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财神與愛情:To love or not to love?,歡迎閱讀。
作者|昭晰
編輯|苗正卿
題圖|《Before Sunrise》劇照
規整的南洋
新加坡東海岸,海風吹拂,我和當地朋友 Liana 在礁石上等待黃昏。
我們聊起愛情。1996 年出生的她從未談過戀愛,但親妹妹和閨蜜都已經結婚生子,嫁的都是初戀。Liana 身邊的新加坡婚姻大多平和安定,除了巨富之家,公民們基本處在同一階級。小學四年級開始教育分層,每個人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遇到的人通通 " 門當戶對 ",穩固得驚人。
她身邊很多朋友結婚都早。在新加坡,法定結婚年齡為 18 歲,但需要獲得父母的許可;21 周歲以上,即可獨立依照一切正常程式流程申請。
Liana 自稱 " 夢女 ",沉迷二次元遊戲中的男性角色。相較現實生活中的戀愛,遊戲中的男主角們勝在 " 只愛我一個人,且全心全意 "。她說自己眼裡容不得沙子,真實的戀愛中一絲絲背叛的迹象都會惹她逃離。
"談戀愛不如拜财神。" 她玩笑道,順勢約我大年初五一起去拜财神。今天就是初五,我在朋友圈跟着大夥兒賽博拜過财神之後,開始寫這篇碎碎的随記。
那天我和 Liana 聊到很晚,粉橙色的餘晖漸漸落入海灘一角。海風仍然吹着,新月閃爍。
我問她:" 你要的是忠誠,不是偏愛?你不介意遊戲角色對每個玩家都有着一樣的反饋嗎?"
夜色深沉,她沒有絲毫猶豫:"這是我的遊戲啊。" 在屬于自己的這個遊戲裡,愛是唯一的。
《愛在》三部曲的某一部,圖片來源:影視截圖
我時常覺得新加坡的 " 規整感 " 超乎想象。和很多新加坡朋友聊,他們普遍認為,公民讓渡了自己的眾多權利與自由,相應地,得到了政府全方位的庇護。他們大多信任政府,相信 " 事事有回應 "。有五十多歲的中年朋友對我說,除了天氣,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這種規整似乎也影響着人們對愛情的理解。在我聽聞的眾多愛情故事當中,幸福和甜膩占了大頭,傳統的婚戀關系占據主導。似乎少有年少愛戀的腥風血雨,以及随之而來的痛苦、折磨、自我的重新生長。
前幾年,我在南洋理工交換,教我小說創作的老師曾經在情人節寫過一個片段,講的是困在婚姻中的中年男人。故事結尾,主角在衣櫃前見到了少時遊戲裡自己愛慕的角色春麗。
我原以為這裡的深意是,雖然主角覺得妻子完全不理解自己,但實際上妻子是世界上最理解他的人。妻子 cosplay 了丈夫年輕時的夢中情人,企圖為這段死氣沉沉的婚姻點亮一絲年少的氣息,圓丈夫的夢。
可老師說,他寫這裡時,單純是寫主角看到了春麗這一幻象。主角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當即說:" 說明你不懂婚姻。"
老師啞然。他和我母親年齡相近,确實沒有結婚。
這次來新加坡,我同這位老師叙舊,問起這幾年他有無戀情。他答,單身好幾年。我問是否會感到無聊,他再度啞然:" 這并非我的主動選擇啊。" 談笑間,他說:" 這種事是有行情的。你還年輕,我已經形容枯槁。文學這種東西,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沒有賣相了。"
無解的追問
去年,我主持了虎嗅的讀書節目《有書不孤讀》,與企業家、文化名人們對話。出于私心,聊書之外,我總會問嘉賓兩個問題,有時在鏡頭前,有時在拍攝結束後。
第一個問題很大:人為什麼活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成功人士們往往答得很好。抽象至哲學,宏觀到宇宙,具象至擁抱,微觀到分秒。有時我甚至被說服:本不需要意義,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老陀也說了,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倫敦生活》,圖片來源:影視截圖
第二個問題有點鑽牛角尖:伴侶的意義是什麼?換句話說,愛情呢?
