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阿怡:美軍揚言在亞太部署中導,能部署多少?,歡迎閱讀。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發出的有關亞太地區部署中導的聒噪。
當地時間 4 月 3 日,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查爾斯 · 弗林(Charles Flynn)在訪日期間表示,美國陸軍計劃于今年年底前在亞太地區部署新型中程導彈發射系統。日媒渲染稱,美方此舉意在 " 加強對中國的威懾 "。至于部署什麼系統,這位司令則稱:" 我不會讨論是什麼系統,也不會說何時何地(部署),我只是說将會有遠程精确火力能力進入該地區。"
如果說太平洋司令的威脅還只是軍事上的你來我往,那麼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國訪問時的言論則更能觸碰中國人民的神經。當地時間 4 月 11 日,岸田在美國國會演講,聲稱中國不僅對日本的和平與安全、而且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都構成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甚至叫嚣," 今日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日的東亞 ",宣稱要和美國加強包括導彈研發,軍事合作,一起 " 維護現有的世界秩序 "。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查爾斯 · 弗林(Charles Flynn)
在特朗普任内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将近 6 年後,美國又一次大肆炒作 " 在中國周邊部署陸基中導 ",大有将日本變為冷戰西德之意,而這種刻意炒作無疑是向我方傳達一種明确的威脅信号。雖然日美同盟在亞太地區增兵不是什麼新聞,但揚言部署中導就正如中國國防部回應的那樣——既不尊重我國的安全關切,也在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當然,要是美國不搞霸權主義,認真考慮他國安全關切,世界也不會像今天這般動蕩。
以我們當前的物質基礎,我們可以看看 " 堅決反制 " 的成色
既然美國和日本方面先把議題丢給了國際輿論場,境内外不少所謂的專家學者也開始 " 刻舟求劍 ",形而上學地分析什麼 " 中美效仿當年美蘇,重啟中程導彈競賽之類 " 的話題,甚至開始有意無意地炒作危險系數。筆者認為,我們首先需要分析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中導力量的發展近況,從而了解美國推進中導部署的目的和應對方法。
基于亞太目前的軍事實力現狀,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基本事實: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大量長期保有戰術中導和戰略中導的國家。在導彈數量、導彈種類和打擊手段方面,跟周邊各個勢力相比,是 " 敵無我有 " 的區别。因此,在陸基中導問題上,日美才是需要追趕、需要補課的一方。
美軍需要補課,首先是因為其現有打擊體系面臨效能大幅降低導致軍事威懾結構性失效的問題。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美軍就在亞太地區保持了一支以水面艦艇部隊、核巡航導彈部隊和轟炸機部隊為核心的打擊體系。這套打擊體系在中國海空軍質量落後、地導雷達網絡落後于時代的階段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近 10 年來我國軍事實力大幅度提升,這套打擊體系将面臨出打擊手段過于單一、突防能力較差的問題。
随着美國轉入 " 大國競争 ",開始在西太平洋方向展開對華戰備,這種打擊體系的能力缺陷進一步影響美軍的作戰規劃。美軍長期以來的遠程縱深打擊兵器十分依賴空射高亞音速巡航導彈兵器,除了縱深高亞音速武器以外,美軍就只能靠隐身戰機的機隊進行穿透性打擊。
