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種地,成了“糊咖”最好的醫美,歡迎閱讀。
文 | 眸娛
在《種地吧,少年》(後簡稱《種地吧》)第二季上線後,這部綜藝開啟了在骨朵、貓眼、燈塔、藝恩各大綜藝榜單的持續霸榜。上線至今,有一半的時間占據在日榜單熱度 TOP1 的位置。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種地吧》第二季全網正片市占率高達 36.19%,實現斷層領跑。
而綜藝的參與者,僅僅是 10 位在内娛堪稱素人的 " 糊咖 "。
2023 年綜藝行業進入漫長的至暗期,一些制作公司倒閉,更多的綜藝在廣告招商上不飽和已成常态。
在市場行情整體下行的時期,《種地吧》這種小成本綜藝的逆襲,成為了市場最為看好的綜藝新模式,也被認作是糊咖們的翻身寶地。
糊咖飛升記
必須要說,《種地吧》綜藝最開始更像是一個笑話。
龐博在節目播出前,曾對節目有過調侃:說他在朋友圈裡刷到,一個做綜藝的朋友要籌備一檔新節目,準備讓 10 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 6 個月種出一萬斤糧食。
這一壯舉,被龐博稱為 " 男團真正的再就業 ",以後再上舞台介紹自己,别人是唱、跳、Rap,他們是翻地、施肥和打藥。
然後這款綜藝的實際落地,比段子更要脫離現實:
整個綜藝拍攝周期要持續半年時間,這個時間是一般綜藝拍攝周期的八到九倍。即使是以藝人整個職業生涯做衡量,對于這一吃青春飯的行業,這種賭注也堪稱奢侈。
同時,導演還傳達了内部精神 " 要脫離流量 ",并再三告知了參與者,這個綜藝不是 " 鄉村慢生活 ",而是真的要讓人下去 " 種田 "。
做五休二,全天幹活;
員工休了,你不休;
事實上,因為務農不能耽誤,在實際拍攝過程中,這個工時最後變成了做六休一。
更重要的一點是,做這一切沒有通告費,一分都沒有。
自然,會參與這樣策劃的選手也不會是什麼普通人。
最終選出的十名成員大多都有過娛樂圈工作經驗,唱過歌、拍過戲、又或是根正苗紅的男團出身,唯一的共同點是:在此之前,他們都在内娛查無此人。
寫段子的龐博後來被綜藝請去做了節目的飛行嘉賓,劇本的支線得到收束。而這檔綜藝做到龐博去做客時,已經有了不小的關注度。雲合數據顯示,在整個 2023 年網絡綜藝中,《種地吧》正片有效播放 4.9 億,市場占有率 2.9%,已位居第四。
但對于節目的閱聽人而言,70 分鍾的正片并不夠看。節目重制了排播方式,增添了短視頻中的生活碎片、陪伴式直播、VLOG 以及選手賬号發布的個人視角内容,來完整地展示" 藝人種地 "的奇觀。
大部分觀眾抱着獵奇的心态打開這部 " 男團種田 " 綜藝,最終在路透、直播、節目全方位滲透下,開始沉浸其中,享受起 " 雲種地 " 的過程。
得益于此,參與綜藝的十位透明成員流量開始實現極速增長,目前微博平台,十位成片平均粉絲量在 250 萬左右,其中粉絲量最高的 " 種地吧趙一博 " 有 313 萬粉絲,粉絲量最低的 " 種地吧鹭卓 " 有 196 萬粉絲。
這部分由 " 汗水耕耘 " 粉絲極具黏性,不僅自己時刻保持對節目内容的關注,還主動二創幫助綜藝推廣向更多人。在微博 2023 年年度總結中,《種地吧》成為微博二創視頻生產量最高的綜藝。
流量的快速變化,讓成員也沒能及時适應。去年 4 月的一場直播帶貨中,《種地吧》成員用 2 天挖了 500 斤竹筍進行直播銷售,整場直播時長 28 分鍾,前 27 分鍾成員都在用各種花活吸引更多人關注,在累積觀看人次突破 100 萬後,100 份竹筍鏈接上架不到一秒鍾就被銷售一空,營業額為 4779.2 元。被網友稱作" 一場雙方都很緊張,但都互不了解對方實力的直播。"
今年春節,《種地吧》十位成員現身春晚,參與演唱《年少的你啊》。半年時間,從糊咖直升春晚。
種地,最好的養成舞台
萬物皆可養成,即使在種田這件事上也不例外。
更準确的說法應當是," 種地 ",才是糊咖升番的關鍵密碼。在種田這件事上,一直隐藏有國人心中最深的養成情節。
以眾多種田文小說,或遊戲《星露谷物語》、《波西亞時光》為例,種田本身就是眾多 " 内容產品 " 中,國内用戶最樂于看到的養成題材。
