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魏建軍不退,長城難進,歡迎閱讀。
打破魏建軍的慣性和管理風格,是一件很難的事。
" 如果是我實在轉變不過來,就把我換掉…… "
這話出自奇瑞掌舵人尹同躍之口。當時的奇瑞,正處于 " 回歸一個奇瑞 " 戰略收縮的時候,轉型味同爵蠟,卻不盡人意,尹同躍怕自己過于工程師的思維,不能帶領奇瑞走向熱望之境。
雖然,十年後奇瑞走向了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奇瑞依舊在尹同躍的領導下。但業内認為,尹同躍只有像李書福那樣不再頻繁為奇瑞各品牌活動站台了,奇瑞才算真正強大了。
之所以用尹同躍作為引子,是因為目前一些觀點認為,長城到了魏建軍該退一步的時候了,就像豐田章男一樣,權力下放,掌舵大局。
豐田章男曾說,突然做出人事變動決定的原因之一是豐田正處于轉型的重要階段,需要 " 年輕、能量和力量 "。這一年,豐田章男 66 歲,接任者佐藤恒治 53 歲,和豐田章男上任社長時一樣的年紀。
" 離職大潮的消息傳了這麼久,就是因為魏建軍過于產品為上的思維,跟不上市場轉型的節奏,把研發人員抽到配套和銷售,不适合的人幹不适合的事。" 在長城離職的新聞下面,有這樣一條匿名評論。
站在轉型的岔路口,如何在内部管理和人才穩定之間找到平衡,成為長城的重要課題。我們認為一向在戰略格局上有定力和高度的魏建軍,依舊有着帶領長城扭轉乾坤的能力。
只是,幾年的轉型暴露的問題太多了,起跳深蹲的時間太長,以至于腳麻了。滿舵急轉的魏建軍也到了需要改變自己,下放一些權利和責任,後退一步的時候了。
他不退一步,長城難進。
一場猶豫不決的戰局
長城的接連失利,很難把問題怪罪在產品或者技術頭上。
客觀來說,魏建軍一直堅持 " 過度研發投入 ",長城也掌握着很多硬核的技術,稱一句 " 技術長城 ",實至名歸。他總說," 我認為用市場确實換來了資源,但并沒有換來核心技術。所以說在技術研發投入上,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口号過度投入研發。"
可以說,長城是研發投入力度最大的中國車企之一。數據顯示,從 2021 年到 2025 年,累計研發投入預計達 1000 億元。魏建軍的夢想,就是用技術讓長城,讓中國汽車站起來說話。
哈弗 H6 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從 2010 年到 2020 年,哈弗 H6 在大眾途觀、本田 CR-V 等強勢車型的圍剿下,十年時間沉澱了超 300 萬用戶群體,哈弗 SUV 完成了 500 萬銷量裡程碑。
這麼多年,長城一直保持着不吃别人剩下的,不幹别人幹過的領先精神。但是在新能源時代,手裡有硬貨的長城卻有點 " 有心無力 "。
缺的是什麼?缺的是能把技術賣給市場的營銷人才,缺乏把新能源技術倒出來的長期性產品,這兩年,長城的高管們一直處于不穩定的階段,很難保持一個持續性地戰略輸出。
大勢在變,長城向市場的輸出變得艱難,魏建軍有危機感嗎?
