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情緒憋久了,心裡就患了癌,歡迎閱讀。
《更新書堂》· 第 350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為機械工業出版社書籍
《身體會替你說不》加博爾 · 馬泰 著
責編 | 金木研
第 7505 篇深度好文:5036 字 | 15 分鍾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過着健康的生活,卻還是患上嚴重的疾病?為什麼得了同樣的疾病,有的人接受治療的效果比其他人差?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
加博爾 · 馬泰博士在幾十年的行醫經驗中,發現很多患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模式: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難以拒絕他人,無法表達憤怒,這使他們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内心真實的需求永遠不被看見。
這種心理壓力會破壞生理穩态和免疫系統,導致身體的疾病,這是身體代替我們做出的反抗。
身體的症狀是一種警示——你已經承受了太多,是時候好好關懷自己了。今天,為你分享 7 個 "A" 自我療愈的治療法則,幫助你解決壓力的困擾。
一、接納(Acceptance)
小 K, 50 歲出頭,患有以下疾病:2 型糖尿病、病态肥胖、腸易激綜合征、抑郁症、冠心病伴兩次急性發作、高血壓、紅斑狼瘡、纖維肌痛、哮喘以及最近診斷出的腸癌。科琳光是在早餐時間就要吃 13 片,甚至都不用吃早餐了。
小 K 在童年時經歷了一個人可以想象到的各種對界限的剝奪和侵犯。在成年後,她不僅要長期照顧丈夫、孩子、兄弟姐妹和朋友,還要照顧任何來到她家的人。直到最近,她還是沒有辦法對别人說 " 不 "。
接納是坦然承認和接受事物本來樣子的意願。它是一種勇氣,允許負向思考對我們的理解產生影響,但并不允許其局限我們對未來的看法。
接納并不代表我們會一直屈從于任何可能困擾我們的情況,而是要求我們不去否認事情就發展過程。它向我們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了挑戰:我們不值得,不夠 " 好 ",不夠完整。
接納也有關懷自我的含義。這意味着摒棄雙重标準——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種标準常常成為我們與世界關系的特征。
小 K 一直都難以說‘不’,因為這會立刻帶來被拒絕的危險。她不會把拒絕的話說給自己聽,這會讓她生自己的氣。
我對小 K 說:" 我相信,對你最有幫助的是賦予自己充滿同情心的關注。你把這麼多的精力用在照顧别人上,剩下的又用在自我批判上。對自己這麼苛刻會消耗很多能量的。你對自己越有同情心,你就越有能力給自己最好的生存機會。"
充滿同情的自我好奇并不意味着要喜歡自己的一切,而是要不加評判地接納自己,用我們面對任何遭受痛苦和需要幫助的人時樂于展現的姿态對待自己。
二、覺察(Awareness)
所有尋求治愈或想要保持健康的人,都需要找回失去的識别情感真相的能力。
充分的察覺意味着我們将重新獲得我們失去的感知情感現實的能力,并且已經準備好放棄麻痹自我的觀念,即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生活的真相。
為了發展覺察能力,我們必須練習,不斷關注我們的内在狀态,學會相信這些内在的感知,而不是相信我們自己或别人的言語所傳達的信息。究竟是怎樣的語氣,怎樣的音調?眼睛是睜着還是眯着?微笑是放松的還是緊張的?我們感覺如何?我們的感覺從何而來?
覺察還意味着了解我們身體裡的壓力信号,以及當我們的大腦錯過了這些信号時,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讓我們知曉的。
如果你心跳加速、疲勞、出汗、尿頻、頭痛、背痛、腹瀉或口幹舌燥;情緒緊張或過度警覺、焦慮、喪失生活樂趣;以及行為上的表現,如異常衝動、易怒、反應過度的傾向,我們可以學着不僅把症狀當作需要克服的問題,還把它看做需要留意的信息。
三、憤怒(Anger)
" 我從不生氣 ",伍迪 · 艾倫的一部電影中的角色曾這樣說," 于是我長出了腫瘤。"
這句奇怪的話道出了許多癌症患者研究的真相——壓抑憤怒是一個主要致病因素,它增加了生物體的生理壓力。對憤怒的壓抑會導致疾病,而表達出憤怒已經被證明可以促進治愈,或者至少可以延長生存期。
但如果表達憤怒是 " 好的 ",父母應該對孩子表達憤怒嗎?事實上,父母的憤怒影響了孩子的自我概念和健康。壓抑憤怒可能會產生負面後果,但如果表達憤怒會傷害他人,我們還應該鼓勵嗎?該如何解決憤怒的這種兩難困境呢?