大家往往會猶豫一下,然後給出紛繁復雜的答案。
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回想起大學時給女孩寫的情詩,他當場背誦出來,眼裡帶着幾十年前的榮光,期待地望着鏡頭,等待觀眾們的回應與贊賞。我想,愛情對他來說,是能更好地認識和實現自我。他從事廣告行業,當年的情詩,是他用文字打動人心的起點。
一位優秀的事業女性在節目錄制結束後告訴我,要趁年輕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好像在眾多餐廳中挑選,你要見過許多選擇,才知道自己愛吃什麼。她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不過這段感情起源于丈夫的猛烈追求,那時她還不太明确自己的需求。在我淺薄的臆測中,她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更多的愛。
一位年邁的知識分子和妻子是初戀修成正果。近幾年,妻子身體不好,他每天買菜、做飯,出門工作,回家做晚飯,哄妻子睡着,再獨自工作幾個小時,到凌晨安然入睡。他們的愛情持續了幾倍于我目前人生的長度,顯然超出了我的人生經驗。我懵懂,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只覺得溫暖,是那種旁人看着都覺得像溫水一樣教人舒适的感情。
可惜,追問了幾十期節目,我仍沒有得到一個符合自己想象的答案。我本以為,從這些學識、閱歷高于我太多的人口中,我會得到一個醍醐灌頂的瞬間。我期待有人能告訴我,選擇伴侶的一定之規,有人能告訴我,好的愛情到底會給人帶來什麼。
我們在愛情上走了太多彎路,于是迫切地想要一個指引。
後來,我從自己的一位朋友那裡聽到了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答案。我這位朋友原來在北京做生活方式類自媒體,性格像獨生子,熱情、可愛得不得了,有幾十萬粉絲,活得滋潤。她的男友在字節做設計師,年薪也很了得。
去年,他們突然說要去澳大利亞櫻桃園當勞工,沒等我反應過來,他們又突然搬去大理,看中一個院子,直接籤了十年租約。男友從字節裸辭,兩人去大理過起了裝修、曬太陽、看海、養狗的神仙日子。
自媒體當然還在做,甚至帶着男友的賬号也起勢了,粉絲只增不減。
一天我們通話,這位神仙朋友同我講,他們又打算買輛房車環遊中國。我終于忍不住,問出了靈魂問題:" 你男朋友為什麼願意陪你這樣發瘋?還沒談戀愛的時候,你就知道他會是這樣無條件陪你發瘋的人嗎?"
朋友給我的答案很有趣,涉及了我完全沒思考過的角度。她說,根本不是男朋友在陪她做什麼,而是他們彼此激發,一個賽一個的興奮,興衝衝地共同去做。雖然男友原本從事着穩定高薪的工作,但骨子裡卻是熱愛流浪的人,遇到她之後,終于能夠釋放出被壓抑的這一面。
在兩人看似發瘋、肆意的人生選擇中,他們都更接近真實、本真的自我了。我只看到女孩本身是光彩奪目的獨生子,卻沒想到,真正好的感情裡,沒有人會活在對方的蔭蔽之下。共同超新星爆發,才能點亮整個星系。
《愛在黎明破曉前》,圖片來源:影視截圖
真愛
前段時間新國辯,詹青雲、龐穎一隊,辯題是 " 真愛是不是謊言 ",她們是反方,即 " 真愛不是謊言 "。
比賽前幾天,我興致勃勃地給她們提供論據(最後當然是一句沒用上),提了這麼幾個點:
如果真愛是謊言,它理應更美好一些。
我:一句話是不是謊言,取決于大家願不願意信。哪怕大家沒見過,每個人都拼了命地想信,那就不是謊言。
詹:這個時代好像大家也不是很想相信。
我:那就不會拿出來辯了。
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上沒有文學,藝術,音樂,宗教信仰,那人類為什麼而活?什麼東西能推動人類還願意往前行進?我們需要相信一個東西。而真愛是現在最适合全人類普遍相信的,是人類文明的巴别塔。
最終,阿詹說還是沒找到什麼證據說大家還相信。回想起來,大家想不想相信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本人肯定是很想相信真愛。
這幾年韓秉哲的《愛欲之死》很受歡迎,探讨的就是真正純真的愛情與欲望是否還存在。他寫道:當今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同質化的地獄,而愛欲的經驗不在其中。只有在愛情中,精神能夠體驗對自我的消滅," 以便他者出現 ",并再次找到自我。
又記得哪位作家說(大約是加缪),真正的愛是主動将傷害自己的權力交與他人。
碎碎念到現在,我實際上也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今天,媒體上關于年輕人比起愛情更願意拜财神的讨論甚嚣塵上,我想,這大約是因為愛情顯然比财富更為復雜。
愛情仿佛遠不止《戀愛的犀牛》裡那樣,單單是 " 甜蜜的,憂傷的 "。她裹挾着更深入骨髓的掙扎,包裹着新鮮的欲望,激發着全新的自我與想象。财富的背面僅僅是沒有财富,但愛情的反面,或許是人心的一片虛空。
财富與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一道計算題,每一檔清晰可見。照着标準答案,不用考官,我們都能估出分數。
而愛情是一道開放的簡答題,哪怕是他人眼中荒謬的無稽之談,只要你能自圓其說,就沒有人能評判你的答案。得失全在心中。
愛情是一團迷霧,願你我仍願行走在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