他一直都有。
在產品和市場發生巨大變化之下,雖然長城在 SUV 市場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魏建軍的危機感從不敢放下。
這幾年的銷量數據也讓他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着危機。2021 年到 2023 年,長城銷量為 128.1 萬輛,106.8 萬輛和 123.1 萬輛。但是,這三年,長城銷量考核目标是 149 萬輛、190 萬輛、280 萬輛,連續三年沒有實現。
還記得長城 30 周年的時候,在微電影《致長城汽車夥伴們的一封信:長城汽車如何挺過明年》中,魏建軍說道,沒有危機感才是最大的危機。他稱,長城汽車命懸一線。
這并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掌舵長城汽車 30 多年危機意識、前瞻思維,對智能化、電動化浪潮的預判,對研發的過度投入。
但是,危機真的來臨時,他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第一層危機,是他對新能源浪潮的預判 " 不夠徹底 "。
從 2016 年銷量突破 100 萬輛之後,長城的危機就已經暗藏。彼時,市場還是燃油車的時代,蔚小理剛剛起步,還在為造車要花多少錢而争論,比亞迪全年新能源銷量不足 10 萬輛。
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時的長城充滿優勢。
哈弗 H6 一枝獨秀,燃油車利潤蒸蒸日上。魏建軍并未對即将到來的電動化大勢,有更徹底的預判,盡管長城也意識到新能源是前景。當時,他說,長城要做 " 新能源行業的追随者 "。
對于 " 追随者 " 的預判,如今再回頭看,并不能用對與錯來批判,我們也不能當事後諸葛亮。
對于當時的長城來說,那時候把重心放在燃油車是恰逢其時。聚焦 SUV 戰略獲得市場的成功,在新能源局面不明朗之前,如果全面 All in,很容易把長城拖向尴尬之地。且新能源市場何時成型,當時還在虧損的馬斯克也不知道特斯拉能不能活到盈利的那一天。
就像常說的那句," 時代抛棄你,連招呼也不打 "。2019 年特斯拉盈利了,馬斯克喜笑顏開,2020 年蔚小理成為新能源的引領者。彼時,長城仍未在新能源布局上下定決心。
但是,布局也已經開始。2020 年,檸檬平台、坦克平台、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誕生,後續檸檬混動 DHT、智能四驅電混技術 Hi4,等等技術的推出,都在說明長城有持續加速新能源轉型的能力。
遺憾的是,相對依賴燃油車的長城,調整步伐的确慢了一些。這是第二層危機。
一方面是還沒有找到跟燃油車不同的營銷邏輯,另一方面坦克的熱賣,讓長城在燃油車和越野市場的熱賣又延續了下去。直到 2022 年,長城面臨的處境一下嚴峻起來,燃油車進入階段性增長瓶頸,亟需全新的增長點。
"2022 年深蹲,是為了 2023 年更好地起跳。"
當魏建軍說出這句話時,長城才算下定決心将戰略重心轉至新能源。以前,長城在電動化上的轉型,有種被形勢 " 裹挾 " 的不情不願,甚至有人這樣形容," 長城搞電動車的 20 年,是一場猶豫不決的戰局 "。直到彼時,長城才有種從内到外的 " 不破不立 " 之感。
怎麼破,怎麼立,光有一腔熱血不行,得有章法。
2022 年底,長城調整組織架構,形成四大業務板塊。哈弗業務板塊、沙龍和歐拉組成純電業務板塊、坦克和魏牌組成高端智能新能源業務板塊和皮卡業務板塊。
" 我們經過了充分的思考,認為轉型勢在必行,也是必須花費重大的資源、資本去努力突圍的方向,必須在規模的競争市場之中,作為新能源品牌進入到第一陣營當中。"
大張旗鼓的改革終于開始了,市場等待着長城 2023 年能夠交出一份答案。
深蹲的時間太長了
不過,市場失望了。
2023 年長城的新能源答卷,遠未到起跳的标準。
從 2023 年銷量數據來看,是有一些驚喜的。海外市場的總銷量是 31.6 萬輛,國内銷量是 91 萬輛。但又是不驚喜的,國内市場的銷量不過百萬輛,且車型結構沒有爆款車型,也意味着長城大勢投入的新能源轉型,成效不顯。
再加上,產品定位與新能源市場需求存在出入、品牌認知混亂等問題,可以說,長城并沒有完成下蹲。
客觀來說,長城在新能源布局已經是快馬加鞭。無論是從經營策略還是研發投入來看,長城在電動化轉型确實是下了功夫。從數據上看,長城新能源銷量 26 萬多輛,排名也不算落後。
但是和魏建軍制定的目标相比,還相差甚遠。2023 年新能源銷量目标完成率上,長城僅僅只完成了 41%。不理想的成績,打亂了長城本就略顯矛盾的布局。
之所以說矛盾,是因為長城陷入了要量和要利潤的掙扎中。雖然,長城每一次都強調不要陷入這樣的矛盾中。
長城如此龐大的技術儲備,為什麼市場感知不夠強?問題出在哪?
