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5萬享受50萬豪車體驗!零跑D系列這次要革了理想的命?,歡迎閱讀。
以 " 性價比 " 起家的品牌,當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衝擊高端就成了下一階段的目标,零跑也不例外。
4 月 26 日,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透露,今年零跑迎來 10 周年之際,将會推出主打高端豪華的全新 "D 系列 " 車型,以 25 萬 -30 萬的售價,給到 50 萬以上競品車型才有的配置。
這個價位正好是各大新勢力,乃至自主五強的主戰場,前有特斯拉的 Model Y,後有比亞迪的漢唐 L,甚至理想最走量的車型 L6 也在這個價位區間。
被稱為 " 半價理想 " 的零跑,終于要正面硬剛理想了?
今年 3 月,零跑 CEO 朱江明曾展示了 D 系列規劃的 " 冰山一角 ":計劃在明年二季度推出 D 平台 MPV 產品,目前產品線共規劃兩款全尺寸 MPV 車型。
據悉,其中一款 MPV 車型代号為 D21,計劃明年 6 月上市,另外一款雖然沒有公布确切的上市時間,但官方稱該車也将于明年登場。另外,去年年末也有一輛 D 系列 SUV 的偽裝諜照現身。
朱江明曾表示,未來三年将用 A、B、C、D 四個系列十三四款車布局 6 萬 -30 萬元市場。零跑希望做 " 汽車界的優衣庫 ",D 系列是產品超豪華、價格不豪華。20 萬 -30 萬元是容量很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也是 D 系列的定價區間。
圖源:社交平台
朱江明曾明确表示,零跑汽車希望成為 " 汽車界的優衣庫 ",以高品質的產品和親民的價格赢得市場。D 系列作為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将聚焦于 20 萬至 30 萬元這一容量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通過提供超豪華的產品體驗和不豪華的價格策略,其實就是優衣庫的策略。
說白了,優衣庫就是 " 基礎款長銷 " 模式,與零跑有相似之處,優衣庫通過标準化設計降低個性化成本,而零跑則通過平台化實現 " 高配低價 + 多樣組合 "。基于零跑的模塊化平台,其 C 平台車型零部件通用化率超 80%,成本下降程度可想而知。
圖源:零跑官方
這種策略精準擊中了年輕家庭和理性消費者的需求。以 C16 用戶畫像為例,其中 70% 的車主來自合資或豪華品牌增購,50% 為換購用戶,對此朱江明總結為:" 他們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而是追求實打實的品價比。"
從最初的 T03 微型車進入汽車市場,到 C 系列,B 系列通過走量實現盈利,再通過 D 系列實現高端化,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產品規劃清晰了然。對業界來說,零跑确實穩重得不像新勢力。
D 系列 25 萬起的售價,明擺就是衝理想來的。設想過零跑總有一天會與理想正面一戰,但沒想到會來得那麼快。
電車通此前在撰寫關于零跑盈利的文章中曾表達過觀點:2024 年,零跑是 " 半價理想 ";2025 年,外面全是 " 半價理想 "。
深藍、領克、銀河等紛紛都推出 " 類理想 " 的大尺寸 SUV,而且大部分也是性價比選手。零跑想靠性價比突圍,或許會更困難。
如今,這個觀點依舊成立,復刻 " 半價理想策略 " 的車型越來越多,特别是在上海車展之後," 類理想 " 車型如雨後春筍般浮出水面,零跑到了不得不衝高的時候。
這是好事,畢竟零跑不能一直跟在理想後面跑,不然縱使銷量再高,也不過只是 " 小理想 "。零跑必須快速形成自己獨特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D 系列的出現,其實意圖很明顯:零跑想站上理想的位置。
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歷史紀實,模仿者的終局,就是想取代正主,西遊記裡的六耳猕猴如此,歷史裡劉裕效仿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 " 取代司馬懿也是如此。
不過,零跑想分到理想的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零跑作為第 5 家盈利的新勢力,其盈利方式不是 " 掙 " 出來的,而是 " 省 " 出來的。
從 2024 年的财報來看,零跑全年虧損收窄的關鍵是毛利增速碾壓費用增加,毛利從 8000 萬衝到 26.9 億,硬生生把經營虧損從 2023 年的 43.8 億壓縮到 31.7 億。這麼大幅的毛利率提升背後,既不是產品突然漲價,也不是品牌突然高端化,而是一整套 " 降本 " 手段。
