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服務機器人如何做到營收2億并率先盈利: 我們和小笨智能楊鵬聊了聊,歡迎閱讀。
随着人工智能產業逐漸崛起,尋找落地場景成為 AI 產業化的重中之重。我國企業智慧化轉型的浪潮洶湧,AI 與機器代人成為優化服務流程、提振生產效率的關鍵命題,這也使得 AI 機器人成為數字化鏈條上一個快速被發掘的價值環節。
然而,AI 產業化有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在标準化、定制化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同時兼顧開拓市場及提高服務水平。早期在人工智能尚未成熟之時,對使用者需求的判斷、執行任務的理解,常常給人 " 不太聰明的樣子 " 的使用印象。
楊鵬在 2016 年創立了小笨智能,定位機器人與 AIOT 領網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命名的初心,即是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以及對業務場景的理解,讓 AI 機器人擺脫 " 笨 " 的帽子,變得更加智能。彼時正值國内 AI 創業第二波浪潮爆發期,競争異常激烈,小笨智能則在其中脫穎而出,構建了覆蓋工業設計、結構設計、智能硬體研發、智能軟體開發、AI 服務能力、生產制造為一體的全鏈條服務能力,對品質管理、成本控制、交付周期、技術服務等具備更強大的控制能力。在 2018 年即達到 500 台機器人的出貨量;并于同年提出雲管端的概念,以平台化的機器人運維方式,極大降低了機器人的部署、管理門檻。至 2022 年,小笨智能銷售金額接近 2 億,成為少數實現盈利的服務機器人供應商。
雄厚的技術積累與深刻的業務場景洞察使小笨智能在 AI 機器人領網域連戰連捷。目前,小笨智能旗下如同擁有一家 " 服務機器人超市 ": 涵蓋互動機器人 " 智 " 系列、工具機器人 " 慧 " 系列、鐵路特種機器人等多款產品,并且持續專注于算法、軟體、硬體的自主研發,在技術範疇全鏈條投入,目前在北京研發中心擁有超 50% 的研發人員,深刻诠釋了 " 技術就是生產力 " 這一不變的鐵律。鉛筆道對話小笨智能創始人楊鵬,從科技創業者的視角看 AI 機器人產業化落地。
鉛筆道:小笨智能比較有影響力的 " 雲管端 " 理念,對于服務機器人而言,該理念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楊鵬:對于目前現階段的小笨智能而言,降本最大的底氣和優勢就是在 2018 年已經搭建完成雲管端平台。2019 年起,我們就開始将服務機器人的标準產品交付全流程遠程化,機器人運到到了客戶現場,客戶進行拆包、開機即完成交付過程。此後通過雲端伺服器,在北京及深圳的工作人員通過電腦連接機器人,遠程對設備進行交付控制,極大程度降低了大量出貨的交付成本和售後成本。
其次,小笨所有客戶均為 to B 企業,to B 客戶可能存在一家企業用多個產品、全國各地使用的情況。當業務場景產生變化時,機器維護就成為巨大的使用成本。此時客戶可以通過下級權限的賬号登錄雲端系統,異點布控管理旗下所有服務機器人。舉個展廳場景的例子,如展廳講解内容發生變化,客戶僅需坐在辦公室打開電腦連接機器人主機,直接在雲端伺服器上面進行業務邏輯編輯,編輯完直接下發,下發完就結束,極大減小使用和維護成本。
自 2019 年起,服務機器人市場也湧現很多要做 " 平台化 " 機器人的企業,但成功的不多。
鉛筆道:選擇 " 雲管端 " 這樣的技術理念是基于什麼背景?
楊鵬:我和我的技術團隊,大部分都是軟體出身。中國的硬體供應鏈非常成熟,我們認為硬體在中國的研發環境和制造環境中很難形成門檻,如我們做服務機器人,工程師将機器人拆開,把相應的供應商名錄列出來,基本上就能獲取我們完整的物料清單,且不同品牌成本差距不會超過 10%。但是軟體則不同,軟體肯定拆不開。
在市面上,服務機器人切入的是市場需求,按供給關系定價,服務能力始終是最強的競争力," 雲管端 " 對于實現服務需求是一條關鍵的技術路徑。
鉛筆道:為什麼小笨智能的產品普遍體現出強烈的定制特色?
楊鵬:2017 年小笨拿到天使融資,當時小笨就确定了一條基本理念:要提供解決客戶剛需的價值就必須走定制路線,當時小笨應該是業内首家提出定制解決方案,并且有一個客戶完整落地。當時業内普遍希望能夠推廣自己的标準產品,前期投入足夠多的研發資源,把產品标準化,标準化之後研發成本急劇下降,可以通過增加銷售的量實現公司的盈利。事實卻是,目前國内很多機器人企業面臨着一個問題,在增加收入的情況下虧損面增加,銷售額越多虧損面越大,這就意味着它的銷售收入和運營成本成正比增長。
小笨智能依托 " 雲管端 " 的技術架構模式,帶來最大的發展價值就是輕量級,可以把機器人視為硬體終端,所有業務能力都集中在雲端,無論是客戶端還是廠家運營端都可以對機器人進行業務管理。
鉛筆道:小笨智能的機器人卻能實現大量出貨和低成本,這與定制的初衷看似矛盾了,是如何實現的?
