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教父》:什麼才是真正的人脈?,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原文标題:《教父的人脈課》,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每年我會刷兩部劇:《肖申克的救贖》和《教父》。
肖申克中有句話幾乎能背下來:任何一個看似無法逃脫的環境中,首要任務是學會适應。适應并徹底了解規則之後,用這些規則來改變環境。
這個道理在工作中同樣适用。
面對不喜歡的事情,不要抵觸,接受它理解它掌握它,才有機會去改變它。
至于《教父》,它影響着我對人脈的理解。
年輕時和很多人一樣,喜歡把認識誰誰誰,他怎麼怎麼樣挂嘴邊,随着年齡增長,我發現這些沒啥意義,用别人影響力提升的面子,始終不是自己的。
所以,人脈是什麼?
社交資源、價值互換、微信好友的弱連接嗎?當然。不過,最近再看《教父》後,對人脈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我覺得:你能幫到,且需要你幫到的,才是人脈。
為什麼?看看教父當中的幾個情境:
這一天,維托 · 柯裡昂(教父)女兒正舉行婚禮,按照西西裡傳統習俗,誰來求他幫忙,都不能拒絕。所以,教父忙得不可開交,一個一個處理來訪者。
這種做法對他來說,并非在婚禮當天特例,他一直這麼幹;不管誰找他求助,只要認同彼此之間存在友情,就會盡力幫忙。
問題是:怎麼才算承認他的友情呢?
喝茶、聊天、侃大山算嗎?并不算。一個基礎原則為:" 互惠原則、禮尚往來 ",你今天找我來幫忙,有一天,我也有權随時找你幫忙,你不能拒絕。
只要滿足該條件,無論求助者多卑微,老教父都會把對方的麻煩放在心上。
教父一生,都在尋求這樣的人,他還懂得一個道理:那些你能幫忙,但他們不需要你幫忙的人,不算你的真朋友;你怎麼去追求他們的認可,他們也不會把你看得很重。
如果,你能幫到某人,而這個人恰好需要你的幫助,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關系。
故事開頭,重點描述三個請托者。
一是,有個面包師,他的女婿因為二戰時被戰俘,快被送回意大利了,面包師不想讓女婿離開美國,就去找教父,希望他能讓女婿留下來,拿到美國國籍。
第二個故事關于約翰尼 · 方坦,他以前在好萊塢很火,後來漸漸沒人理了。他想通過教父的力量,搞定一個電影角色,好讓演藝事業再起來。
第三個故事是殡儀館老板,他是電影《教父》中第一個求助者,他找教父,是因為女兒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希望教父能幫忙找回公道。
三個人的請求各不同,但他們都相信教父能幫到自己,而且,故事最後,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感謝了教父。那麼,教父如何讓所有他幫過的人,都成為有效人脈呢?
第一,只幫助尊重他、把他當朋友的人,只幫助那些肯定他價值的人。
殡儀館老板和很多西西裡島移民一樣,到美國來闖蕩生意,他的殡儀館很賺錢,老教父的夫人還是他女兒的教母。雖然他知道老教父混黑社會,但他想做個守法的好市民,不想跟教父有任何牽連,所以,這麼多年來他們之間基本沒什麼往來。
但有一回,他女兒被兩個美國小夥子侮辱,被打得下巴骨折,兩個施暴者家裡有背景,法庭上幾乎就是被放過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
他覺得美國法官給不了公正,無奈之下來找西西裡的教父幫忙讨回公道。但其實,他心裡并不認同教父的做事方式;教父初次回應:" 我不會強加友誼給不需要的人,特别是那些瞧不起我的人 "。
換言之:我不會巴結那些不把我放眼裡,也不需要我的人。
我遇到過此類情況:
剛開始做自媒體時,有個總監讓我幫忙寫稿。我花了好長時間寫,最後既沒收到錢也沒得到合适的感謝。後來他又來找我,說我寫得好,想再讓我寫。
我直接告訴他,要收一些稿費。其實問題不在于錢,而是他根本不尊重我;我投入大量時間去幫他,他卻當做随手就能做到,如果他不願意付錢,就是不認可你幫助的價值。
還有一種情況,他們可能覺得你能力強、資源多,幫他一下不費吹灰之力,覺得你幫忙理所應當,這也是不尊重你的體現。
這種不懂得珍惜你付出的人,不值得你去幫助。
記住這個原則:
你可以不期待回報,但對方一開始不打算給回報是不行的。你可以謙虛說 " 這都不算什麼 ",但絕不能小看我給的價值。
拿教父和殡儀館老板的故事來說。
老板沒把教父的幫助當回事,直接把它當成買賣,想用錢解決問題,甚至提出要教父冒險去殺人,好像教父幫他是理所應當的,他不想欠教父人情,害怕将來教父讓他做危險的事。
換句話說:他希望教父冒險幫忙,但自己卻不願意以真心友誼回報,他想用錢一筆勾銷,把教父的幫助看作可以買到的服務,讓這次幫忙變成一次簡單的交易。
這在冒犯教父,因為對教父來說,錢不是問題。
我的情況和教父、殡儀館老板稍有不同,這涉及到求助者的地位問題;向地位較低的人求助,用金錢回報是認可對方價值的方式;但向地位較高的人求助,則要以友誼來回報,讓對方知道未來可以找你幫個小忙。
所以,直到殡儀館老板表示願意提供友誼,教父才決定幫忙。
第二個原則是什麼呢?
