不再擔任 CEO,轉任公司顧問;哪吒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方運舟兼任公司 CEO。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2023 年 6 月時,極越汽車剛完成 A 輪近 7 億美元融資,估值約達 130 億元。2017 年以來,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合眾汽車 ")已完成 10 輪融資,總額達 228.44 億元,估值一度飙升至 450 億元。如今,兩只獨角獸深陷泥濘,生死難料。
燒錢是造車新勢力成長的代價,但是自我造血又是很多新勢力難以逾越的關卡。如今整個行業卷生卷死,洗牌在加速進行,出局将是一大批造車新勢力的宿命。2024 年,在極越、哪吒之前,恒大汽車、高合汽車已經走向破產;去年倒下的是威馬、奇點、愛馳、前途等。
在新能源汽車之外,昔日 500 億元的獨角獸柔宇科技因資金鏈斷裂走向破產;估值 150 億元的 GPU 公司象帝先原地解散,無不令人噓唏。
但如果放眼全球,你會發現,近年千億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停業、破產的案例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估值 500 億的柔宇破產已經算不上什麼奇聞了。
2024 年 11 月,估值 1400 億元的超級獨角獸、歐洲最大的锂電池制造商 Northvolt 申請破產保護;9 月,印度教育巨頭、估值一度達到 1540 億元的 Byju's 宣告破產。2 月,亞馬遜平台上最大的第三方賣家之一 Thrasio 正式在美申請破產;它在 2021 年時估值就達到 700 億元,是美國崛起最快的獨角獸之一。
一些獨角獸倒在了 2024 年,另一些在 2023 年就灰飛煙滅了:比如市值 2000 多億元奢侈品電商 Farfetch,最終以 5 億美元賣身。共享辦公巨頭 Wework 3000 多億元市值歸零,被強制退市。
" 獨角獸 "(Unicorn)一詞由 Cowboy ventures(牛仔基金)創始人 Aileen Lee 在 2013 年提出,特指 " 成立不到 10 年,估值超 10 億美元且未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 "。
10 年後的今天,Aileen Lee 自己都不相信獨角獸了。2024 年初,牛仔基金發布了一篇名為《十年後,歡迎回到獨角獸俱樂部》的報告。Aileen 在其中提到,當下高達 93% 的獨角獸企業都不過是 " 紙獨角獸 ",即在一級市場獲得高估值,在二級市場卻無法變現。成功上市的獨角獸們也并非一帆風順,十年間,至少有 20 家獨角獸公司上市後的市值跌破 10 億美元。
Aileen 預測,美國市場上 532 家獨角獸公司中将有 34% 會消失,随着投資人出手謹慎、并購環境惡劣、創始人抵制重組等因素,會有更多獨角獸關停。
在全球範圍内,2024 年都堪稱 " 獨角獸滅絕季 ",而且可能還只是剛剛開始。
誰殺死了獨角獸?
據胡潤研究院每年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單,2024 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達到 1453 家,其中新增獨角獸是 171 家,而 2023 年全球獨角獸的數量是 1361 家。這意味着,全球存量獨角獸中有約 79 家在 2023-2024 年從榜單上消失了。
數據來源:胡潤
消失的獨角獸中,有多少是破產倒閉了?尚沒有确切數據。我們根據媒體報道做了部分統計,從如下兩張圖可以看到,2024 和 2023 年,宣布破產 / 停止運營的獨角獸超過 20 家。
數據來源:網絡;制圖:好看商業
中國自古有 "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 的說法。今天,全球獨角獸的倒下,絕大多數也是因為沒錢了,最終 " 失血而亡 "。
研究機構 PitchBook 的報告提到,2021 年以來,有 400 多家獨角獸公司沒有融到新的資金。Crunchbase 的數據也顯示,2023 年,全球獨角獸公司的融資大幅減少,約為 2021 年(市場高峰期)的 1/4。
最新陷入困境的極越,連 36 萬的欠款都支付不起。據财新報道,兩個月前,極越汽車賬面資金不夠維持生產,向股東告急。百度盡調後發現," 極越一灘爛賬,有高達 70 億元财務窟窿,決定不再繼續投入 "。
此前融資 10 多輪,總計融資超 1000 億元的 Northvolt,在申請破產前賬上只剩下 3000 萬美元,據說只夠運營一周左右的時間。而它的債務卻高達 58 億美元,僅 2023 年就虧損 11.67 億美元,是 2022 年的 6 倍。在沒有新資金願意接盤的情況下,不得不破產。
