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潔淨神話:無法洗刷的消費主義污染,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波波夫同學,作者:波波夫,頭圖來自:AI 生成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坐地鐵嫌棄旁邊乘客身上有土髒(昨天還上了微博熱搜),用鑰匙而不是手按電梯,餐廳吃飯前要用茶水燙餐具,進門必須換拖鞋,去公園坐草坪還得墊塊紙,超市購物袋不能直接放家裡桌上 ......
凡此種種 " 講衛生 " 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中了消費主義畫下的符咒。多年來,清潔行業通過商業營銷、媒體叙事和社會規訓構建的意識形态,将 " 無菌 = 健康 = 高級 " 的概念植入大眾認知,從而刺激清潔產品和服務消費的增長。
這套潔淨神話的核心邏輯是,重新定義衛生,并将衛生标準無限拔高,最終把消費行為綁定社會身份認同。
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眾品牌正在悄然改變中國人對 " 髒 " 的認知。他們将 " 自然存在 " 污名化:泥土 = 危險、汗水 = 肮髒、寵物 = 帶菌體,卻對各種新型合成的洗滌用品中的表面活性劑、三氯生、磷酸鹽、氯漂白劑的健康與環境風險刻意回避。
過去洗衣液可以洗一切衣物,現在則不再包攬所有,而是垂直分化到嬰兒、内衣褲、羊毛、除螨十幾個細分賽道。很多細分產品确實有其科學依據,如嬰兒皮膚更嬌嫩,内衣褲更需衛生,但部分細分是營銷放大焦慮,實際差異有限。
這一套潔淨标準的更新和無限細化背後離不開產業鏈的利益。制造 " 細菌恐怖主義 " 是廠商們對消費者洗腦的第一步。
商家通過誇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危害,制造消費者對 " 髒 "" 不衛生 " 的恐懼,從而推動其購買清潔、消毒類產品。這種策略常見于洗手液、消毒液、溼巾、牙膏等日化產品的廣告中。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則視頻廣告,畫面顯示孩子在地上爬、玩玩具,手上出現 " 放大鏡 " 特效,顯示出密密麻麻的細菌動畫。配合着旁白:" 你知道嗎?看不見的細菌無處不在,威脅着家人的健康!" 随後媽媽用某品牌消毒液擦拭地板、玩具,細菌動畫瞬間消失,孩子露出安心笑容。結尾強調 " 殺滅 99.9% 細菌,守護全家健康 "。
這種用動畫、顯微鏡圖片等方式,把實驗室标準的民用化,讓 " 看不見的威脅 " 具象化、放大化,家用 PCR 檢測儀、甲醛檢測儀等設備的普及,讓普通人陷入 " 數據焦慮 ",例如:甲醛檢測顯示 0.08mg/m³(低于國标 0.1mg/m³)仍要反復治理。你越陷入對建立無菌烏托邦的執着,你越會剁手一堆產品,自動感應洗手液機、掃地機器人搭配紫外線殺菌、空氣淨化器宣稱 "PM0.1 過濾 ",這些都被包裝成 " 對抗污染的終極武器 "。
散播細菌恐怖之後,品牌會給消費場景進行 " 潔淨等級 " 劃分,以便區隔和綁定身份。
在一些高端有機超市的蔬菜包裝會标注 " 無菌水培 ",暗示比普通農田種植的蔬菜 " 更高級 ";瓶裝水廣告強調 " 經過 XX 層淨化 ",将純淨度與身份地位挂鉤。針對母嬰市場等級劃分則更為細致森嚴,一些嬰兒用品品牌廣告強調 " 絕對無菌 ",如 " 紫外線消毒櫃 "" 無菌級輔食機 ",把家長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的心理拿捏得分毫不差,極盡焦慮收割之能事。
經過了品牌廠商煞費苦心的洗腦之後,短視頻博主們 " 沉浸式打掃 "" 沉浸式冰箱收納消毒 " 等内容,通過用棉籤清潔空調出風口、每日用酒精擦拭手機等儀式感滿滿等鏡頭,将極端清潔行為美化為 " 精致生活 ",再通過流量算法擴散,将潔癖行為塑造為 " 現代人必備素養 "。
不僅是短視頻,各行各業都在公共空間上演着一整套 " 潔淨儀式 ",進一步加劇了潔淨神話對大眾的認知規訓。
2024 年,國内某知名連鎖品牌咖啡爆出員工爛手事件,消費者才得知,按照規定流程,一名該咖啡店員工在 8 小時工作時間内至少洗 8 次手,清洗抹布 22 次,觸碰消毒水 22 次。此外,無論是餐廳服務員當顧客面用熱水燙餐具,以及正對餐桌的透明開放廚房,還是酒店 " 一客一換 " 标語、外賣 " 密封貼 " 等設計,都是通過可視化手段制造 " 安全幻覺 "。
