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450億威馬跌落,明星工廠雜草叢生,歡迎閱讀。
記者丨楊松 陳曉平 馬小雨 王睿 編輯丨陳曉平 鄢子為
高峰期估值 70 億美元的威馬汽車,依然在艱難自救。
這家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剛獲法院受理。
" 公司預計,在重整過程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人的支持,產品結構将優化 …… 以期獲得恢復持續經營能力。"1 月 2 日,威馬最新公告稱。
1 個多月前,《21CBR》記者來到威馬黃岡工廠,前門有保安值守,不讓人進,後門緊閉,透過欄杆,裝車區有十幾個棚子,均處于空置狀态。
來源:記者提供
從事基層管理的員工告訴記者,廠區僅有幾位值班人員,負責照看機器設備。
這家年產能高達 15 萬輛的工廠,是創始人沈晖在黃岡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見證了威馬由興起到急速衰敗的厄運。
輝煌不再
" 這個廠子,垮了一年,後門已壞,開不了。" 清掃落葉的環衛工人說。
駐足許久,正門偶有車輛通行,工作日上午 10 點,聽不到内部有太多動靜。
附近居民告訴《21CBR》記者,自 2022 年底開始,出入黃岡工廠的車輛,就很少了。占地數百畝的整個廠區,均處于空置狀态。
工廠宿舍靠近路邊,6 層大樓裡,只有幾個陽台晾曬着衣物,為員工配置的籃球場,荒廢已久,雜草叢生,已有半米高。
現在蕭條的威馬黃岡廠區,官方稱為 " 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產基地 ",它于 2017 年 3 月啟動,這是沈晖開建的第二座工廠。
沈晖造車,走的是自建工廠路線。他堅持認為,能造出好車的廠商,不願意接外包訂單,威馬不會與差勁的產能合作。
威馬成立的第二年,他就在溫州建立首個生產基地,年產能 10 萬輛。
公開資料稱,在黃岡的第二個基地,沈晖拿地 1045 畝,計劃總投資 202 億,年產 30 萬輛,一期實際建成的年產能 15 萬輛,主線自動化率為 100%,建成後,可為當地提供約 2200 個就業崗位。
從事基層管理的王偉,于 2019 年入職黃岡基地,那會,這家政府支持的汽車工廠,加速擴建,一邊蓋廠房屋頂,一邊調試設備,大家幹得熱火朝天。
來源:威馬汽車
2020 年 1 月 8 日,生產基地竣工投產,并舉行首台量產車的下線儀式。
由于涉及到工廠保密性,威馬甚至未允許媒體攜帶手機進入。
當日,在總裝車間一個臨時搭建的簡易舞台,沈晖開場調侃了與美團王興打賭的事,聲稱威馬一定是新勢力的 Top3,如果當年做不到銷量第一,将送王興一台車," 品牌和價格不限 "。
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記得廠區繁榮時期的盛況。
他接送過很多外地汽車配件廠員工,他們來黃岡出差,出站就直奔威馬廠區,進廠技術支持。
" 以前,到了五六點,威馬工廠門口的單子多得很。如今,我大半年都沒接過這邊的訂單了。"
來源:記者提供
司機是本地人,原本認為,自己能開上威馬的電車。
" 本地的出租車,原來燒天然氣,不是長久之計;前兩年,有人說,淘汰以後,會全部換成威馬的電車。"
他感嘆,現在換成電車了,大家換的是比亞迪或者是東風產的。
命運多舛
沈晖的黃岡工廠,一落成就命運多舛。
竣工儀式落成 14 天後,武漢 " 封城 ",疫情迅速波及周邊,威馬工廠,距離武漢市中心只有五六十公裡。
招股檔案顯示,2020 年 1 月底至 3 月,黃岡工廠停產,到 9 月,沈晖才等來工廠 " 大批量量產 "。
官方資料顯示,當年,工廠建成產能為 1.25 萬輛,實際產量只有 166 輛,利用率只有 1.3%,據悉為最早的 EX5 車型。
自工廠運轉後,產能利用率一直嚴重不足。
2021 年,工廠產能達到 5 萬輛,實際只生產 8096 輛,利用率只有 1/6。據王偉觀察,工廠規劃的是雙班制,一直按單班實行。
黃岡當地一份政協提案的回復檔案顯示,2021 年 4 月起,第二款車型 W6 量產," 全年生產 8081 台,完成產值 11 億元 "。
來源:威馬汽車
" 我們黃岡工廠是在疫情期間坎坎坷坷投產的,投產時規劃的就是 15 萬產能,我們只做了一年,基本只有 2022 年是全年生產的,也只做了 1 萬多輛...... 從理論上講,黃岡工廠一年開二十幾天就夠了,其他時間都是停的。"
就黃岡工廠狀況,沈晖在 2023 年 3 月給出這樣的解釋。
產能利用率低,其實不能完全歸因于疫情。
沈沒有提及的是,2021 年起,威馬在銷售上已掉隊,當年蔚小理均突破 12 萬輛,他總共只賣了 4.4 萬輛。
那一年,他一口氣發布 W6、E5、M7 三款車型,未有爆款,W6 當年的銷量只有 7901 輛。
那會開始,新能源汽車格局大變,沈晖慢慢失勢,當年威馬只拿到大概 6 億美元融資,次年 IPO 也遲遲未成行。
王偉告訴記者,從 2022 年五六月開始,黃岡工廠采用 " 上 3 天休 4 天 " 模式,他還能拿到部分工資,到 2022 年 10 月,工廠徹底停產。
2023 年起,威馬經營形勢急轉直下,不只黃岡工廠,整個體系大批員工離職,生產、銷售停擺。有經銷商透露,2022 年底,威馬汽車已經停售。