随着我國開始大規模建造第五代戰鬥機,并引入反隐身技術,美軍隐身穿透打擊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旦隐身縱深打擊手段不再是突防的 " 靈丹妙藥 ", 可以說美國對我軍的打擊手段并不比 2022 年前俄羅斯空天軍對烏克蘭的打擊手段高明多少。由于缺乏快速打破我們的體系節點的新時代打擊武器,美軍在對華遠程打擊參謀作業中,需要對每一個有着現代化防空網絡防護的目标規劃所謂的 " 飽和式打擊 ",這不僅會嚴重影響美軍的打擊效率,還會快速消耗其庫存彈藥。
以色列空軍 F-35I 戰機攔截葉門 " 聖城 " 巡航導彈,現代化的第五代戰機對于巡航導彈的攔截幾乎可以說是牛刀殺雞
以美軍的轟炸機部隊為例,2020 年前在亞洲地區常态化前進部署 4 到 8 架轟炸機,而當下,一架 B-52 轟炸機可以利用翼下復合挂架和主彈艙内旋轉式挂架挂載 20 枚巡航導彈。這在當代轟炸機中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但當需要它進行飽和攻擊時,這一數字遠遠不夠:海灣戰争時期,B-52 如果滿載彈藥,可以對伊拉克數個目标進行打擊;但面對一些擁有地導網絡的大型軍用節點目标,一架 B-52 轟炸機即便滿載出動,也只能通過齊射攻擊一個機場目标。
随着戰争的持續,B-52 也不可能一直滿載彈藥出動,這意味着美軍很有可能需要出動數架轟炸機去打擊一個目标。人類戰争歷史上,集中兵器火力進行的 " 飽和打擊 " 非常難以進行參謀作業,更不要說之後的實際執行階段了。諷刺的是,美軍現在面臨的困境,和蘇聯轟炸機部隊當年遇到的問題一樣。
這種 " 凡事都要飽和攻擊 " 的困境,也體現在 CSIS 在 2023 年進行的 " 不慎嚴肅 " 的 2026 年台海戰争兵棋推演中。這次媒體效應非常好地兵推倒是模拟了美軍 " 彈盡糧絕 " 的情況。
在多場模拟中,美軍在與解放軍進行了長達兩周的激烈作戰後基本耗盡了全國的彈藥,但僅僅摧毀了解放軍東部戰區不到一半的戰機機隊——各型戰機 158 架。在解放軍僅有東海艦隊經受較大損失、彈道導彈部隊基本存活、地空導彈網絡及戰術機隊仍存體系的情況下,CSIS 不得不将勝利标準降檔為 " 美軍基本殲滅了解放軍的登陸船團 " ——只要美軍在打光彈藥庫前阻止了 " 事實登陸 ",就算 " 推演勝利 "。
推演中如此,具體到目前激烈的地緣衝突上,美軍在對華作戰中對巡航導彈庫存的龐大要求,甚至直接影響了美軍的決策,促使了美國近期的 " 隐忍 "。面對無論是用導彈切斷紅海海運航線,直接挑釁美國海上霸權的胡塞武裝,還是在烏克蘭前線持續前進的俄羅斯,美軍都不敢輕易調動自己數千枚空射精準彈藥的庫存。可以說,目前美軍在常規力量上也面臨 " 最低核威懾 " 理論在實踐中的一個困境:使用武器等于解除武裝。
所以,美軍必須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打擊威懾能力。首先的選擇是很線性的,既然對華作戰需要大量巡航導彈飽和攻擊,美軍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巡航導彈庫存。為了增加庫存,第一步就是擴充操縱遠程導彈的軍兵種。美國陸軍計劃今年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巡航導彈系統 " 提豐 "(Typhon system) ,這個以希臘神話中力大無窮、足以挑戰宙斯的怪物命名的系統其實沒什麼太多花頭,就是一種基于車載巡航導彈發射系統。一套 " 提豐 " 系統由 4 輛基于 M983A4 改進而來的牽引發射車組成,這種牽引式發射車搭載 MK70 Mod1" 遠征發射系統 ",每套系統有 4 聯裝 MK41 發射器。根據美國陸軍的想法,美國會在關島、衝繩地區部署兩套發射系統,未來将在菲律賓和日本部署 " 提豐 " 系統。
這也是自中導條約籤署 40 年以來,美國首次在前線部署陸基巡航導彈發射系統。作為冷戰時期的老用戶,美軍知道陸基導彈平台的優勢。相較于空基平台和海上平台,陸基導彈系統的好處是戰備率高——陸基導彈系統中幾乎 100% 的載具都能處于執勤狀态,而空海基平台都需要輪轉部署,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平台能參與值班。此外,陸基機動平台可以依托公路進行機動,具備較高的生存性能。而且相較依賴脆弱的港口和機場進行彈藥補充的海空基平台,陸基發射車的彈藥可以分布式地部署在陸地的隐蔽地裡,戰時易于補充,可以維持火力持續性。
這種持續性對于美軍來講比較重要,因為 2020 年美軍暫停在前線部署轟炸機以後,便需要本土轟炸機隊 " 遠征 " 來亞太地區前進部署,于是美軍轟炸機隊的大後方甚至會部署在夏威夷、阿拉斯加或澳大利亞。随着解放軍反艦打擊手段的增加,美軍的驅逐艦需要承載越來越大的反艦任務。美國海軍的巡航導彈發射能力仰仗老舊的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潛艇。對于美軍而言," 提豐 " 系統确實能彌補現有巡航導彈平台不足的載具。
