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長得再美,觀眾也看吐了,歡迎閱讀。
大家應該都看過陳佩斯和朱時茂合作過的春晚經典小品吧。
其中《主角與配角》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這個小品中,朱時茂扮演主角,陳佩斯扮演配角。
為凸顯主角地位,朱時茂要求陳佩斯站在自己身後。
為保證主角正臉時刻面對觀眾,朱時茂還要求陳佩斯說台詞時只留側臉。
小時候看《主角與配角》,只覺得滑稽可笑。
但沒想到時隔這麼多年,這種配角完全是工具人的設定,仍是國產劇的主流創作手法,原來那時候的小品還能諷刺現在的内娛。
此前《偷偷藏不住》因為劇中的各種 " 精彩 " 戲份火熱出圈。
一天至少能在熱搜上看到五六七八個男女主的相關詞條。
而原著作者竹已的另一部小說《她病得不輕》也被改編成了網劇《當我飛奔向你》。
這部劇由擅長拍攝青春群像的導演——貓的樹執導。
原 IP 雖然不如《偷偷藏不住》知名度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書粉。
不過,它出圈的原因不在于劇情,而是主角和配角的戲份多少之争。
劇粉關于這一問題的博弈,先是因為不滿男二女二加戲,甚至還列舉了種種證據,證明主角戲份被分。
(* 網友整理的角色站位和戲份時長對比)
再是因為男二女二的重要戲份被删除,副 CP 的粉絲在官号下讨伐主 CP 粉絲,關于兩個角色戲份的詞條也衝上了熱搜。
其實國產劇中關于配角加戲的争議一直存在。
吳磊秦昊主演的盜墓題材劇《沙海》因為配角戲份過多,被劇粉認為喧賓奪主。
許凱和娜扎主演的新劇《雪鷹領主》也因為配角加戲的問題,被粉絲戲稱為《配角領主》。
盡管搭眼一看《雪鷹領主》就是爛劇,但我還是強撐着看了幾集。
最後的結論是觀眾不滿配角加戲,除了有主角濾鏡,主要是因為給配角加的内容實在太難看。
按理來說,加戲可以豐富配角的故事線,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但這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加來加去,人物仍然是刻板的臉譜化角色。
劇中配角人均 NPC,反派說黑化就黑化,比無厘頭喜劇還沒邏輯。
所有人都為襯托主角的高光時刻而生,加戲也不是不行,問題關鍵是你得加到點子上啊。
要說加戲,人家《仙劍三》中有一個配角可是從頭加到尾,也沒見有這麼多差評。
茂茂是編劇在寫劇本時創作出來的新角色,在原版遊戲中查無此人,NPC 本來只有何必平,可後期為救蒼生舍身割肉的重頭戲卻令無數觀眾動容。
雖然是臨時加的角色,但這個人物非常成功。
角色的故事線因為後期戲份一下就豐滿起來,回溯前面的劇情,人物的成長線也變得更加明晰。
觀眾看完只覺得感動,茂茂這一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賺足了觀眾眼淚。
所以給配角加戲本質上沒有什麼問題,觀眾反感的還是角色本身的不合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是戲越多,角色就越豐滿。
有很多角色即使出場戲份不算多,卻仍然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仙劍三》中的溪風與水碧的出場,雖說也是為了推動劇情,可這兩個配角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工具人。
溪風以歌聲吸引來神女水碧的愛慕,但卻因為相貌醜陋不敢出面相認。
為了見到水碧,他用聲音與自由和魔尊交換,換來了容貌以及和水碧告别的時間。
之後溪風便履行約定和重樓去了魔界,水碧為了等待愛人歸來,化成了海底的一座石像。
這兩個配角在極短的出場時間裡,讓觀眾記住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觀眾在有限的戲份和台詞中,窺見了角色内心的糾葛與情感起伏。
所以跳脫常規化刻板化的配角設定,同樣能夠提升故事的精彩程度。