盡量不要讓别人感覺欠你什麼。中國古話說," 大恩如大仇 ",意思是,如果你對别人幫助很大,經常出現在人家面前,即便你不提,那人也會感覺壓力山大。這種壓力久了就可能變成不快。
教父幫了别人,不會立馬催着人家還人情,通常過了好一陣子才提;他的做法是,幫完人之後,盡量不給人添麻煩。這也算是他聰明的地方。
第三個重點:教父總追求雙赢,不會迫使别人回報,也不會要求别人為了回報他,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每當教父提出需要幫助時,他總會補充一句 " 如果你有任何不同意見,請現在說 " 或 "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做 ",從不強迫别人回報。
最值得稱贊的是,他從不要求别人為了回報他,而做出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他只希望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願地給予回報。
以殡儀館老板為例:
當教父大兒子桑尼被殺,臉部嚴重毀容時,教父為了不讓妻子見到兒子這樣的遺容,親自找到殡儀館老板,請他發揮專長。
他最怕教父讓他利用自己的職業便利來處理屍體,牽扯進殺人事件中,但教父僅要求他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也就是,用他那能使死者看起來如同生前的化妝技術。
同樣地,對于約翰尼 · 方坦,盡管按理來說,約翰尼今天的成功完全是教父的功勞,教父讓他做任何事都不為過。
但當教父讓約翰尼每年在拉斯維加斯表演五次,以此吸引賭客,并且拉上朋友一起做時,柯裡昂家族給了他們賭場的股份。并不是單純地靠感情,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分享。
即使别人欠了教父很大的人情,教父還是堅持雙赢原則,确保對方也能從中獲得應有的利益。
第四點是:尊重求助者的自尊。
真正值得幫忙的,不是那些臉皮厚、随便就開口要幫助的人,而是那些鼓足勇氣才會求助,得到幫助後深深感激的人。
教父搬到長島豪宅住,他從沒忘記老朋友和以前的鄰居們。他變得有錢有勢後,對待不那麼富裕的朋友,态度和以前一樣,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恩賜姿态。
拿他小時候的玩伴——面包店老板來說,這人不是輕易就求助的類型。教父怎麼對待他?
給面包師一根好雪茄,一杯上等利口酒,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他們。這是教父懂得人情、體諒别人的地方。他也吃過苦頭,知道求别人幫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很多人幫忙時,喜歡顯示自己地位、财富或優越感,擺出一副恩人架勢,這樣很容易讓被幫助的人心裡不舒服,記住了恩情,卻也記下了不快。
第五條:" 我先伸出友誼之手 "。
教父在建立人際關系上,選擇廣泛結好的策略,他為和美國警察及司法部門保持良好關系,設立一套賄賂系統,每月定時送錢。
當律師試圖縮短收錢名單,為高額費用表示歉意時,教父反而安慰他:" 不,不用這樣,把所有人都包括進去,即便他們現在幫不上忙。我信任友誼,願意主動展現友好。"
雖然通過賄賂破壞社會正義的行為來建立關系,顯然不道德,但 " 我願意先表達友誼 " 的理念,是維護人際關系較為高級的做法。
教父人脈經營,不僅僅結交好友,更是一種長期的投資,他總是那個主動表示友好的人,他資助意大利貧困家庭的聰明孩子上大學,其中一些孩子後來成了律師、助理檢察官乃至法官。
柯裡昂家族成為紐約最大的黑幫勢力,不是因為他們擁有最多的打手,而是因為 " 唐 · 柯裡昂口袋裡有很多法官,數量能和擦鞋匠口袋裡的零錢媲美 "。
許多人在建立人脈時采取 " 不見兔子不撒鷹 " 的态度,生怕自己吃虧,他們遵循别人先給予利益的原則,這種方法非常短視,最多只能建立起短期的利益關系,難以獲得長期可靠的人脈網絡。
第六條:只答應能做到的,答應了就必須做到。
老教父以能幫就幫著稱,但他也有過拒絕,首次拒絕是在殡儀館老板想讓它幫忙殺人時。
教父因為兩個原因拒絕了。
首先,老板女兒雖然受了重傷但沒死,以命償命似乎過了頭;其次,殺掉兩個出身好,一個還是高官兒子的年輕人,風險太大,老板與教父的關系不能使他做出這種極端的事,他只同意讓那兩個年輕人也嘗嘗被打的滋味。
第二次拒絕是面對一個黑幫年輕人殺人後自首,被判死刑即将執行的案子,這案子鐵證如山,救都救不回。
所以,當有人來求助時,他機智地讓已經無路可走的年輕人,承認是他殺了兩個人,以此換取柯裡昂家族給他家裡一大筆撫恤金。
教父憑借這些原則建立起龐大的人脈網絡,這個網絡不僅僅建立在互幫互助上,也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教父獨特的影響力使得人們發自内心地尊敬他。
這種影響力在職場上被稱作 " 非職權影響力 "。教父之所以受尊敬,不只是因為他權力大,做事果斷,手下人多,而是他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赢得了人們的真心尊重。
總結而言:
你能幫到,才是人脈。
不要浪費時間幫助那些,不尊重你和你提供幫助的人,幫助别人時,注意方式和态度,向别人求助對很多人來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主動展現友善和友誼,過于計較的人難以獲得,也不配獲得真正的友誼。
尋求幫助時,追求雙赢。如果需要别人在利益上的幫助,就不應該只講感情而忽略利益,利用感情讓别人為你犧牲利益是非常不應該的。
做不到的事,不要承諾,一旦承諾了,要确保完成。
雖然《教父》表面上講的是黑幫故事,實際每個角色都在努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麥克最開始對家族的黑幫生意沒興趣,只想過平凡生活,但家庭變故迫使他承擔起家族重任。
他一生都在嘗試擺脫黑幫規則的限制,想要掌控自己的命運,而維托在世時曾說,他其實一直在為操控他的力量服務。
如果有選擇,他寧願成為一個政客,這隐含了政府對黑幫的操縱,兩代教父,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打破舊有的規則和束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