最大的問題在于,轉型已經開始,陣痛随之而來。但是,長城的產品結構,銷售體系、營銷模式,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歸根結底,還是在于 " 要量,還是要利潤 " 之間的搖擺所致,以及在轉型上束手束腳。這些,都是造成長城 " 猶豫不決 " 的根本因素,導致長城在這場變革中從早早布局到被市場忽視。
長城汽車 CGO 李瑞峰在談及公司面臨的問題時,也曾坦承長城轉型面臨諸多争議,企業内部也在反思自身的戰略布局,并直言 " 長城汽車深蹲的時間比較長 "。
雖然長城一直強調,要走長期主義," 新能源市場,守得住才能跑得遠 "。但是,誰都知道,守得住,需要耐心。
市場願意給魏建軍這份耐心嗎?在新能源銷量目标完成率過低的情況下,如何 " 守 ",也是長城必須回答的問題。畢竟,時代載不動的夢想,有很多。
魏建軍并非不清楚長城目前的局面多麼緊迫,只是不知道他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随着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出海,已經被奇瑞拿走出海銷量第一的長城,需要在國内市場打赢新能源轉型這場硬仗。
還記得,在哈弗二代大狗上市之前,有這樣一個判斷,如果在長城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哈弗品牌,無法讓產品陣營形成技術影響力,無法在價格體系上完成蛻變,那麼哈弗,甚至長城的新能源轉型,将會再次陷入困頓之中。
長城理想的產品布局狀态是,在每個主價位區間、主級别區間,只會有一款明星大單品出現,不會同時出現兩款產品來擠占同一個領網域。
" 現在留給我們的視窗期非常短。" 魏建軍也明白,形勢逼人。
他準備再次加快布局的速度。據悉,長城計劃于今年重新啟動沙龍品牌,并将其整合至魏牌旗下。沙龍品牌的首款產品機甲龍,将以魏牌首款轎車的角色在今年下半年正式發布。
只是,如今尴尬的局面是,誰還能幫魏建軍把這些雄心壯志再次撐起來?目前的高管團隊,多數出自研發和產品領網域,對市場營銷的掌握總是欠缺了一些火候。
此前,談及魏牌失利的時候,魏建軍也曾坦承," 魏牌不缺產品和技術,魏在轉型之後賣得不好,只是因為營銷不到位,這一點要向蔚小理學習,下一步關鍵是要把營銷搞上去。"
但是,把營銷搞上去,需要管理機制和組織架構的創新與活力,意味着一些慣性是需要被打破的。
打破魏建軍的慣性和管理風格,是很難的一件事。考驗的是,魏建軍對轉型的堅守,和對其他人的信任。我們從不懷疑魏建軍在造車這件事上的純粹和笃定。關鍵是他如何用人。
但是,被寄予厚望的魏牌藍山未達預期,成了一次導火索。随着陳思英離開,魏牌的 CEO 在 7 年換了 7 任,也說明魏建軍對長城的高管信任度不高,他的鐵腕偏執和企業所需要的創新活力,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蓄勢太久,但未待發。
随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人員離職的傳聞。
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算起來,這樣的問題,長城困擾了很多年。
最大的一次是,和魏建軍并肩戰鬥 30 載的王鳳英離開長城的時候," 魏建軍為什麼不留下王鳳英?" 類似的質疑聲從四面八方而來。
其實,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需要答案了。但回溯過往,會發現王鳳英離開長城,苗頭在 2016 年魏建軍以姓氏創立 WEY 品牌時,已經出現了端倪。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為長城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 鐵娘子 " 王鳳英,毫無疑問扮演着長城對外輸出的角色。長城的前中期發展階段,王鳳英統領銷售,需要時常站在聚光燈下。掌舵人魏建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產品、技術和研發上,可以說是站在 " 聚光燈之後 "。
