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屆驅蚊神器,比蚊子還多,歡迎閱讀。
驅蚊市場,被分割得比蚊子腿還細。
強大的 " 科技 " 套上精致的包裝,消費者被蚊子吸血的同時,也在被驅蚊神器吸血。
2023 年的夏天,比以往來得更早也更兇猛。地球表面氣溫的歷史紀錄在 4 天内 3 度刷新,我們來不及驚嘆于 " 有史以來最熱一年 " 的盛況,或許就要學會在未來的很多年裡與持續衝高的 " 熱度 " 共存。
人類與自然共存,沒有哪種生意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人類也最擅長适應,火熱的天氣擋不住出行的熱情,更無法融化消費的欲望。夏日經濟花樣翻新,如煙火般灑向廣闊的市場,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正在到來。
陽光普照之處,每一滴汗水都流淌在火熱的賽道上。觀潮新消費特别推出「國潮一夏」系列,深挖炎炎夏日中的消費商機,聚焦國潮時代下走在潮頭的先行者。
高射炮打蚊子,本是一句調侃,如今卻成了現實。
從原始的花露水、蚊香,到新潮的蚊香液、驅蚊環、驅蚊貼,再到科技 " 外挂 " 滅蚊燈、驅蚊滾珠和号稱超聲波驅蚊的 APP…… 人們絞盡腦汁,開發的產品比蚊子還多,小紅書上,搜 " 驅蚊 " 關鍵詞能蹦出 109 萬商品。
但蚊子依然潇灑地和人類共存,反倒是冠以 " 科技 " 之名的眾多新產品卻屢屢陷入 " 智商稅 " 的質疑中,有些產品還因為沒有農藥登記證而數次登榜 "黑貓投訴"。
不過,這并不妨礙它們的暢銷。鲸參謀電商數據顯示,2023 年 3 月,在天貓平台上,防蚊防蟲產品的月銷量達到 21 萬件,環比增長約 285%;月銷額将近 514 萬元,環比增長 275%。
" 強大 " 的功能加上精致的包裝,成為消費者自願下單的理由,在殺死蚊子之前,驅蚊神器們先 " 殺死 " 了錢包。
01 與蚊鬥,產品無窮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除非他們都遇到了蚊子。
這種悲歡與共甚至穿越了時間的阻隔,春秋時期莊子便曰過:" 蚊,則通昔不寐矣 ";北宋的歐陽修更是直接寫了首《憎蚊》:" 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歐陽修不愧為唐宋八大家,短短兩句概括出了蚊子難纏的關鍵:毒、小、眾,這三個特征也讓千百年來的驅蚊大戰變成看不到頭的 " 持久戰 "。
在清朝以前,普通人家用不起蚊帳," 化學驅蚊 " 是一直以來的主流,比如西周時便通過焚燒莽草來驅趕蚊蟲。
但莽草後勁太大,連老鼠都能幹趴下,無法在室内焚燒,後來人們開始使用艾草、蒿草,并在此基礎上制成了最早的驅蚊工具——火繩,不似煙熏那般猛烈,更像是如今的蚊香。
清末民初,人們用上了塗抹藥劑,同治年間的華僑胡文虎用中草藥和南洋配方,制作出了 " 虎标萬金油 ",這個名字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因為塗抹處會有清涼之感,也被稱為清涼油。
之後,現代意義上的驅蚊工具——漩渦型蚊香、花露水相繼問世。
直到今天,這些發明于 20 世紀的產品仍是國人心中的基礎款、大爆品。比如 1920 年試制成功的 " 福祿壽三星蚊香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還占據着市場前列的銷量。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驅蚊賽道,擠滿了新銳。
傳統的驅蚊神器占領消費者心智,但產品力相對較弱,在供給缺乏的年代能扛起驅蚊的重任,但随着科技的進步,缺點也日益暴露。
比如,傳統蚊香在點燃後不僅刺鼻子辣眼睛,還會釋放多環芳香烴、羰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而且在房中點燃明火還會造成安全隐患。
于是,電蚊香閃亮登場,并在過去幾年逐漸超越傳統盤式蚊香的地位。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電熱蚊香液已成為國内驅蚊用品市場最大的細分品類,2022 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 34.93 億元,傳統蚊香的市場規模則從 2010 年的 35.19 億元萎縮至 2022 年的 18.43 億元。
相比于傳統蚊香需要點燃明火驅蚊,電蚊香安全得多,比如電熱蚊香液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毛細管原理,持續加熱釋放殺蟲劑物質。
但圍繞電蚊香液是否有毒的争議始終存在,追求安全、健康和環保的消費者對驅蚊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驅蚊貼、驅蚊燈、驅蚊環、驅蚊液等新興產品接連出現。
這些新產品往往都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是夠 " 科技 ",比如滅蚊燈,通過發出蚊子喜歡的燈光和氣味吸引蚊子,再通過瞬時高壓或風扇風幹,将貼上來的蚊子一擊斃命。
