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滴滴回春,司機入冬,歡迎閱讀。
11 月末舉行的第六屆 " 滴滴司機節 " 上,數十位司機代表和知名博主,将司機們反映的問題提交給滴滴。會後,一些博主将參加司機節的經歷分享至短視頻平台,然而,視頻中的評論區高贊是這樣的:
" 滴滴招安節,你們去開會回來,好像都改口了,都說的怎麼好。"
" 你們問題該反饋反饋,我就是不改,最後不了了之。"
" 單價不回歸,說啥做啥都沒意義,都是徒勞而已。"
可以看出,除了對博主的質疑外,更多的司機将矛頭指向了平台,認為博主們的建議雖切中要害,但對于這次司機節的實際效果,司機師傅們顯然依然持懷疑和不信任态度。
問題的根源在哪?
從恢復上架以來,滴滴早已重回增長軌道。據中金的測算,除了 2 月春節期間滴滴的市占率短暫跳高到 77% 外,1 月 ~3、4 月滴滴(不包括花小豬)的市占率大體還是維持在 73%,而此前,高德一度占據中國網約車份額近 30%。
可見,滴滴從高德重新奪回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不止如此,在資本市場上,滴滴同樣轉虧為盈。根據前不久滴滴出行公布的 24 年 3 季度财報,2024 年前 9 個月營收為 1538.85 億元,較上年同期的 1429.61 億元增長 7.6%;運營利潤為 21.78 億元,上年同期的運營虧損為 30.86 億元;淨利為 26.11 億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為 48.01 億元。
這與此前《The Information》所報道的減虧為港股上市準備不謀而合。
滴滴在市場份額和财務數據上雙重收獲,但這背後的代價,似乎直指司機。
01 财報的秘密:苦一苦司機
數據不會撒謊。
以滴滴三季度财報為例,其核心平台總交易額(GTV)達到 1009 億元,同比增長 13.1%。其中,中國市場的出行業務交易額為 781 億元,同比增長 7.8%;國際業務表現更為亮眼,總交易額為 228 億元,按相同匯率計算,同比增長 33.4%。
聚焦國内市場,滴滴出行板塊的收入為 482 億元,同比增長 3.3%,。注意是收入,不是 GTV,雖然相比上季度增速(2.6%)有所回升,但仍顯著低于 GTV 7.8% 的增幅。
按照收入公式(營收 = GTV - 消費者激勵 - 稅費等),關鍵變量是消費者激勵。從這一點可以推斷,面對當前市場需求疲軟,滴滴依然需要依賴較高的補貼力度,來吸引并維持消費者的活躍度。
在與司機相關的平台銷售額方面,滴滴三季度國内平台銷售額達到 161 億元,同比增長 23.7%,增速明顯超過了平台總交易額(GTV)7.8% 的增速。
根據公式(平台銷售額 = GTV - 司機抽成 / 激勵 - 稅費等),核心變量是司機補貼。由此可推測,盡管滴滴的業務和收入結構在變化,但整體上,司機抽成的增速仍顯著低于其他成本項的增長。
另外,從訂單量來看,滴滴國内出行訂單量達到 31.8 億單,同比增長 10.6%;然而,單價為 24.5 元,同比下降 2.5%。盡管特惠、拼車和 " 花小豬 " 等低價業務的比重上升的影響,但整體上,客單價仍然呈下滑趨勢。
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清晰的業務邏輯,在乘客需求持續疲軟的背景下,且網約車市場存在司機和車輛供給過剩的情況下,滴滴面臨着需求不足的壓力。
為了刺激需求并提升平台活躍度,滴滴被迫加大對乘客的補貼力度,這一措施短期内吸引更多用戶。同時,由于補貼成本的加大,滴滴在利潤壓力下或不得不降低司機的抽成比例,客單價也有所下滑。
這種做法或許正是本季度利潤增長的關鍵。從費用角度來看,費用控制對本季利潤率的提升并未起到顯著作用,因為四項經營費用占收入的比重與上一季度基本持平。
因此,滴滴利潤率的提升顯然主要來源于毛利端。盡管缺乏具體數據來明确毛利率改善的具體來源,但據「海豚投研」推測,額外的利潤并非通過單純的費用壓縮實現,而更可能是通過優化收入結構、提升業務變現能力等方式獲得的——至于從哪裡優化,不言而喻。
眼下,滴滴在國内市場的地位已基本穩固。在平台流水增量趨于平緩的背景下,滴滴通過精确調整乘客、司機與平台之間的利益分配,最大化釋放國内業務的利潤潛力。
一個佐證是,本季度國内業務的變現率已升至 20.6%,較前兩季度的 18.1% 和 19.7% 持續提升。可見,作為行業内壁壘高、市場份額約 7 成的絕對龍頭,滴滴具備強大的議價能力,能夠靈活調整抽成比例和盈利水平,最大化平台利潤空間。
不過,這個過程中,最終受益的主要是平台和消費者,而司機的成本則不斷被壓縮。
02 難如登天的提價
11 月 30 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 10 月份網約車行業基本情況,10 月份全國網約車訂單 10.07 億單,環比上升 1.9%。
今年 7 月份全國網約車訂單首次突破 10 億,8 月份和 10 月份同樣突破了 10 億單。據出行行業分析師盧布表示,單量增多的背後,是網約車的價格持續下降,司機師傅收入反而降低了。
這也是眾多司機師傅的心聲:" 單量再多,不掙錢有什麼用?"
