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誰懂啊!現在年輕人開始流行“抱樹”解壓了,歡迎閱讀。
" 如何緩解焦慮 "
是當下的熱門話題
大哭一場、吃頓好的
都是最基本的方法
最近悄然興起了一陣 " 抱樹 " 熱潮
最近如果你去公園
一定會看到有年輕人已經 " 抱 " 上了
他們稱之為 " 抱樹(hugging trees)療法 "
具體方式非常簡單:走出家門,找一個公園,甚至就在路邊挑選一棵,合自己眼緣的樹,張開雙臂,抱上去,靜靜感受。
小紅書 @一起抱樹吧
體會過 " 抱樹 " 的人
表示 " 抱樹 " 可以緩解焦慮、
十分解壓
能讓人重新收獲快樂、
放松自己
" 明明是自己在抱樹
卻有種被樹抱着的感覺 "
人民公園、復興公園、世紀公園,乃至市區的梧桐樹街道,近來都成了上海 " 抱樹 " 愛好者的 " 必争之地 "。一批年輕人還建立了興趣小組定期 " 打卡 " 上海各區網域的公園。晚上在人民公園抱樹也被他們俏皮地稱為 " 人民晚抱 "。
小紅書 @一起抱樹吧
甚至連明星也加入了 " 抱樹 " 的行列。
比如演員金晨和周也 ↓↓↓
比如演員李晟 ↓↓↓
比如名模何穗 ↓↓↓
在今年的某檔網絡訪談節目中
77 歲的 " 繪本奶奶 " 蔡皋
也邀請主持人許知遠抱樹
還稱 " 抱完之後我就有力氣 "
真有這麼神奇嗎?
怎麼好像
穿越到了電影《阿凡達》?
《阿凡達》劇照,納美人與 " 靈魂之樹 " 進行心靈交流
這陣 " 抱樹 " 熱潮
真的能緩解焦慮嗎?
抱樹療法,最早是一項來自北歐的心理療愈。在芬蘭北部,每年 8 月甚至會舉行 " 抱樹大賽 ",日本也有類似的 Shinrin-Yoku,翻譯過來就是在大自然中沐浴樹木的香氣。
其實," 抱樹療法 " 的概念看似新奇,但核心理念并不新鮮。早在 1973 年,心理學家艾瑞克 · 弗洛姆就首次提出了 " 親生物性 " ( Biophilia ) 的概念。1984 年," 社會生物學之父 " 愛德華 · 威爾遜撰寫了《親自然學》。同年,羅傑 · 烏爾裡希将自己十年來的觀測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提出現象:能直接看到窗外風景的病人,總是恢復得更快。至此," 親自然 " 理論大受歡迎。
" 看見即療愈。" 新加坡植物學家馬丁 · 蕭 ( Martin Siaw )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很多社會實驗表明人們只要看到植物,就能獲得精神上的療愈。" 即使是看這類照片也能達到效果。"
國際自然和森林治療聯盟也在研究中指出,當人們身處于足夠 " 貼近 " 自然的環境中時,交感神經系統中所產生的皮質醇含量水平就會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從而起到調節心跳,血壓和壓力水平的積極功效。另一項研究則直接讓參與者坐下來,觀看森林。結果發現,光是看着森林,皮質醇水平在 15 分鍾後也降低了 13.4%。
在這種基礎上輔以擁抱,事半功倍。被稱為 " 擁抱醫生 " 的臨床心理學家斯通 · 克勞沙爾博士在《擁抱療法》一書中解釋道," 抱樹 " 有助于提升人體内催產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種與幸福感、快樂感、平靜感和信任感等情緒體驗息息相關的激素。
除去這些有益的影響,抱樹本身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截止到今年," 抱樹 " 世界錦标賽(#TreeHugging)已經舉辦了 4 屆了!
雖然當今科學界
确實給出了 " 抱樹 " 等自然療法
對人們身心健康
有着一定正向改善作用的報告,
但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而已。
大家可以去嘗試,但請不要将其當做一種解決心身問題的唯一方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着嚴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還請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