任何時候都得承認,正是因為魏建軍對于技術研發的執著,才有了長城多年的黃金時期。也是因為魏建軍和王鳳英的勠力同心分工明确,才締造了長城在國内 SUV 領導者的地位。
那時候的魏建軍也像傳言中說的那樣,意志堅強到幾乎聽不進去别人的意見," 出生于軍人家庭,行事作風有着明顯的紀律性,也有着軍人般堅強的意志,做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當然,恰恰也是這股不可動搖的意志,讓長城熬過很多艱難的時候。後來,時代變了,魏建軍的心态也變了。發生變化的分水嶺,出現在兩個階段。
第一個分水嶺,是 2016 年他以賭上姓氏創立了長城高端品牌 WEY,現在叫魏牌。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一向低調慣了的魏建軍,開始被冠上 " 高調 "" 激進 "" 畫風突變 " 等詞匯。
也曾有人回憶道,如果 WEY 品牌能如魏建軍預期中的一路高歌,那麼他和王鳳英的組合,還能順利穩固一些年。奈何,WEY 品牌未能保持住最開始的勢頭。
開始出現裂縫的魏建軍和王鳳英的搭檔,又遭遇了第二次危機。這次危機直接讓這組 30 多年的搭檔,拆夥了。
電動車大勢的迅猛而來,希望讓中國汽車站着說話的魏建軍,希望在自己親自掌握之下,帶領長城樹立新的輝煌。
時代的洪流,讓太多的人從彼此熬夜奮戰,走着走着就到了分别的路口。再老的老鐵,也要分别。魏建軍和王鳳英,也沒躲過這樣的命運。
他希望把中國汽車帶到國際的舞台,他努力讓長城去完成燃油車時代未能完成的彎道超車。他充滿雄心壯志,所以他必須站在台前。
他的高調和激進,在時代大勢裡都變得可以理解。但是,問題的根源在于,長城電動化的變革尚未成功,焦慮的轉型節奏,讓魏建軍愈發集權。
或許就像沈從文在《邊城》裡寫過那樣: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王鳳英離開長城之後,業内對魏建軍發出了一個疑問," 連忠臣良将都留不住,那麼怎麼留得下新鮮血液呢?" 據已經離職的長城員工表示," 王鳳英走之後,即便是一些資歷很老的員工,也基本上不願對魏建軍提出問題了。"
據離開的人說,内部管理幾乎變成了 " 一言堂 "。或許,聽不到提議,也聽不進提議,才是魏建軍留不住人才的必然。當初不可動搖的意志,也成了變革的阻礙。
很多長城員工認為,現在的公司文化更加刻板,工作只是需要人去執行,至于是誰不重要。" 一旦成為長城員工,你将面臨的是一次脫胎換骨的煉獄。" 以前,如果走路速度不合乎 "5 秒 7 步 " 的要求,可能這一天剛跨進工廠就面臨一次警告,甚至是 500 塊的罰款。
對于長城的員工來說,魏建軍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鐵腕派,一步不讓。如今的局面,需要長城有更靈活的機制去面對變革。如果他不退讓一步,體制嚴格難改的長城,就難進一步。
王鳳英離開之後,陪同魏建軍董一起扛過艱難歲月,打造過輝煌時期的老兵,十有八九幾乎都離開了。魏建軍的人才創新戰略,也算是折戟了,文飛、陳思英、果鐵夫、李曉銳等等集中招募來的一批職業經理人,也大都離開。
去年大中台和小前台的組織架構調整,并未能成功實施落地,再加上魏建軍一直堅持的 " 長城式規則 " 的嚴重固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導致人才流失成為常态。
如今的局面,長城缺人,也留不住人。
寫在最後:
生于 1964 年,今年滿 60 歲的魏建軍,仍然對變革大勢可以 " 心有餘,力也足 "。前提是,他要敢于下放權力,讓合适的人,幹适合的事。
但是,就目前來看,魏建軍并不打算後退這一步。
這兩年的轉型調整,也在深刻說明一個問題,解除内憂,才可出 " 泥潭 "。内憂就是如今強調執行下缺乏柔性,企業文化相對單一,已經跟不上長城全球化和轉型的新訴求了。
" 人走了不少,很多去北京了。魏總往後退一步,讓下面的人有更多的能動性,幹起事情來有成就感,就能留住人,進步得快一點。"
在長城門口趴活的出租車師傅,有些惋惜長城 " 每天進步一點點 " 的口号,缺少了落地的土壤。他也認為,魏建軍後退一步,長城才能更進一步。
一旦,魏建軍找準布局和用人的節奏,長城還有很大的機會。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