這種由商業利益驅動的過度清潔,已經嚴重危害環境,乃至從個人和生理到心理健康。
你以為你在追求 " 潔淨人生 ",其實你在給地球 " 添堵 "。洗得越幹淨,環境越髒:表面活性劑讓水面浮起一層 " 泡沫派對 "。磷酸鹽則是藻類的 " 興奮劑 ",一撒下去,藻類瘋長,水體變綠,魚蝦窒息,生态系統直接 " 團滅 "。三氯生、抗菌劑,殺菌不分敵我,水裡的好細菌、壞細菌一起 " 團滅 ",順便培養出一批 " 超級細菌 ",讓人類未來的抗生素徹底失效。
這些清潔劑所含的上述化學成分,還容易引發你皮膚幹燥、瘙癢、紅腫、溼疹等過敏反應,尤其是嬰幼兒、敏感人群。
2016 年《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綜述指出,現代社會過度清潔和抗生素濫用,導致微生物多樣性下降,與過敏、炎症性腸病、1 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流行密切相關,特别是兒童期過度清潔、減少與微生物的接觸,會導致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增加過敏、哮喘、自身免疫疾病的風險。
2018 年《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發表的 " 清潔劑與哮喘 " 隊列研究稱,長期使用噴霧型清潔劑的家庭主婦,肺功能下降速度相當于每天吸一包煙,哮喘發病率顯著升高。
美國皮膚科學會(AAD)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多項研究顯示,頻繁使用含有強力表面活性劑、抗菌成分的清潔劑,會破壞皮膚屏障,增加溼疹、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風險。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 FDA ) 在 2016 年便已經禁止含有三氯生(Triclosan)等 19 種抗菌成分的洗手液上市,理由是 " 長期使用抗菌產品無證據優于普通肥皂,反而可能促進耐藥菌產生,危害公共健康 "。
過度清潔導致的潔癖還會加劇焦慮症狀。據美國精神病學會(APA)《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甚至還會引發親子矛盾。2020 年《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研究(Meyer, S. et al.)發現,父母過度擔憂衛生問題,限制孩子戶外活動,影響兒童社交和心理健康,增加親子衝突。
對髒的偏見和對清潔的病态般執着,也降低了社會信任、加劇了人際疏離和社會冷漠。
很多人把三年特殊時期的保持社交距離的習慣也一直保留下來,比如過度擔心他人身上的 " 細菌 "" 氣味 "" 不潔 ",導致避免握手、擁抱、近距離交流,甚至在公共場所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有些小區禁止寵物進入電梯,或對環衛工人、快遞員等設定 " 專用通道 ",認為他們 " 帶菌 "" 不衛生 ",由此将 " 髒 " 與某些職業、群體(如環衛工人、農民工、寵物主人、病人等)挂鉤,產生歧視和社會隔離。
适度的衛生習慣固然重要,但過度潔淨焦慮會損害社會的溫度和人際的連結。在對髒越來越敏感的情況下,公共空間的 " 潔淨焦慮 " 與衝突也與日俱增,在地鐵、公交、餐廳等公共場所,對他人咳嗽、打噴嚏、衣物有異味等表現出強烈不滿,甚至發生争吵,最典型的就是前不久在北京地鐵所發生了一位乘客辱罵另一位乘客衣着不潔,逼得央媒都出來喊話:" 真正的體面不在衣冠在人心 "。
同樣,要想打破消費主義的 " 潔淨神話 ",還得扭轉人心,讓人們認識到品牌們所構建的潔淨神話,本質是一場恐懼營銷 + 身份販賣的雙重遊戲。打破這一神話的關鍵,在于回歸基于證據的理性判斷,而非被商業叙事裹挾的焦慮消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波波夫同學,作者: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