在這次滴滴司機節的懇談會上,出現最多的提議也跟價格相關," 能不能告訴我們運價有沒有上漲的可能?"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失衡的情況?其實,這其中也有高德打車的一定影響。
眾所周知,網約車生意的兩個核心要素是如何讓用戶更快、更便宜地叫到車。随着大量新司機湧入網約車平台,多個城市已經出現了司機飽和現象。用戶更快叫到車已不再是問題。
那麼,打車市場的競争焦點顯然就轉向了價格,進一步說,核心就是補貼和降價兩個維度。補貼主要影響的是用戶端,司機師傅的感知相對較弱;但降價則直接觸動了司機的利益,每一刀都深刻影響着司機的收入。
此前,由于滴滴下架,以高德為首的競争對手通過各種手段搶占市場,其中最典型的手段就是價格維度。
高德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在行業内掀起了價格戰,投入了大量補貼,接入了近兩百個 " 二環 " 聚合平台,通過競價機制優先展示低價平台。在多個區網域市場,高德成功将均價壓低至比滴滴低 5% 至 10% 左右。
司機實際上對這一現象也有明顯感知。根據易觀的數據,69.0% 的司機認為聚合型平台的訂單價格低于自營型平台,其中 31.0% 的司機認為聚合平台的定價比自營平台低很多。74.0% 的司機認為聚合平台的低價内卷同時也推動了加盟的小型平台進一步降價,進而拉低了整個行業的收入水平。
對于滴滴來說,為了應對高德的定價策略,滴滴也只能選擇跟進調價。據晚點報道,滴滴自 2023 年以來,在部分城市的泛快車定價較 2022 年下調了約 5%,從而與高德的價格持平。
此前,有滴滴内部人士認為,要想重新奪回市場份額,降價刺激需求是唯一的選擇。從結果來看,正是通過這一策略,滴滴在恢復上架後成功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眼下,在這場價格戰的終局推演中,最終勝利的或許是滴滴。
據投資人士透露,雖然價格戰最初由高德發起,但滴滴的降價戰略成功地壓縮了高德的市場份額。原因在于,滴滴發現高德降價終究也有瓶頸,聚合平台的弊端暴露無遺,定價并不完全由高德控制。此時,高德嘗試增加自營業務,走上了與滴滴類似的道路,而在這一既定路徑下,滴滴憑借其高壁壘占據了優勢。
佐證這一點的數據顯示,今年 9 月,網約車聚合平台的訂單量為 2.46 億單,環比下降了 12.6%。特别是騰訊出行、攜程用車、美團打車的訂單量,較上月的下滑幅度均超過 12%。而高德打車的訂單量也環比下降了 10.6%。
當然,在當前的競争局面下,各大平台不排除根據市場情況想方設法進一步降價。
就在 10 月初,有消息顯示某聚合平台發出調價通知,10.8 号起平台正式實行新的定價計費,新的運價不管是在起步價還是裡程和時長計費這塊,均有下調,裡程費和時長也都有小幅度下降。
但一味的降價已開始激起網約車司機的不滿。除了在公開場合表達不滿外,越來越多的司機在群聊中提出集體休息的建議,甚至有司機表示将轉向其他平台,不再為這些平台賣力。
03 滴滴急需一場全面勝利
今年 6 月,據《The Information》,滴滴出行在美股退市兩年後,希望明年再次在香港上市。
根據報道,據參加滴滴推介活動的投資者和銀行家透露,副總裁兼資本市場主管 David Xu 與公司管理層,在過去幾個月内頻繁接洽美國投資者及投行。
報道中聲稱,他們在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等投行舉辦的投資者活動及電話會議中,與美國投資者會面及溝通,主要傳遞滴滴經營業績正不斷改善,以及滴滴不再受到監管因素影響等訊息。
除此之外,報道中提及了兩個關鍵的信息:
一是,投資者和銀行家表示,滴滴尚未為香港上市正式聘請任何銀行,公司希望在進入下一階段上市準備工作之前,再實現幾個季度的盈利,包括遏制海外業務的虧損。
二是,滴滴代表在最近的會議上告訴投資者,該公司打算将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限制在不超過 80%,以防範潛在的反壟斷和其他監管審查。
對此,滴滴回應表示,目前聚焦于持續深耕主營業務,更好地服務乘客,司機和合作夥伴,不斷提升產品服務和創新能力,為產業和社會創造長期價值。滴滴一直與投資人保持常态化的溝通,同步公司的業務進度。關于 IPO,目前沒有時間表。
回溯滴滴的上市路。滴滴此前曾短暫登陸美股。2021 年 7 月 2 日,滴滴赴美上市僅兩個交易日後,相關部門宣布對滴滴啟動了網絡安全審查。随後的 7 月 4 日和 9 日,滴滴旗下包括 " 滴滴出行 " 在内的 26 款 App 被下架。
2022 年 6 月 13 日,滴滴正式結束在紐交所摘牌,轉入場外 OTC 市場交易,證券代碼變更為 DIDIY;直至 2023 年 1 月 16 日,滴滴出行 APP 時隔一年半重新上架,并恢復 " 滴滴出行 " 的新用戶注冊。此後滴滴上市再無進展。
但眼下,港交所已為網約車出行平台打開了上市視窗。
今年 3 月,順風車平台嘀嗒和網約車平台如祺出行相繼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在港交所主機板上市。另一家網約車平台曹操出行也在 5 月遞交了招股書,計劃于港交所主機板上市。
目前,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已成功在港股上市,市場的目光自然轉向了滴滴。
從滴滴今年三個季度的财報來看,國内市場的利潤逐步改善,海外業務也保持不錯的增長,虧損進一步縮窄,這成為了一個亮點。
這與《The Information》的報道不謀而合。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是否正在為即将到來的上市視窗做準備,并通過調整市場策略,力圖取得一場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