其實,對憤怒的壓抑和不受控制的發洩,都是不正常的情緒釋放,而這正是致病的根源。如果說壓抑憤怒的問題在于缺乏釋放,那麼發洩的問題包括兩個極端:過度壓抑和過度發洩。
多倫多的醫生兼心理治療師艾倫 · 卡爾平表示,健康的憤怒是一種自我授權和放松。憤怒的真實體驗是 " 不需要過度發洩的生理體驗。這種體驗是一股席卷全身的能量奔湧,并動員了攻擊的能力。與此同時,所有的焦慮也完全消失了 "。
開始體驗健康的憤怒時,你沒有任何誇張的反應。你能發現的是所有肌肉緊張度的降低。嘴張得更大了,因為下巴更放松了。肩膀下垂,所有肌肉緊張的迹象都消失了。
如果生氣是種放松,那麼暴怒是什麼?
卡爾平博士對此做了一個關鍵的區分:" 當人們暴怒時,你問他們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大多數人會描述焦慮。如果你從生理的角度來問,當他們感到憤怒時身體的感受是什麼,大部分人會描述各種形式的焦慮。"
沒錯,暴怒時的聲音發緊,呼吸短促,肌肉緊張,這些都是焦慮的表現,而不是憤怒的表現。"
如果你允許自己去體驗憤怒,去思考是什麼引發了憤怒,你就會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獲得巨大的力量。你可能選擇以某種方式來表達憤怒,也可能選擇放手。關鍵是你沒有壓抑對憤怒的感受。
健康的憤怒是由個體掌控的,而不是失控的情緒。憤怒的健康能量與情感和身體暴力的有害能量之間的區别在于:憤怒是尊重界限的。捍衛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侵犯任何他人的邊界。
四、自主性(Autonomy)
人際界限的模糊會讓人痛苦。
疾病本身就是一個關于界限的問題。預測患病可能性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建立自主的自我意識之前就經歷了嚴重的邊界侵犯的人,患病風險最大。1998 年,《美國預防醫學雜志》 ( American Journal ofPreventive Medicine ) 發表了對不良童年經歷(adverse childhoodexperience,ACE)研究的結果。
有超過 9500 名成年人參與了這個研究項目。童年期的壓力源,如家庭中的情感或性虐待、暴力、藥物使用或家庭成員患精神疾病,與成年期的致病行為、健康問題和死亡相關聯。
原生家庭的功能失調和成年期的健康狀況之間存在 " 顯著的分級關系 ",即童年期受家庭功能失調影響越大,成年後的健康狀況越差,過早死于癌症、心髒病、損傷或其他各種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童年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況并不是邊界被侵犯,而是邊界這個概念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來。許多父母不能幫助他們的孩子發展邊界,因為他們自己在邊界形成期也從未能做到。
如果和父母之間缺乏明确的界限,孩子就會被卷入父母的關系之中。這種卷入會成為他後來與外界聯結方式的模板。
邁克爾 · 克爾博士将這種卷入狀态稱作 " 缺乏分化 ",它會主導一個人的親密關系。它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逃避、陰郁、自我挫敗式地對抗權威,另一種是長期強迫性地照顧他人。
在某些人身上,這兩者可能同時存在,取決于他們面對的是誰。由于導致疾病的免疫混亂反映了無法區分自我與非自我,因此想要恢復健康,就必須建立或重拾自主性自我的界限。
界限是無形的,源于一種定義我是誰的有意識的内在感覺。
現在,請問問自己," 在我的生活和人際關系中,我想要什麼,想要多少,或者我不想要什麼,我确定的界限是什麼… ",這樣就開始了追尋的過程,在這樣的自我定義中,我們從内在的自我參照出發,定義我們在生活中的這個特定時間裡珍視和想要的東西。控制點在我們的内心。
自主,就是内部控制中心的發展結果。
五、依戀(Attachment)
依戀是我們與世界的聯系。
在最初的依戀關系中,我們會獲得或可能失去這出能力——保持開放、自我照科以及保持健康。在那些早期的依戀關系點。我們學會了對憤怒的體驗、恐懼和壓抑。
一項又一項研究都得出這樣的結論:與社會沒有接觸的孤獨的人患病的風險最高。不管患何種疾病,擁有真正的情感支持的人預後都更好。
71 歲的德裡克确診癌症後,他沒有把生病的事告訴任何人,直到他戰勝了癌症。
德裡克說:" 以前,我是個隐士,我很注重隐私。戰勝癌症後,我很外向,癌症患者們會相互支持,在一起讨論癌症。現在,我喜歡周圍有很多人的感覺,我在生活中需要很多人的陪伴。"
" 當我第一次被确診時,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了牆,不讓任何人進來,因為覺得在裡面很安全。那是一個錯誤。在 11 個月的時間裡,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與癌症的鬥争中。直到最後,當我認為癌症已經消失時,我才開始拆掉這堵牆,開始告訴别人我的經歷——我得了癌症,我戰勝了癌症。我對此感到很自豪。"
我問他:" 為什麼戰勝了它,你才能與人分享?在你與癌症鬥争的時候,在你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你卻不願這樣做。你為什麼把你妻子排除在外呢?"
