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特斯拉再降價,車企價格戰持續,什麼才是生存之道?,歡迎閱讀。
近日,特斯拉再次掀起新一輪的價格戰,對 Model Y 車型進行降價,此舉迅速引發了行業内其他車企的跟進。價格戰已經持續了近 20 個月,讓汽車行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車企人士表示,已經忘記不打價格戰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活法了,現在活得很苟且,但無論如何也得湊合活下去。
這場價格戰不僅讓車企自身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将降價的壓力傳遞給了造車鏈條的上下遊,包括供應商和經銷商。近日,供應商被要求降本的消息頻傳,比亞迪、上汽大通等企業紛紛向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降本壓力空前巨大。
價格戰帶來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多數品牌并沒有達到 " 以價換量 " 的預期,反而是 " 量價齊失 "。數據顯示,汽車單車收入雖然從 2017 年的 29.4 萬元增長至 2024 年前三季度的 34.1 萬元,但單車利潤卻大幅下滑,僅為 2017 年的一半。傳統燃油車的單車利潤更是從 2.3 萬元下降至 1.6 萬元,新勢力車企的單車利潤更是普遍徘徊在生死線附近。
面對這樣的困境,車企們開始尋求降本增效的新途徑。裁員和品牌整合成為車企們的主要手段。小鵬、大眾、本田、特斯拉、理想等企業紛紛進行了裁員,以降低人力成本。同時,車企們也開始加速品牌整合,通過合并或優化品牌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成本的降低。
例如,上汽宣布飛凡與榮威合并,對兩個品牌的定位和產品線進行重新梳理;吉利控股集團發布《台州宣言》,提出推進内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幾何品牌并入銀河;長城汽車旗下歐拉品牌與哈弗品牌進行整合,渠道層面的整合被視為降本增效的關鍵一步。這些舉措都表明,車企們正在通過優化内部結構和資源配置,來應對價格戰帶來的壓力。
然而,降本增效并不僅僅局限于車企自身。在車企們向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的同時,也引發了供應商們的強烈反應。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表示,現在大多數客戶要求降價 20%,這已經超出了供應商的承受能力。零部件行業是通過大規模量產最終取得一些微薄利潤的,這是不變的法則。因此,車企們要求供應商降價并非長久之策,還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開辟降本增效的新渠道。
如今,輕量化技術、底盤一體化技術、新型低成本材料、全新的架構理念等正在成為車企降本增效的新手段。特斯拉的一體化大壓鑄技術可以降低成本 40%,通過電池技術迭代,單車制造可以節省約 1-2 萬元。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競争力。
然而,盡管車企們正在積極尋求降本增效的新途徑,但價格戰仍然在持續。業内共識認為,明年價格戰還會延續。因此,車企們需要更加注重長期主義的發展思路,會算一筆總賬。通過聚焦常态、打造體系優勢來應對價格戰帶來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們需要分析自己的企業手裡到底有幾根長板,把最能夠帶領企業熬過冬天的一兩個長板做大做強。同時,也需要注重與供應商的合作和共赢,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共享來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标。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