《21CBR》記者聯系了黃岡工廠負責人,他稱已離職,不了解基地具體現有情況。
這位高管曾透露,規劃 15 萬產能的工廠,只有 2022 年是常态化生產,交付 1 萬多輛。
據王偉估算,黃岡工廠,累計產量大概 2 萬輛左右。
劃算買賣
黃岡工廠沒產很多汽車,也沒花沈晖太多真金白銀。
" 我們的廠是非常先進的,每個大概花了 60 億左右。" 在采訪中,他這樣提到。
其實,準備開建黃岡工廠的 2017 年,威馬完成共計 10.6 億元人民币 B1、B2 輪融資,那會,他沒有實力獨自撬動這麼龐大的投入。
起初為黃岡工廠掏錢的,另有其人。
2020 年初的竣工儀式上,黃岡政府高層在致辭時,感謝了兩個部門,一個是沈晖的威馬,一個是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基金(長江產業基金)。
"公司主投資方為地方政府和長江基金,威馬則作為股比較小的參與方,負責基地的運營管理。"
當時,地方媒體描述 " 星晖新能源 " 時,這樣陳述。
這種說法,源于當地的一項政策,其初衷就是扶植產業。
黃岡市在 2017 年 6 月,印發了《關于實施招商引資 " 一号工程 " 的意見》和《黃岡市招商引資八項政策清單》,其中規定:
對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 10 億元以上(含本數)的重大工業項目,可給予重資產建設支持:
由政府通過專項產業基金股權投入或直接代建項目廠房及廠區内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企業自投產的第一個年度起 5 年内分期回購完畢。
據公開披露,沈晖 2017 年 1 月初接觸黃岡,當年 5 月," 星晖新能源 " 成立,其主要股東之一為湖北長江威馬黃岡股權投資基金。
天眼查顯示,該基金隸屬于長江產業基金旗下湖北長江(黃岡)股權投資基金,後者注冊于 2017 年 4 月,黃岡國資旗下主體持股 15%。
威馬招股書披露,其對于湖北長江黃岡,存在一筆巨額的長期應付款,由 2019 年的 33.62 億元增至 2020 年的 40.57 億元。
這筆應付款,到 2020 年 9 月,抽成兩部分:
其一,20.57 億視作威馬的借款,按其計息,到 2021 年底,連帶利息 1 億零 657 萬,合計向湖北長江黃岡欠款 21.64 億;
其二," 威馬上海 " 向湖北長江黃岡增發 B 類普通股,價值 20 億,用以收購其持有的 " 長江威馬黃岡基金 " 的法定權益。
長江產業基金,得到 " 上海威馬 "5.78% 的股權,這是威馬當時的融資主體。
就是那會,沈晖向外宣布,威馬完成 100 億 D 輪融資,投後估值約為 450 億,參投方中即有長江產業基金。同時,他 100% 控股星晖新能源。
等于說,他主要以股權以及借款,拿到了黃岡工廠的所有權,這是一筆非常值錢的買賣。
等待接盤
黃岡工廠,在威馬占有重要地位。
據《21CBR》記者統計,沈晖前後股權融資 9 輪,實際籌得約 182 億元,長江產業基金貢獻 1/9。
截至 2020 年底,威馬的物業、廠房設備以及土地使用權等,所有固定資產,約為 86 億元,黃岡工廠占到約一半。
來源:威馬汽車
向投資人和地方主政者,他成功推銷了威馬的故事,可惜,在賣車方面,卻沒那麼在行。
投入超 40 億的工廠,實際才產車 2 萬輛,威馬的總共交付量,大概也就 10 萬輛出頭。
在威馬成都營銷部門就職的李亮告訴《21CBR》記者,賣出一台 SUV,威馬給經銷商的返點超 3000 元,傳統車企一般都不超千元。如此大額激勵下,威馬銷量并沒趕上來。
沈晖主攻 15 萬 -30 萬元價格檔,最主流,競争也更激烈,直接對戰最強勢的在位者。
" 威馬的失誤在于,燒錢沒有燒出特點,既沒有燒出品牌,也沒有燒出獨有獨占的技術。" 浙江大學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的盤和林說。
1 月初,威馬公告稱,将積極配合管理人和法院的安排,努力走出困境,恢復經營能力。只是,員工已失去耐心。
停發工資後,王偉在黃岡跑了一段時間的滴滴,正在等面試結果,打算很快離開。
代表威馬生產實力的黃岡工廠,仍有很多人在為它奔波。
傳聞中的一個對象,是賈躍亭的 Faraday Future(FF)。
2023 年 1 月初,FF 對外宣布,其與黃岡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拟在黃岡市設立 FF 中國總部公司。
官方稱,長江產業基金起到重要的牽線作用,它依然是威馬重要的債權方。FF 正面臨要退市的窘境,接手的可能性不高。
去年 9 月,黃岡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星晖新能源啟動破產重整程式。
3 個月後,其第一次債權人會議順利召開。公示信息稱,享有表決權的 195 位債權人,代表的債權總額為 57.3 億元。
" 產品技術、供應鏈、市場運營和制造能力等方面,仍具有一定價值和潛力。" 官方公告透露,意向戰略投資者在商談,黃岡工廠重整可能已進入下一個節點。
王偉說,離職員工若想進廠,取回個人物品,現在需律師到場監督。
這座工廠,正等待它的新主人。
(王偉、李亮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