AI 醫療獨角獸 Forward 今年 11 月突然宣布停止運營。融資到了 E 輪、共吸金數億美元的 Forward 在燒光了所有資金後,沒等來新的救命錢。
之所以沒有投資方願意施以援手,一個核心的原因是,這些超級獨角獸夢想很豐滿,但落地很骨感,基本沒有造血能力。
Northvolt 願景是成為歐洲的 " 寧德時代 ",撐起歐洲的電池夢,減少歐洲對中國等國家的電池供應商的依賴。在這個看起來正确的願景下,從地方政府,到寶馬、沃爾沃等歐洲知名車企都表示支持,車企們紛紛遞上大額訂單。
但在燒了很多錢,大規模擴張建廠後,Northvolt 卻遲遲造不出電池。截至去年 12 月其電池產能只達到原定目标的 1/200。交付難導致客戶不得不取消訂單。
這背後,不只是 Northvolt 的執行問題,跟整個歐洲的電池制造產業鏈也脫不了幹系。Northvolt 可以說是從零開始造電池,但它在歐洲連工廠的一線工人都招不到,最後還是從中國聘用了工人,把他們帶到歐洲去上班。
Forward 的死因與 Northvolt 類似。創始人 Adrian Aoun 為 Forward 描繪了一個宏偉藍圖:就像 Apple 引領移動計算革命一樣,引領一場醫療保健計算革命。
實際上,Forward 的核心產品是一個叫 CarePod 的獨立醫療站。它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盒子,内置了一些技術。它告訴用戶,每月只要付 99 美元就不用再去醫院了,在 CarePod 就能進行心髒、血液、皮膚、血壓、情緒等方面的檢查,然後獲得診斷結果,拿到醫生開的處方。
打造一個 CarePods 的成本超過百萬美元,再加上場地租金、維護費、推廣費等,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它卻很雞肋,經常出現諸如自助抽血失敗、患者被困在治療艙中這樣的低級問題。所以,CarePods 在市場上并未激起什麼水花。
從 2016 年成立到 2023 年,Forward 收入不到 1 億美元。這家公司如果不折騰,把融來的錢放在銀行賬戶吃利息也能活很久。
相比 " 眼高手低 " 的 Northvolt 和 Forward,一些獨角獸的倒下幾乎是必然,因為他們成為獨角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泡沫。
比如印度的教育獨角獸 Byju's,它最初只是一家不起眼的線下輔導中心,創始人是一名老師。移動學習的興起和新冠疫情讓 Byju's 站上了風口,也受到了資本關注。2017-2021 年,在資本助力下,Byju's 收購了 20 多家教育科技初創公,2022 年其估值膨脹至 220 億美元。
激進營銷、收購擴張成了 Byju's 發展的主線,但它卻忽略了一家公司最應該做的事:做好產品。疫情結束後,學生們紛紛回到教室上課,Byju's 用戶流失嚴重,收入銳減。2023 年、2024 年,Byju's 因收入未達标,未能按時披露财務報告。
不僅如此,Byju's 還麻煩纏身,包括拖欠員工工資、供應商賬款,逾期未償還貸款等。2024 年 9 月,多種監管問題以及與美國銀行發生的糾紛(要求支付 10 億美元未付款 項)最終引發了 Byju's 的破產。
獨角獸倒下,誰買單?
當獨角獸灰飛煙滅,幾乎沒有一個置身其中的人可以幸免。他們背後的投資方首當其衝跟着遭殃,巨額投資打了水漂的機構比比皆是。
高盛最近剛經歷這種痛。2019 年起,高盛旗下的基金對歐洲最大的锂電池制造商 Northvolt 進行了多輪投資,總額近 9 億美元(約合 65 億元人民币)。
Northvolt 破產,讓高盛的 9 億美元投資款直接打了水漂。不過,這時候如果想想孫正義和他的願景基金,高盛的痛可能會減輕一些。
最近幾年,軟銀因在多個獨角獸項目失敗而損失慘重;其中包括機器人披薩外賣公司 Zume、共享辦公獨角獸 WeWork、生物科技獨角獸 Invitae、連鎖酒店品牌 OYO 等。
Zume 已申請破產,軟銀約 3.75 億美元的投資款顆粒無收;WeWork 高達 470 億美元的市值已基本歸零,軟銀在該項目的投資超 100 億美元。OYO 雖然還沒正式破產,但已經奄奄一息,軟銀在 OYO 投資了 15 億美元。
據公開數據,截至 2024 年 11 月,願景基金 1 的總收益為 226 億美元,但願景基金 2 虧損 210 億美元,正負相抵,總體上算有收益,但不多。
接連在多個獨角獸項目上踩雷,孫正義不僅财務損失巨大,還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光環不再。
紅杉資本作為一流基金,也在共享電動滑板車獨角獸 Bird 上損失慘重。去年底,Bird 申請破產保護。紅杉資本曾參與 Bird 多輪融資,持股比例 5%,總投資額達數億美元。
當然,這些股權投資打水漂後,最終買單的是基金背後的出資人(LP)。
比如高盛在 Northvolt 遭遇失敗後,致信其 LP,坦承自己搞砸了,表示對這一結果感到失望,并将在年底對該部分股份減記為零;但也僅先于此。股權投資項目失敗會影響 VC/PE 的業績表現,但基金管理公司不至于自己掏腰包為失敗買單。
