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盤點汽車股2023年一季報,乘用車企的苦日子來了,歡迎閱讀。
開疆拓土的營收表現 + 瘋狂吸金的盈利水平,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赢麻了。
作者 | 栾寅征
責編 | 尚 武
出品 | 汽車 K 線
5 月 24 日,随着小鵬汽車一季報正式發布,《汽車 K 線》統計在冊的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中,除蔚來汽車外,其餘 A 股與美股上市公司的 2023 年一季報均已發布完畢。
與《汽車 K 線》在文章中分析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 2022 年報時相比,縱觀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不僅繼續保持着瘋狂的吸金水平,而且還在營收規模上開疆拓土,讓乘用車上市公司們完全陷入了被動。
1
汽車股營收格局或将生變?
據統計,58 家已經發布一季報的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 8,565.28 億元,同比上漲 11.14%。和 2022 年報分析時表現相同,在五大板塊中,僅經銷商板塊出現 6.3% 的同比下滑,其餘四大板塊實現增長。其中營收增長的 35 家,出現下降的 23 家,相比 2022 年同期(上漲 31 家、下降 28 家)表現稍好。
不過與年報不同的是,乘用車板塊所占比重明顯下滑,由 2022 年同期的 55.91% 下滑至 52.09%,12 家乘用車上市公司累計實現營收 4,461.41 億元,同比增幅僅為 3.54%。相比之下,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憑借 42.81% 的同比增速一騎絕塵,雖然合計營收僅為 2,363.35 億元,遠不及乘用車板塊,但在汽車股當中的占比已經由 2022 年同期的 21.47% 快速提升至 27.59%。雖然還沒有算上蔚來業績表現,但乘用車板塊整體所面臨的壓力也已經逐漸浮現。
實際上,不僅是乘用車板塊,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的強勢表現下,經銷商、零部件和商用車三大板塊的營收占比均出現萎縮。其中經銷商板塊合計實現營收 487.05 億元,在汽車股當中占比下降至 5.69%;零部件板塊合計實現營收 679.43 億元,占比由 8.77% 下降至 7.93%;商用車板塊合計實現營收 574.04 億元,占比由 7.1% 下降至 6.7%。三大板塊營收之和,都比不上新能源與智能化單一板塊的營收水平。
2
乘用車企業的苦日子真的來了
營收規模步步緊逼只是讓人 " 頭疼 ",利潤方面的極大差距,則讓乘用車上市公司們真的 " 肉疼 "。
據統計,58 家公司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 " 歸母淨利潤 ")為 429.87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增長 36.81%。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假設蔚來在即将發布的一季報裡仍然出現虧損,那麼這一增幅和盈利水平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
而在上述 58 家公司當中,共有 43 家實現盈利、15 家出現虧損,對比 2022 年(41 家盈利、18 家虧損)有所好轉。
實際上,五大板塊的歸母淨利潤均實現了同比上漲,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憑借 55.01% 的同比增速遙遙領先,實現歸母淨利潤高達 234.15 億元,在汽車股當中的占比突破 50%,達到了 54.47%。
相比之下,乘用車板塊實現歸母淨利潤 140.39 億元,同比增速僅為 24.56%,在汽車股整體中占比由 2022 年同期的 35.87% 下降至 32.66%,幾近跌破三成。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假設蔚來一季報中出現更大規模的虧損,那麼将進一步拖累乘用車板塊的盈利表現。
此外,雖然歸母淨利潤實現正增長,但無奈增速甚至比不過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的零頭,所以經銷商板塊、零部件板塊在汽車股整體歸母淨利潤中的占比出現萎縮,分别由 2.8% 下降至 2.09%、由 11.24% 降至 8.68%。
反觀商用車板塊倒是在歸母淨利潤上實現了同比和占比雙增長,其中板塊增長 43.42%,占比由 2022 年同期的 2.01% 微增至 2.11%,只不過上漲後的歸母淨利潤也僅為 9.05 億元。僅略高于經銷商板塊的 8.98 億元。
順帶一提,在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以下簡稱 " 扣非淨利潤 ")口徑中,商用車板塊在 2023 年一季度扭虧為盈,由 2022 年同期的虧損 0.14 億元變為盈利 1.1 億元。
這裡值得警惕的是,乘用車板塊的扣非淨利潤同比驟降 43.53%,在汽車股中占比萎縮至 20.89%,而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同比增長 46.72%,占比提升至 66.1%。成為了汽車股當中,絕對的吸金猛獸。
3
View of Autoskline
看過了整體汽車股的 2023 年第一季度業績表現,對于具體上市公司來說也就很難抱有什麼期待了。
與 2022 年同期相比,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 TOP 10 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長安汽車維持第 2 位、北京汽車維持在第 9 位,以及比亞迪上升至第 4 位之外,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排名全部下挫,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長安汽車 2023 年一季報顯示,在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和金額中,其通過追加投資對原聯營企業深藍汽車,和原重慶長安新能源形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帶來了 50.21 億元的收入,假設沒有這筆收入支撐,那麼也不過是和立訊精密接近的水平,也會使其無緣 TOP 5。
縱觀 2023 年一季報,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乘用車上市公司在盈利方面,對非經常性損益的嚴重依賴,假設以扣非淨利潤口徑排序,那麼能夠與新能源上市公司抗衡的乘用車公司僅剩比亞迪和上汽集團,這些季度營收超千億的乘用車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上仍不及營收僅百億的新能源企業。
接下來蔚來汽車即将發布一季報,在 2022 年拿出連續四個季度營收增長、虧損擴大的表現之後,TA 又将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成績,又是否能給汽車股或者說乘用車板塊注入新的活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