如果把《種地吧》節目内容順理成完整的故事看,其結構幾乎是復刻了任意一款種田遊戲:
" 開局欠下一筆錢後,一個人,一塊地,如何經營全看自己。"
導演在綜藝中給成員設立的目标只有兩個:還錢,然後在冬至前把小麥種下去。
就和遊戲中玩家樂此不疲的玩法一樣:不斷探索新地圖,和性格各異的村民打交道,考取這個證那個證學習新技能,然後逐漸解鎖花卉、畜牧等新的遊戲板塊,再順帶把居住小屋改造一番。
綜藝當中種田遊戲的遊戲性貫穿始末,中期開始陸續有嘉賓空降基地。從第一組飛行嘉賓張紹剛和作家麥家自掏腰包,為基地購置洗衣機、空調等生活用品後,這種 " 空降嘉賓 " 有了遊戲裡 " 突發事件 " 的味道,每次完成都能獲得幫助基地發展的物資獎勵。
在第一季結束時,成員的基地距離剛來時已有了大變樣,為了快速還清債務,在收割作物後,成員又種植一些短周期的經濟作物,拓展了孵雞蛋、養羊、種蔬菜等新業務,甚至建造種玫瑰花的大棚。
觀眾在 " 雲種田 " 中,也開始心系這塊土地與成員的發展,有了養成感。
土地,是個好題材,尤其是在 " 養成 " 這件事上。與選秀相比,種地更加遵行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的原則,哥哥行不行全在土裡,不會出現 " 愛豆不行,是粉絲不努力 " 的悖論。
這種 " 一步一個泥印 " 的努力,這也更符合觀眾在 " 養成 " 過程中,受螢幕内的人熱血青春的情緒影響,實現共同成長的情感訴求。
至于團魂,也實在沒有哪種模式培養出的團魂比 "10 個人搬 30 噸化肥 " 要來得更有凝聚力。
《種地吧》直播開啟時間在早上九點半,一個大多數上班族已經開始工作的時間。通過直播,觀眾可以感知到基地的成員與自己在同一片時空下一起努力耕耘着自己的人生,到周末時,再通過正片分享一周辛勞所獲,這樣多媒體模式帶來的陪伴感,讓節目更增添了幾分養成的真實性。
特别是當成員為了日後在市集上賣菜,辦理相關防疫、衛生手續更便捷,因此創立 " 十個勤天 " 公司時,這種共同走過,一起見證的養成價值感在觀眾心中達到了峰值。
真人少點秀
國產真人秀常常陷入固有的綜藝語言裡。
經常明明做了一個新主題,卻又情不自禁走回之前流量為先的抓馬劇本上。例如考察培養演員演技,但關注重點卻跑偏到了不同類型的導演撕逼上,又或者是一檔旅行節目,卻在刻意塑造着不同性格明星之間的衝突劇本。
也因此,讓《種地吧》有了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但問題是,觀眾真的愛看完全真實的紀錄嗎?以《種地吧》為例,有常駐粉絲評論,正片怎麼沒有番外精彩?
而番外,是團員展示耕種之外生活的。
這就是造就國内綜藝語言貧瘠的困境:觀眾一邊渴望看到真實,但另一邊又抗拒真實所帶來的無趣。
《種地吧》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根據總導演楊長嶺的自述,導演組沒有刻意打造綜藝劇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保證拍攝真實性上。
但由于種地的特殊性,老天會自己寫劇本。
原本楊長嶺預計氣溫适宜的杭州,在開拍後開始經歷雨雪天氣的輪流轟炸,導演在杭州呆過許久,卻在拍攝過程中第一次見到了落雪。
雨水成了天然的衝突點,收割機無法使用,節目初期的搶收工作只能靠人力。看起來簡單的排水通溝,幹了一個星期。
而還在溼濘的泥地掙扎的團員不會想到,他們等待着的化肥會因這軟爛的泥地,直接讓整個卡車陷入到地裡,也因此最終成就了 "10 人搬運 30 噸化肥 " 的微博熱搜。
劇本總有意外,當成員連續彎腰收割十個小時收獲 3 噸水稻,辛辛苦苦送到糧站後,會發現還不到糧站的起烘量。
而與偶爾出現的意外相伴的,是做不完的日常,在土地被雪水浸泡後,成員跳入水中哆哆嗦嗦拉了半宿繩子通渠。一身溼冷地回去後,第二天發現又被堵上,前一晚的努力又要重新再來。
這種劇本,是天公作美,但并非是綜藝通用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