當獨角獸倒下,他們的員工、用戶、供應商往往更被動,很可能成為 " 陪葬者 "。比如極越,在山崩事件前,大量員工已經被拖欠工資和社保;直播間還在直播的員工突然接到了解聘通知,一臉茫然。雖然百度和吉利兩大股東宣稱要為被裁員工提供補償,但年關已至,加上就業市場蕭條,他們的下一份工作在哪裡無人關心。
當柔宇進入破產程式,柔宇的員工們還在為讨回被拖欠了 20 個月的工資四處奔波。據公開信息,柔宇拖欠工資薪金超 6000 萬元,若加上承諾過的期權,其拖欠總薪酬達 1.6 億元,登記維權、仲裁的員工超過 500 名。
ofo 已經破產很多年,但很多用戶的押金至今還沒退。以至于,"ofo 押金什麼時候能退 " 都成了著名的網絡段子。
反倒是一些聰明的創始人,在獨角獸公司倒閉後還能獨善其身。比如柔宇創始人劉自鴻,在燒光 430 億後,公司破產,他卻一臉輕松地出現在了一張門票 16 萬元的美網公開賽上。
一個時代結束了
據 Pitchbook 的統計,2016 年— 2023 年 3 月 1 日,全球共誕生了 1500 多家獨角獸企業,其中,1267 家表現活躍,總融資額達到 6821 億美元,合計估值達 3.9 萬億美元。
美國是誕生獨角獸最多的國家。2013-2023 這十年,美國的獨角獸數量增長了 14 倍,總估值從 2600 億美元增至 1.5 萬億美元。
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 全 球獨角獸榜》上,美國以 703 家獨角獸領跑,占全球獨角獸總數的 48%;中國次之,擁有 340 家;印度以 67 家位居第三;英國排名第四,數量是 53 家。
可以說,2013-2021 年是全球創業、投資的黃金時代。這種烈火烹油的狀态在 2021 年達到頂點:基金數量達到 7066 家,募資總額超過 1.7 萬億美元;這一年誕生了超過 580 家獨角獸。
美聯儲長達 10 年的低利率為全球創投市場蓬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2008 年 12 月,美聯儲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将其政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從此開啟了長達 10 餘年的零利率時代。大量低成本的資金湧入一級市場,進入初創公司,試圖通過企業估值快速增長——快速 IPO 套現的路徑崛起高回報。
零利率催生了獨角獸,也順帶催生了估值泡沫。在前文提到的牛仔基金的報告裡,Aileen Lee 提到,在美國當下 532 家獨角獸公司中,60% 是零利率政策催生出的 "ZIRPcorn"。
但在 2022 年,創投行業的致命寒冬來臨。當年 3 月,美聯儲開啟了加息周期,至 2023 年 7 月共加息 11 次,累計幅度達 525 個基點,步伐之快、幅度之大在美聯儲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利率調控史中都是首次。
受加息影響,PE 機構募資變難了。2023 年全球 PE 行業募資總額約 7000 億美元,創六年來新低。同時,募資明顯向頭部 PE 集中,2023 年前十大 PE 基金募資額占了全球總額的 28%。大批募資難的機構不得不放緩或停止投資,甚至關門歇業。
高息環境也令全球 IPO 市場遇冷。2022 年全球共 1333 家企業在全球上市,IPO 數量同比下降 45%;融資規模從 2021 年的 4680 億美元驟降至 1800 億美元。2023-2024 年,全球 IPO 市場仍未解凍。
流入一級市場的新錢減少了,同時,前期投入到一級市場的天量資金無法退出,最終必然導致獨角獸估值泡沫破裂,融不到新錢的獨角獸失血而死。
在創投行業的黃金時代,全球誕生了很多傳奇的投資機構、投資人,以及廣為流傳的投資神話。
這裡不得不再次舉例孫正義。阿裡巴巴是他最成功的投資案例。僅此一役,孫正義的回報率達數千倍。而這個投資頗具傳奇色彩的地方是,孫正義是在廁所裡、花幾分鍾時間就敲定了對阿裡巴巴的投資。
從那以後,依賴直覺迅速拍板一度成了孫正義頗為得意的投資特色。在投資 WeWork 時,他聽創始人介紹了幾分鍾後就決定要投資。只可惜,他不僅沒能在 WeWork 上復制阿裡巴巴式的成功,還名利雙失。2020 年 5 月,孫正義在一次财報電話會議中反思說," 我對 WeWork 的投資是愚蠢的,我錯了 "。
不久前,中國一級市場的著名投資人朱嘯虎在一次分享中說," 我們過去 20 年所有的成功,都是時代紅利,都是坐在中國的電梯上取得的,創業者、投資人一樣。" 所以,他認為," 這世界全是草台班子,所有人都别自視太高 "。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創投行業的黃金時代嘎然而止,哪裡還有新的财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