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當大學生,開始發CNS頂刊,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青塔
畢恺峰是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 2016 級大學生,他于 2020 年畢業後加入華為,成為一名工程師。3 年後,他作為第一作者,在 Nature 雜志發表論文。
據悉,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公司首篇作為唯一署名部門的 Nature 正刊論文。
英雄出少年,越來越多的碩博生、乃至是大學生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年輕人,殺進學術界
能發 Nature 和 Science,是無數學術人的夢想。然後,已經有優秀的 "00 後 " 大學生早早就摘下了這份頂刊的王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 / 楊正金教授團隊再發 Nature,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署名裡出現了一位大學生的身影——中國科大本科畢業生焦中任是該論文的共一作者。
這位來自合肥六中的年輕學生,早在高中時候就表現出來驚人的天賦,榮獲第 31 屆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國家二等獎,實驗成績位列全省第一。
圖丨中科大本科畢業生,共同第一作者發 Nature。
2022 年 8 月 18 日,美國西北大學 William R. Dichtel、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 K. N. Houk 院士及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薛小松等多團隊合作在 Science 在線發表論文,該研究發現全氟烷基羧酸 ( PFCA ) 可以通過氫氧化鈉介導的脫氟途徑進行礦化。
值得注意的事,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天津大學理學院 2018 級大學生李預立,是一名标準的 "00 後 "。
圖丨 00 後,一作發 Science
高校,培養一流人才
無一例外,這些年輕人都早早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但科研之路的打開,有賴于學校科研環境的引導。
近年來,天津大學理學院大學生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已經不是個例。
學院一直注重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出台《天津大學理學院大學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潛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圖丨天津大學出台《天津大學理學院大學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
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也發布了 " 大學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 ",得益于該計劃的支持,大學生們能夠提前進入實驗室,接受科研學術氛圍的熏陶,培養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這項計劃着重于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嚴格實行教師與大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建立團隊;研究生與大學生一對一輔導計劃,跟随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進行輔導學習;組織和提倡學生參加各類實踐創新大賽,增強學生實戰比賽能力……
該計劃實施的第一年:200 餘名大學生參加了 45 名老師的課題研究,發表論文 16 篇,其中 SCI 論文 12 篇,包括 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光學和應用物理學頂級雜志論文;申請發明專利 3 項。
給年輕人嘗試的空間
大學生搞科研,是拔苗助長?還是提前打開科研世界的大門?一直備受争議。
有人認為,大學生科研浮于表面,不具備很好的深度和高度,不過是過了水的 " 洗腳蟹 "。
大學生嘗試搞科研,收獲的從來不是論文和專利,而是對思維的訓練。對于早早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并且對科研有興趣的年輕人,盡早接觸科研其實是一件好事。
在本科階段能夠有機會開展一個項目是非常有價值的,既可以将理論課上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也可以有機會讓自己更多思考以後的職業方向。
真愛科研的,早接觸,早出成績;誤入大坑的,早接觸,早止損。
年齡,在搞科研上具有重要優勢。
一些科研資助項目和人才計劃的申請都有相對應的年齡門檻。一直以來,科研創新的主力也始終都是年輕人,科研創新也吃青春飯,拼的是體力和衝勁。
早在碩博、乃至本科階段就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有助于未來少走彎路。
給年輕人一個大膽嘗試的機會,畢竟在不遠的未來,他們将會成為我國高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