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暴雨洪災中,互聯網造“諾亞方舟”,歡迎閱讀。
捐款捐物不是唯一方式,救命文檔、圖書加油包亦是
作者/ IT 時報記者 潘少穎
編輯/ 孫妍
三伏天裡,雨一直下。
我在上海,你在廣東,他在湖北 …… 但從 7 月末開始,大家仿佛都在北京門頭溝、河北涿州。
連日來的強降雨,讓京津冀和東北地區的消息牽動着大家的心,坐在救生艇上的群眾,漂在水面上的快遞和書,不時從山上滾落的碎石和泥土,不斷穿梭在齊腰深的水裡甚至獻出生命的救援隊員 ……
截至 8 月 8 日 24 時,北京市因災死亡 33 人,其中因搶險救援犧牲 5 人。還有 18 人失蹤,包括 1 名搶險救援人員。此次洪澇災害共造成北京近 129 萬人受災,房屋倒塌 5.9 萬間,嚴重損壞房屋 14.7 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 22.5 萬畝。接下來,北京市将用 3 年時間做好災後重建,總的思路是 1 年基本恢復,3 年全面提升。
水患殃人、損物、泯信心。何以治患?唯有馳援。
騰訊來了,捐款 1 億元;字節跳動來了,捐款 1 億元;京東來了,帶着 3000 萬元物資;拼多多來了,捐贈 3000 萬元支持抗汛救災 …… 每次在自然災害面前,這些互聯網頭部企業總是啟動捐款或調動資源協助救災。
捐款并不是唯一的救助方式,一條條求助信息通過互聯網發布出去,對求助者來說那就是生的希望,對于救援者來說也獲得了一個個寶貴的坐标。的确,搭建暴雨互助、災情防範等信息傳播通道無論是對于被困者還是救助者都尤為關鍵。
在災情信息傳遞中,互聯網平台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猶記得在 2021 年的河南暴雨中,一份《待救援人員信息》文檔刷屏,在 24 小時之内,訪問量高達 250 多萬次。從一個簡單的救援信息收集表格,逐漸成為一個求救和救援信息的對接平台。無疑,這是一份 " 救命文檔 ", 承載着極大的希望和感動。
這就像一個開始,此後,每逢災難性事件,總會出現類似的文檔,總能感受到互聯網的力量。在互聯網企業的加持下,這樣的文檔已經越來越專業,信息量越來越大,在救災中凸顯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此次,騰訊出行服務、騰訊地圖等上線了 " 北方地區暴雨救助信息上報平台 ",因洪災有緊急救援需求的人,可以通過該平台上傳求助信息,相關信息會第一時間提交至災害響應志願者團隊,并直達有關部門;志願者也可以通過平台上傳自己可提供的幫助信息,助力一線防汛。騰訊這一小程式獲得了不少網友稱贊, " 騰訊這次幹得漂亮 "" 互聯網速度真不是蓋的 " ……
互聯網技術讓信息一次次快速修正和适時更新,有助于去除龐雜信息、精準呈現需求,提高應急救援效率。
而也因為互聯網,讓原本一些損失慘重的企業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希望。比如損失過億、絕版書被毀的涿州圖書倉庫,涿州是國内有名的出版業重鎮,那些漂在水中的書籍召喚出了人們内心的 " 方舟 ",有不少網友表示,願意購買那些泡壞的圖書。有出版商家推出盲盒類 " 產品 ",打包銷售庫存書,馬上得到很多人的響應。以銷售尾貨圖書為主的網站中圖網上線了一款 " 中圖網加油包 ",雖然要較長時間才能發貨,但網友的 " 溫情消費 " 一度導致購買鏈接打不開,這是網友為涿州圖書業加油的一種方式。
就像在遠古傳說中,有很多關于洪水的故事,面對洪水,人們期盼着登上 " 諾亞方舟 "。
互聯網企業是不是那艘 " 諾亞方舟 "?
在一定程度上,是。
暴雨終會停止,洪水終會退去,但是災後的重建又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也離不開互聯網企業的助力。比如修復一些古建築、古書籍、古文物等,如果放在以前,這樣的修復工作費時費力,也未必能達到精準復原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上 AI、AR、VR 等技術,或許可以讓文物修復工作事半功倍。
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經濟復蘇和民生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互聯網企業在這方面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扶持當地的小微企業,為商家提供優惠政策,為市民提供就業機會等,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讓生活扎下了堅實的根基,而數字經濟則為發展注入了向上的動力,而這正是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所在。
不只是捐款捐物,在科技越來越成為 " 助推器 " 的時代,其使命就是要增加社會福祉,這也是未來的大趨勢。尤其是在這個洪水肆虐的夏天,在那些受災嚴重的地區,更需要科技和互聯網的力量,為他們造一艘 " 諾亞方舟 "。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中圖網 unsplash
來源/《IT 時報》公眾号 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