" 我從不覺得她會支持我,然而……我知道她是支持我的……但我不會讓她進入我的生活中。我周圍有牆,我不會讓任何人進來。"
我們有時會發現,感受痛苦、憤怒比讓自己體驗對接觸的痛苦渴望更容易,那種渴望一旦被拒絕,就會產生憤怒。
在我們所有的憤怒背後,都有一種被深深挫敗的對親密接觸的需求。治愈既需要也意味着重獲使我們情感封閉的最初弱點。我們不再是無助地依賴别人的孩子,不再害怕情緒上的脆弱。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去尊重人類對于普遍的相互聯結的需要,并挑戰一種導致很多人不知不覺換上慢性病的想深蒂固的信念:我不讨人喜歡。
尋求聯結是治愈的必要條件。
六、堅定(Assertion)
在完成了接納和覺察,完成了體驗憤怒和發展自主性,欣喜地發現依戀和有意識地尋求聯結的能力有所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做到堅定:對自已和世界宣告我們是誰,并且肯定自己就是這樣的存在。
人們有時會表達出這樣的信念:如果無所作為,他們就會感到空虛,一種可怕的空虛。當我們處在恐懼中時,我們會錯誤地把現等同于騷動,把存在等同于活動,把意義等同于成就。
自主和自由意味着能夠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或反應。從自我宣告的意義上來說,堅定不僅僅指有限的行動自主。它是對我們存在的一種聲明,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積極評價,與我們過去的經歷、人格、能力或外界的看法無關。堅定挑戰的是一種核心信念,即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它既不要求任何行動,也不要求任何反應。它是一種存在,與行動無關。
因此,堅定可能與行動相反:不僅意味着在狹義上拒絕做違背我們意願的事情,也意味着放棄一定要做點事情的執念。
七、肯定(Affirmation)
當我們做到肯定自我的時候,我們是在做出一個積極的聲明:我們在向有價值的目标努力。尊重以下兩個基本的價值可以幫助我們痊愈和保持自我的完整。
第一個價值是我們的創造性自我。成為醫生的這麼多年來,我太沉迷于 1 作,無暇關注自我和我内心最深處的願望。在我難得讓自己停下來時,我注意到腹部有一個輕微的顫動,幾乎察覺不到。一個微弱的聲音在我的腦海裡說:來寫作吧。
一開始,我分不清這種感覺究竟是冒灼熱還是有了靈感。我對自己傾聽得越多,那個聲音就變得越來越響亮:我需要寫作,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不僅是為了能讓别人聽到,也是為了讓我能聽到自己的聲音。
第二個價值是肯定世界本身,即我們與萬物的聯系。那種認為我們與世隔絕、孤獨無助、缺少聯結的想法是有害的。無論生活多麼殘酷,多麼長久地顯示着黑暗面,它都只不過是一種痛苦的幻覺。它形成了信念的生物學機制的一部分。
從物理學角度很容易理解,我們與世界分離的感覺是錯誤的:我們不是 " 從塵埃中來,到塵埃中去 ",我們是充滿生命力的塵埃。我們是世界中有短暫意識的一部分,從未與世界分離開過。
面對疾病,許多人都會以令人驚訝的方式,本能地探索他們的精神自我。他們有的采取冥想的辦法,有的與大自然交流,都在尋找自已由内而外通向光明的道路。對許多人來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尋找過程。像納斯魯丁一樣,不管我們在哪裡丢失了鑰匙,我們都喜歡從路燈下看得見的地方開始找。
努力吧,你一定會找到。尋找本身就是發現,因為一個人只能熱切地尋找存在于他頭腦中的東西。
許多人從事心理工作,卻從來沒有坦然面對過自己的心理需求。另一些人在尋求治愈的過程中只在乎找尋神或者字宙本身這些靈性方面的探索,卻從未識到尋找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性。健康取決于三大支柱 :身體、精神和心理聯結。忽視其中任何一個,都将導致失調和疾病。
如果只盯着容易找的地方,我們就會像納斯魯丁和他的鄰居一樣,在路燈下一無所獲。
作為愚人,納斯魯丁會犯傻。但作為智者和導師他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每個人都是納斯魯丁,既是愚人,也是智者。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