楊鵬:我們内部一直強調一個概念:定制項目标準化。小笨智能面對的都是 to B 客戶,且堅持做垂直領網域,是相信就算是定制需求復雜而多變,仍然能夠抽象出它的共性。第二點與平台化技術特點有關,對小笨而言,投入周期最大的是軟體研發系統、軟體業務系統的定制及外殼形象的設計和生產。在生產期間會根據需求加裝外設,如中醫定制機器人需要加裝血壓計、體溫計等。我們大量的定制項目,是讓客戶做選配,由硬體研發團隊、軟體研發團隊做組合,而非做從零開發。
鉛筆道:小笨智能的產品線非常豐富,且迭代速度很快,產品覆蓋場景日益增多,請問這是服務機器人市場普遍存在的特征嗎?
楊鵬:目前我們核心的產品線場景有兩塊,分别是展廳講解,以及鐵路系統。在此基礎上,無論是推出新品還是場景拓展,都不是我們在内部讨論出來的需求,更多是市場銷售人員和運營人員在跟客戶進行充分交流、經過反饋分析之後,得出一些場景擁有巨大潛在需求的結論,此時可能會進行新產品的嘗試。
目前我們公司的產品主要分為三個大系列:
第一類是智系列,具備智能互動的機器人,主要針對的應用場景,是替代講解專員為企業及事業部門的展廳提供智慧化的講解方案;
第二類是慧系列,定位工具類機器人,替代單一工種簡單、重復度高工作量大勞動,如替代盤點的盤庫工作,替代清潔工作的清掃機器人;
第三大類是針對鐵路系統裡面的特種機器人,今年年初已經開始正式交付到鐵路系統的動車所進行使用。
而實際上,我們作出的嘗試,比目前對外公布的產品線更多。
鉛筆道:從展廳、商業場景的服務機器人,到鐵路特種機器人,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跨度?
楊鵬:整個業務發展到 2022 年年初時,無論是工具類機器人,還是互動型機器人,增長都遇到了瓶頸,我們認為很難再發力了。此時鐵路總局下發了政策,主要精神是減人增效,能用設備盡量不要用人。從市場環境而言,這是一個機遇,因為鐵路系統本身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其次是,在 2022 年,小笨智能處于 " 守正創新 " 的格局,總體盈利,但需要開辟新的增長點,小笨智能守得住存量業務,也有增量業務的前期準備,這是小笨能夠涉足新業務的底氣。
鉛筆道:雖然小笨智能的研發支出占比巨大,如何支撐起這樣一支 " 機器人大軍 "?有沒有什麼技術關鍵點?
楊鵬:小笨在核心技術的投入在于導航算法、NLP 算法和視覺識别算法這三大塊。我們在軟體平台、硬體平台能夠為不同的客戶快速交付,從產品的工業設計再到硬體研發和批量生產制造都完全一體,包括裡面的業務軟體系統。如展廳服務機器人可以實現自主行走、路線規劃是基于自研的室内導航技術、無人駕駛技術;AI 機器人具備自主互動能力,也是憑借自研的 AI 智盒,AI 智盒與雲端伺服器進行連接,通過這個小盒子和雲端伺服器進行連接,将業務數據傳輸到雲端伺服器,由雲端伺服器處理之後下發到智盒。作為對物理世界的互動,小笨的機器人在機械臂上也有技術積累,雖然達不到工業臂的高精度,但完全能夠滿足服務場景。視覺識别有巨大的應用空間,如我們現在與某鐵路局聯合研發針對各個小站點的巡檢機器人,用可移動式機器人嫁接高清攝像頭做視覺判斷。
鉛筆道:目前業界對場景專用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争議較大,您覺得哪一種更貼合未來 AI 機器人,尤其是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楊鵬:在 2019 年時,我們團隊探讨過是否要開始涉足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工作。此前本田研制過人形雙足機器人,在我 2016 年創業之初推出了最後一代,端茶倒水、踢足球、帶小孩、上樓梯、跑步都能實現。此後 2017 年本田将項目停掉,因為該款機器人造價 200 萬美金,與一台飛機持平,本田斷言其 20 年内無法進入家庭。人形機器人并不意味着特征像人,而是能力像人,這就意味着完成各類復雜的任務。以進入家庭為例," 人形機器人 " 需要融入各類對人而言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
如果站在核心技術布局或者技術難度層面,人形機器人所涉及到的技術廣度和深度對于現在的服務機器人而言,是降維打擊。目前按照技術發展和市場信号來看,人形機器人在長遠時間尺度上一定是大趨勢。按照我的理解,人形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