再比如超聲波滅蚊,通過手機裡的驅蚊 APP 發射特定頻率的超聲波來驅趕蚊蟲。雖是物理滅蚊,但聽上去就比傳統的電蚊拍和蚊帳更有科技感。
其次是夠 " 好看 ",比如潤本在 2021 年與 " 國家寶藏 " 合作,以 " 承千年之風,精御蚊之術 " 為主題,推出國風系列;2022 年,潤本又聯名 " 小劉鴨 ",推出精油貼、精油扣和精油手環等產品。
再比如這兩年走紅的驅蚊手環,既能驅蚊,又起到裝飾作用,不僅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在綜藝嘉賓的手上也十分常見。
财經科普作家謝宗博曾提到,驅蚊市場屬于一個利基市場,規模不大卻十分剛需。從遠古時代的煙熏驅蚊,到如今花樣百出的驅蚊新科技,不足指甲蓋大的蚊子締造了數百億的市場。
02 從驅蚊到 " 驅蚊 +"
在這條由蚊子催生的需求曲線上," 财富神話 " 曾此起彼伏地上演。
最早受惠于驅蚊剛需的企業當屬上海家化。1988 年,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李慧良,進入上海家化後接到的第一個項目便是研發六神花露水。
花露水早在民國便已問世,但長期以來始終被當作香水。在李慧良的主導下,冰片、薄荷腦、珍珠粉、黃柏等六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中藥被添加進以香味為主的花露水中,六神花露水就此問世。
1990 年,六神花露水推向市場,在產品中明确了去痱止癢、提神醒腦的功能,搭配 " 六神有主,全家無憂 " 的廣告詞,六神迅速占領了當時 60% 以上的花露水市場份額。
六神之後,隆力奇、寶寶金水、榄菊等諸多品牌也迅速加入,但始終未能将六神拉下神壇,華經情報網數據顯示,2020 年,上海家化在花露水市場的市占率達到 61%。
如果說六神是在花露水市場一枝獨秀,那麼朝雲集團便是 " 驅蚊第一股 "。
朝雲集團雖陌生,但它背靠的立白卻家喻戶曉,旗下的驅蚊品牌超威也是許多人夏日的回憶。
2021 年 3 月,朝雲集團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财報顯示,2019 年 -2021 年,朝雲集團殺蟲驅蚊產品營收為 8.75 億元、9.9 億元和 11.1 億元,占總營收比分别為 63.3%、58.2% 和 62.7%。從 2015 年至今,朝雲集團連續 7 年在驅蚊殺蟲市場市占率排名第一。
但一瓶花露水、一盒蚊香打天下的時代已成過去式,不同的消費群體、細分的消費場景催生了多樣化的驅蚊產品," 驅蚊 +" 成為品牌突圍的新入口。
比如 " 驅蚊 + 母嬰 ",驅蚊產品内含的化學成抽成為嬰童的安全隐患,基于此,不少品牌開始主攻嬰童專用驅蚊產品,以健康、安全等概念加速品牌更新。
去年遞表的潤本,在諸多產品中都标注了 " 嬰兒專用 "" 寶寶專用 " 等字眼,包裝上也多以兒童形象示人,這讓潤本憑借差異化競争路線殺出重圍。
2020 年— 2022 年,潤本在天貓平台蚊香液銷售額的占比分别達到 16.42%、18.32%、19.99%,連續 3 年排名第一。
驅蚊產品之後,潤本順勢入局嬰童護理行業,如今已經形成了驅蚊產品、嬰童護理產品、精油產品三大核心產品系列,其中嬰童護理產品在 2022 年的營收占比已達 45.59%。
有數據顯示,2016 年 -2019 年,兒童适用型驅蚊用品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32.72%,遠高于傳統驅蚊市場 7.96% 的增速。
" 驅蚊 + 母嬰 " 外," 驅蚊 + 戶外 " 則是另一細分賽道。露營、飛盤、跑酷、槳板、衝浪等戶外運動近年來蔚然成風,人們在親近大自然時,也不免遭受戶外蚊蟲的叮咬。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家庭環境,野外的蚊蟲襲擾幾乎是地獄模式,這意味着在野外人們需要驅蚊產品 Plus,于是更多樣、更專業的 " 戶外驅蚊 " 產品應運而生。
戶外驅蚊的關鍵是時效性,比如家德寶驅蚊水含有 10% 避蚊胺,避蚊胺被認為是驅蟲劑的 " 黃金标準 ",濃度越高,時效性越久,家德寶驅蚊水号稱能持續驅蚊 6 小時左右。
超威推出的新型驅蚊噴霧添加了 15% 濃度的羟哌酯驅蚊成分,羟哌酯被美國疾控中心(CDC)評為除避蚊胺之外最有效的驅蚊成分,該產品号稱能長效防蚊 8 小時。
產品形态也更多樣,驅蚊手環、驅蚊貼、驅蚊液、驅蚊燈等新型驅蚊產品不斷湧現。
比如滅蚊燈,相比于驅蚊水的自我防御,滅蚊燈更像是主動出擊,能大面積擊殺周圍的蚊蟲,也更适合戶外環境。
據觀研天下數據,由于戶外出行的興起,預計 2019 年 -2024 年可攜帶驅蚊產品的復合增速為 16.4%。
與上一代驅蚊產品相比,如今的驅蚊品牌更注重人體健康和皮膚防護,產品描述中常見植物精油配方、科學配比、創新納米緩釋技術、溫和無刺激等關鍵詞,設計上也更新潮,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03 真科技還是智商稅?