據定焦 One 報道,零跑在研發、生產、供應鏈三個環節都堅持低費用率。例如,當友商在堆料競賽裡内卷時,零跑核心三電(電池包、電驅、電控)都自研,總投入約 36 億元,遠低于其他新勢力。
需要注意的是,零跑 2024 年研發投入雖增長 51%,但仍低于頭部玩家。理想、蔚來、小鵬 2023 年的研發費用分别是 106 億、134 億、53 億。這也是為什麼零跑雖然賣得很好,但智駕體驗依舊上不了第一梯隊的原因,智駕這件事,不砸錢是走不通的。
朱江明也坦言,零跑在智駕這一塊,前期沒有做太大的投入,一直處于跟随的戰略。當新能源車行業進入智能化下半場,零跑如果不盡快補上智駕短板,可能扛不住比亞迪、華為等頭部玩家的 " 規模 + 技術降維 " 的雙重打擊。
最重要的在于,錢不可能無止境的省下去,零跑可壓縮成本的空間越來越小,接下來快速擴大規模才能繼續保持其在價格上的競争力。同時,想坐穩新勢力第二把交椅,零跑得在技術賽道上加速超車才行。
不過,好在零跑的底子不錯,不管是品牌形象還是產品,都找不出太大的黑點,解決短板之後,或許真有跟理想一戰的能力,當然,這都是 2026 年之後的事情了,零跑目前當務之急是先通過 B 系列與 C 系列跑量。小通在這裡開了一發子彈,之後子彈能否正中眉心,還得讓子彈飛一會。
相比替代理想,零跑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出海。
朱江明曾在去年 12 月 24 日發布一封全員信,稱未來三年至關重要,零跑汽車已經進入了決賽圈,競争對手不再僅僅是 " 新勢力 ",而是真正的世界級的主流品牌。
出海,已成為零跑必不可少的戰役。朱江明在 2025 上海車展上,定下了 " 三年衝擊全球新能源前五 "、" 反向合資出海 23 國 " 的目标。
據 Clean technica 數據顯示,零跑汽車 2024 年全年交付量為 29.37 萬輛,同比增長 102.2%,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排名第 11;前五依次是,比亞迪、特斯拉、五菱、吉利、寶馬。也就是說,零跑希望在三年後,能與它們坐在同一牌桌。
而零跑前面還有沃爾沃、奔馳、問界、埃安、大眾、理想,這些都是必須擊敗的對手,三年時間,難度頗高。
朱江明為零跑打造的全球化戰略是本地化:深度融入當地市場,搭建商業生态,先赢得本地用戶的信任與支持。
目前零跑正在選址,比如西班牙、馬來西亞,預計 2026 年上半年,實現本地化生產。" 吸引年輕人 "、" 全球化設計風格 "、" 符合歐洲審美 ",是朱江明提到的零跑產品的設計調性。
而所謂的 " 反向合資 ",其實零跑一直都在推進中。2024 年 5 月 14 日,零跑與 Stellantis 集團聯合成立 " 零跑國際 ",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首個 " 反向合資 " 出海樣本。這一合資公司由 Stellantis 控股 51%,擁有大中華區以外市場的產品出口、銷售,以及制造權利。
不得不說,零跑出海的方式非常聰明,通過 Stellantis 渠道進歐洲,零跑得以快速觸達上萬家經銷商網點。同時,通過這種模式,零跑以較低成本實現服務、物流、售後體系的全球搭建,單車海外分銷成本降低 50%。
而針對歐盟那套復雜的法規,零跑跟 Mobileye 合作搞定合規方案。Mobileye 的純視覺方案已通過歐盟 GSR 認證,零跑直接軟體更新就能滿足法規,不用大改硬體。
這種出海策略,可以簡單稱為 " 輕資產出海 "。
目前,零跑國際已進入歐洲、中東、亞太、南美等 23 個國際市場,建成 550+ 家海外渠道,目标在 2026 年達到 700 家。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零跑在海外交付超 1.3 萬輛,朱江明在車展上放出豪言:目标在 2025 年完成超 5 萬輛的海外銷售業績。
考慮到同為垂直整合起家的比亞迪 2024 年的出海銷量已經達到了 41 萬量,零跑這個目标确實是比較 " 務實 " 了。
最後說回 D 系列,作為一款 25-30 萬的車型,能擁有 50 萬的體驗,如果是别家說這句話,我當是營銷手段,但零跑這麼說,我是相信的。
零跑的成功,本質上是一場 " 工程師思維 " 的勝利,不知是不是巧合,在杭州的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好像拿到了同一本劇本。DeepSeek 憑借開源策略與成本優勢,打破美國對 AI 的話語權壟斷,宇樹科技堅持全棧自研戰略,實現電機、減速機、控制器、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 90%,将四足機器人做到 " 行業地板價 "。
總部位于杭州的零跑,也是采用相同的策略,不追風口、不造概念,而是用底層技術創新,把尖端技術變成普惠工具。如果 D 系列的出現,能以理想 L6 的價格,做到理想 L9 的體驗,零跑在三年後成為全球新能源前五,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