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林毅夫、吳曉求都認為要達到增長目标,有的政策得先調一調,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田進 3 月 27 日,在博鳌亞洲論壇 2024 年年會 " 世界經濟展望 " 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和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均提出,2024 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 5% 的 GDP 增速目标。同時,兩位專家一致認為,要實現此目标,需要在政策上進行一些調整。
林毅夫介紹,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導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出口不可避免受到影響,貿易增長速度由此放緩。2008 年以前,世界 GDP 增速保持在 4.5% 左右,且貿易增速維持在 GDP 增速的兩倍。但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世界經濟增長一直未能復蘇,貿易增速也持續低于 GDP 增速。
随着國内出口增速的放緩,出口部門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他介紹,在過去,出口部門是按照每年近 20% 的出口增速預測值來做投資,但現在出口增速突然間慢下來,導致當時的投資變成了過剩產能。產能過剩疊加民營經濟投資減少,就業機會與家庭收入都受到影響,這也進一步影響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力度。
為此,林毅夫建議:" 當下還需要實行積極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靈活寬松的貨币政策,所幸中國的政策空間比較大。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政府的負債比重比較低,只要積極的财政政策運用好,我相信中國經濟能實現 5% 的 GDP 增長。"
吳曉求對中國經濟則持謹慎樂觀态度。他說,中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 5% 的 GDP 增速目标,但中國經濟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變化和調整:一是要讓投資者、消費者和所有市場主體有信心、有預期。這主要依靠完善的法治以及堅守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制度;二是要深刻理解中國經濟運行的模式已發生變化,過去大擴張的時代已結束,要走上規範化的市場經濟之路,讓民營企業和外資等市場主體放心;三是政策的穩定性和适用性。試圖通過調整政策來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不現實,只有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原則的制度框架才能讓所有市場主體有預期、願意去投資。
吳曉求表示:" 我們既要看到中國經濟有韌性,更要看到當下所存在的問題,不可以盲目樂觀,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是中國經濟實現 GDP 增長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