新產品的背後是研發端的重金投入。
比如老巨頭榄菊,在中山市小榄鎮上建造了一座 " 蚊蟲觀察室 ",每年花近百萬元在全國各地收購蚊蟲,并派專人精心飼養、繁殖,以研制更好的產品。
成立于 2017 年的BabyColour,以驅蚊乳液為起點切入母嬰賽道。創始人 Eliza 曾提到,市面上驅蚊產品大多會使用避蚊胺、BAAPE 和派克瑞丁等農藥成分,但這些化學成分如果含量不夠難有效果,含量達标又容易對孩子的神經系統或皮膚產生副作用。
基于此,BabyColour 的首款產品植物精油驅蚊乳液主打無農藥配方,利用東南亞傳統香植物的氣味驅蚊,并添加潤膚成分,制成後可以直接塗抹于皮膚,沒有吸入風險且防護更加全面。
然而,魚龍混雜的市場容易掩埋研發上的努力,關于 " 真科技 " 還是 " 智商稅 " 的争論持續不休。
《消費者報道》曾選購市面上的蚊香、驅蚊液、驅蚊膏、防蚊扣、驅蚊貼、驅蚊手環、滅蚊燈、驅蚊 APP 等 25 款驅蚊產品進行多項測試。
結果顯示,只有 13 款蚊香和 6 款驅蚊液效果顯著,藥效結果達到 A 級,而新潮的驅蚊手環、防蚊扣、驅蚊貼、驅蚊 APP 這 4 款驅蚊產品堪稱智商稅。
比如驅蚊大師 APP,号稱能通過模拟雄蚊、麻雀、蝙蝠等發出的震動聲音來驅趕蚊子,結果蚊籠内放置的 300 只蚊子根本無懼這款 APP,甚至直接飛落在手機上。
此外,當測試人員将手伸進蚊籠中,無論是佩戴了驅蚊手環、防蚊扣還是驅蚊貼,都無一例外被叮了滿手包。
《科技日報》的一項調查則顯示,幾乎所有防蚊貼、驅蚊手環的驅蚊效果都不理想。效果好一些的,驅蚊距離可以達到 5 — 10 厘米,多數產品的驅蚊距離只有 3 厘米左右。
不僅如此,很多市面上的驅蚊產品甚至沒有合規資質。
根據國家《農藥管理條例》規定,驅蚊、滅蚊產品納入農藥管理範疇,須取得農藥登記證号、農藥生產許可證編号和產品标準号才能上市銷售,且相關信息需在包裝上予以标注。
但事實上,許多驅蚊產品的生產廠家未進行農藥登記,以 " 驅蚊 " 為關鍵詞可以在黑貓投訴上搜出 1145 條投訴記錄,幾乎所有涉及虛假宣傳的投訴都會提到廠家沒有農藥登記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產品為了避免認證,在產品功能上避開 " 防蚊 "" 驅蚊 " 等字眼,代以 " 多功能防護 " 等字眼,同時在宣傳文案上又添油加醋表示自己能驅蚊,把擦邊球打到了極致。
針對此類產品,2021 年 9 月發布的《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防蚊驅蚊類產品認定的意見》規定,判定某種產品是否屬于農藥,應當根據該產品的功能用途、使用場所、保護對象等進行界定。換言之,即便标籤上不寫,也不代表此類產品不歸屬于農藥範疇。
抛開精致的包裝和新奇的形态,驅蚊產品的底色依然是功能,靠偽科技上位的產品又能堅挺多久?
04 結語
今年 5 月底,我和朋友在杭州九溪來了一場 City Walk。
由于我們都是第一次來九溪,除了在小紅書查了路線,就只備了中午的幹糧,根本沒考慮到野外的步行環境。
很快,九溪的蚊子便給我們當頭一擊,它們在不知不覺中貼在我裸露的小腿和胳膊上,輕輕一 " 吻 ",三五分鍾後,皮膚開始瘙癢難耐,鼓包連結成片。
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在園區清掃的保潔阿姨,多年的工作讓她擁有豐富的 " 鬥蚊經驗 ",她浮起一絲淳樸的微笑,從兜裡掏出了一盒藥膏遞給我們,包裝樸素到讓人記不住它的名字。
但藥膏觸達皮膚那一刻,清涼的觸感便打消了我因包裝樸素而產生的懷疑,最後走出九溪時,我們身上連個紅點都沒留下。
信 " 神器 " 有時不如信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