除了增加巡航導彈數量,美軍還要擴寬打擊手段。太平洋司令部炒作 " 美軍要部署中導 ",可能還是為美軍第一個具備實戰化作戰能力的高超音速打擊武器部隊——美國陸軍多網域旅 " 遠程高超音速武器 "(LRHW)發射連的部署進行吹風。
作為美國陸軍中重點發展的就是陸基高超音速武器,LRHW 部隊的組建已經持續一些時日,進入到 " 裝備等人 " 的階段。無論如何,在 2024 和 2025 财年的預算采購中,LRHW 已經列入其中,進入 " 工業擴張 " 階段。美軍還是計劃在 2027 年之前,采購至少三位數的 LRHW。總的來說,算是美軍目前新質作戰力量中相對最 " 短平快 " 的項目。
當然,自己導彈數量不夠,還有各路盟友自掏腰包來湊。作為當下台灣問題的制造者與煽動者之一,日本将在 2025 财年至 2027 财年從美國獲得最多 400 枚 " 戰斧 " 巡航導彈。日本采購美制巡航導彈,不僅可以和 " 提豐 " 系統進行戰術導彈上的後勤通用,還能增加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導彈儲備總量。此外,即便在美軍介入台海戰局時,日本即便最終坐看 " 台灣有事兒 ",也可以成為一個不參戰的 " 第三方 ",為美國提供一個安全的導彈隐蔽地。
自甘成為美利堅 " 馬前卒 " 的日本,聲稱要和美國 " 共同維護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真實地觸動了中華民族最敏感的一根神經。不過我們也應該客觀認識到,無論岸田文雄再怎麼惡劣 " 模仿 " 百年前那支殘暴的舊日本軍隊,日本未來 4 年采購的 " 戰斧 " 數量,也不過是俄空天軍 3 個月的發射總量罷了。
說到俄軍,這裡可以回到 " 美軍想在西太平洋部署陸基中導,能部署多少?" 這個問題。盡管這一輪美方希望拉攏日本,繼續大搞陣營對抗,完善遏制中國的 " 包圍圈 ",日本希望借美發展進攻兵器,強化對華 " 威懾力,但最終落實到物質層面的導彈發射架似乎并不算多——到目前為止,美軍能夠部署的發射連也暫時不過兩套 " 提豐 "、一套 "LRHW"。滿打滿算下來," 提豐 " 的發射架數量大概為 8 輛發射車,共 32 發備彈;而 LRHW 的備彈更少,為 6 車 12 發備彈。
要知道,俄軍在特别軍事行動開始前,采購了 11 個發射營、共 132 輛 " 伊斯坎德爾 " 發射車;此外,獲得的米格 -31BM 數量大概為 12 架。相較之下,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中導部署确實是 " 雷聲大,雨點小 "。面對大洋對岸動辄 20 個、乃至 30 個導彈旅,美軍依然需要大量新建導彈部隊,才能獲得一個分庭抗禮的資格。我們依然要重視強敵的存量優勢,但具體到增量上,陸基中導的量變确實不會給美軍帶來太多質變。
4 月 9 日,俄軍對烏克蘭的打擊使用了 " 匕首 "," 伊斯坎德爾 ",KH-69 巡航導彈和 KH-101,以及大量的見證者無人機。美軍對華的綜合打擊規模應該類似
但随着國際秩序的禮崩樂壞,我們也不要低估美軍 " 一步到位 " 進行 " 質變 " 的可能性,也就是突然部署 " 陸基核中導 ",在西太平洋制造 " 古巴核危機 "。這種情況是具備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的。筆者認為,拜登此次在會見岸田文雄時,刻意強調美國對日本的核保護傘,有可能是為了這種情況進行潛在的 " 造勢 "。
美國人近年來的策略講究 " 無本萬利 ",希望用畫出來的餅兌換掉我們烙出來的真餅。筆者認為,美軍沒有在東北亞地區復刻冷戰核對峙環境的政治基礎、乃至物質基礎,但美國一定希望用還沒有大量列裝的、理論上具備核武器能力的陸基中導(LRHW),兌掉中國目前具備體系優勢的常規陸基中導。畢竟,美國目前依然擁有核存量優勢。如果美國利用這個視窗期兌換掉中國的常規優勢,或者以各方 " 各退一步 " 的理由逼迫我方停止擴張核武庫,以保持自己的核規模優勢,這對美國來講是個穩賺不虧的買賣。
我們可以靜觀美方在大肆宣揚陸基中導以後,是得寸進尺,還是到此為止。總的來說,新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見招拆招的歷史,面對美國方面的高調出牌,我們 " 堅決回應 " 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