不過結合這兩年國產劇的水平和套路,不難看出,相當一部分國產劇中的配角其實都是同一批人。
比如某些偶像劇中,女配不是白蓮花就是綠茶婊,要麼就是富家小姐沒大腦。
并且一定是男主的青梅竹馬,還得長得好。
還要滿腹心機、嚣張跋扈對女主恨之入骨。
最後不斷給男女主制造磨難,讓兩人感情升溫早日成婚。
而女配這種極端醜惡人設的對照組就是男配。
男配作為備胎要專一、要溫柔、要時刻記挂着女主。
關鍵時刻總不在線,永遠晚男主一步,只為襯托男女主天定的緣分。
如果男主是霸總,那麼他一定有個朋友是醫生。
如果主角性格特征很明顯,那麼她一定有個性格互補的好朋友。
配角一定是無腦工具人,反派一定壞得很愚蠢。
有些人物剛一出場就能猜到他的故事走向和對主角的影響。
無腦直給的臉譜化配角不僅不會突出主角,還會削弱主角的高光時刻。
比如我之前說過的《長風渡》中的月姨娘。
無腦反派還能讓聰慧超常的女主吃十多年的苦,瞬間讓女主人設 OOC。
與《琅琊榜》中的謝侯爺和夏江這種高智商反派博弈,才能真正凸顯主角的謀略。
有些觀點認為,配角臉譜化也不是什麼壞事。
這種角色的創作一定是順應了觀眾的情緒需求。
所以部分網友認為臉譜化角色是影視大眾化的一種表現。
我想說的是,大眾化不等于無腦化。
角色的身份、性格、行為都是配角臉譜化的一部分。
先前的影視劇善于用臉譜化的角色,不斷給觀眾強化某類配角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觀眾對于這些角色也產生了無法磨滅的刻板印象,看到類似角色可提前預測劇情走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臉譜化的角色确實會降低觀眾的理解成本,主打一個娛樂性。
例如模範戲中的各種角色,堪稱臉譜化的典範。
不過影視藝術發展到今天,觀眾的審美早就向前邁了無數步。
大家無法接受人設幹癟、無腦、毫無邏輯的臉譜化配角,像一次性紙巾用完就扔。
回顧一下國產電視劇,能稱為好劇的必然不只有主角出彩。
《狂飙》中的大嫂、高啟盛、老默、唐氏兄弟;
《慶餘年》中的滕梓荊、範思轍、王啟年、陳萍萍;
《仙劍一》中的阿奴、酒劍仙、拜月教主;
《甄嬛傳》中的沈眉莊、安陵容、華妃甚至每一個有戲的配角。
這些角色能夠出圈,完全得益于自身的人設豐盈度以及對劇情的貢獻值。
最重要的是觀眾能夠從這些配角身上,挖掘出角色從出身到性格到行為的一套完整邏輯。
拿《甄嬛傳》中的安陵容來說。
安陵容出身低微,她爹安比槐是個縣丞。
母親在家要和姨娘争寵,日子過得緊巴巴,根本顧不上她。
她進了紫禁城拼爹拼不過沈眉莊,比美比不過甄嬛。
一沒錢、二沒權,所以她活得謹小慎微誰也不敢得罪。
因為小地方出身,沒見過啥世面,所以頭一次侍寝被皇上的龍威震懾,啥也沒成就抬出了宮。
從此啥都不敢奢望,只跟在甄嬛身後當個小跟班。
但是她爹橫生禍事坐了牢,她不得寵只能找家裡有權的沈眉莊,和聖眷正濃的甄嬛幫忙。
此時皇後出手頂了甄嬛的功勞,讓安陵容意識到權力的重要性。
于是她試着親近皇後,和甄嬛漸漸疏遠。
上船容易下船難,她渴望權力和盛寵,被皇後死死綁住,從此一步步走向反派陣營。
安陵容的出身和成長環境決定了她的性格,性格影響了她的行為,從而改變了她的心境。
這種循序漸進的配角形象塑造最後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而不是像《雪鷹領主》中的司徒鴻一樣,僅憑别人嚼幾句舌根,區别對待幾次就迅速黑化的反派。
既然臉譜化配角會影響觀眾對劇的整體觀感,那為何還被編劇們如此青睐?
原因我前面說過,觀眾看這種角色不需要帶腦子。
所以編劇寫的時候也不用帶腦子,演員演起來更不用帶腦子。
原本能拍半年的戲,導演兩個月就可以搞定。
就算演員提出角色邏輯不合理,導演也會選擇性忽略,因為這種劇追求的就是一個速度。
這對于創作團隊和投資方來說簡直就是雙赢局面。
至于觀眾的感受,資方也不是完全不在意。
在飯圈文化侵蝕的影視圈,只要多加幾個流量,多炒作幾個話題,不管角色多無腦劇情有多爛,總會有人願意花錢看。
這麼說的話,有時候也不全是編劇的鍋。
但影視在發展,觀眾在成長,這種角色遲早要完,這種爛劇遲早沒人看。
期待這天早點到來,我們真的忍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