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自動駕駛:99分等于0,最後1分需要20年,歡迎閱讀。
撰文 / 錢亞光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師 超
" 我剛才說 99 分等于 0 分,剩下這 1 分就是其實是自動駕駛面臨的四個挑戰:1% 的最難場景、1% 的極端天氣、1% 的基礎設施問題,以及很多永遠第一次出現的問題。"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CEO 吳甘沙這樣形容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
" 無人駕駛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 前不久一位車企大佬關于無人駕駛的言論引起了業界熱議。
曾經,自動駕駛被許多人認為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但目前還存在許多技術和安全挑戰:一是雖然投了很多傳感器、網域控制器,算力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在體驗上沒有滿足車企和用戶的期望;二是現有技術無法完全保證在行駛過程中的安全;三是成本太高,無論是車企還是消費者都無法接受;四是產品開發的周期太長,效率比較低。此外,由于當前的監管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出現交通事故時的責任劃分也是一個難題。
業界日益達成的共識,即解決自動駕駛的技術挑戰比預期的要困難。那麼如何商業化落地,腳踏實地實現商業閉環呢?
6 月 16 日,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地平線首席生态官徐健作為主持人,邀請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EO 于骞,佑駕創新 MINIEYE 創始人及 CEO 劉國清 ,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CEO 吳甘沙,後摩智能創始人兼 CEO 吳強,中科創達副總裁、暢行智駕 CEO 屠科,禾多科技創始人、CEO 倪凱和縱目科技創始人、CEO 唐銳,圍繞 " 自動駕駛真的是忽悠嗎?" 的主題,針對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商業化落地的途徑,以及如何為車企和消費者創造價值展開了讨論。
讨論中,大家認為智能駕駛的叫法比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包容性更強,雖然目前智能駕駛的定義和供應鏈都有不确定性,面臨巨大挑戰,但沒有必要執着去談忽悠不忽悠,而要采取聚焦策略,挑選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和價值觀很一致的合作夥伴去配合,一起給客戶交更好的東西,不斷提升用戶價值。
近幾年主流智駕落地場景會是什麼樣
主持人徐健(地平線首席生态官)表示,前段時間有一位車企老大發表了這樣一個觀點:" 無人駕駛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它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這一段話引起了行業比較深的反思或者是共鳴,那麼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之間能不能劃等号?未來幾年,特别是到 2025 年,智能駕駛真正的主流落地場景是什麼?
佑駕創新創始人及 CEO 劉國清認為,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三者,從技術維度和最終產品的範疇來講,區别還是非常大的,在邊界上确實存在一些差異。他更願意采用 " 智能駕駛 " 這樣一個概念。 因為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感覺是想把人和駕駛行為進行解耦。
但是智能駕駛不太一樣,智能駕駛更多的是,圍繞需求,希望能夠利用技術手段來去提升汽車的使用體驗,通過智能化的產品和技術幫助主機廠去提升車的銷量。
未來兩到三年,乘用車的前裝主力需求應該還是會框在 L2 到 L3 的範疇裡邊,包括現在越來越多車型裝配的高速 NOA,雖然還有很多問題,應該會快速迭代,會在不太長的時間裡邊能夠收到很好的體驗。此後,L2.9 的產品,也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大規模應用。
2025 年之前,L3 以上的功能還需要再看一看,可能未必會有那麼快。但未來,他認為未來完全的自動駕駛或者 L4 肯定會實現的,只是早晚的問題。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CEO 吳甘沙則巧妙地用考試來比喻無人駕駛的難點。他認為,因為自動駕駛是 99 分等于 0 分,所以不能做錯一道題,而 99 分到 100 分之間差的這 1 分,可能需要 20 年的時間。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套無限題庫的題,你可能永遠會碰到新的題。而我們今天大量的算法是基于概率的,所以它肯定會出錯。
商業化就必須得考 100 分。怎麼考到 100 分?他梳理出來三條道路。
第一條道路,還是無限題庫,很難,意味着到 2025 年甚至是 2030 年之前都考不到 100 分。考不到 100 分沒關系,邊上坐着一老師,一看你出錯就敲你。今天的 L2 輔助駕駛,當然它可以不斷往高階走,從 L2 到 L2+ 到 L2++,從高速到城市到停車場,但是它始終邊上有個老師要敲你。
第二條道路,把這個題庫限定了,在限定題庫裡邊必須得考 100 分。這裡邊就包括了今天在機場、港口、礦山,甚至于 Robotaxi,确保它能夠先實現 L4,能夠考 100 分。
第三條道路,它是一個開放題庫,但是允許你不考 100 分,為什麼?因為出錯的成本非常低。比如說最後 5 公裡的配送、巡邏、零售、清潔、環衛等。
到 2025 年,這三條道路都可以實現商業化。第一條還是輔助駕駛,哪怕它是高階輔助駕駛。第二、第三條是無人駕駛,只不過它要不就是非無限題庫,要不就是它可以不考 100 分。
縱目科技創始人、CEO 唐銳認為,園區 L4 應該是會先落地的,沒那麼快,因為那些應急機制建立不起來,責任轉移不出去。
如果整個行業一起努力,把其他非技術性因素給建立起來,把整個生态,包括立法、保險,包括出事之後的運維,真正推到 L4,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後用一個可獲得的成本推廣給消費者,這才可能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大規模的 L4 在乘用車的應用。他認為這個過程沒有三年五年做不下來,但也不用十年那麼悲觀。
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EO 于骞認為,要想一步一步通向完全無人駕駛的話,把現在的高階輔助駕駛做好,反而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個是圍繞用戶價值在做的,包括先把基礎的 L2、L2+,包括高速、泊車,城市的用戶體驗做好,讓真正的消費者得到實惠,他真的願意為這個體驗去買單,讓這個體驗成為車裡的标配,而不是一個選配,這是現階段用戶價值感最大的一方面。一個企業的發展必然是通過給消費者、給這個社會帶來價值,然後從中獲得發展,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則。
禾多科技創始人、CEO 倪凱表示, 現在大家都要去卷極致的性價比,不管是高階的產品還是入門級的產品,都要去卷這個事情。他對整個無人駕駛非常笃定、有信心的,從來不認為做到量產的 L2 就結束了。以現在所有生成式 AI 的進展,大模型的進展,可能幾個月之間,就會颠覆很多大家對于 AI 在一些關鍵場景上的能力,雖然還不是自動駕駛場景,在一些關鍵場景上應用的潛力,是能被颠覆掉的。
大家對于短期的形勢通常是容易樂觀的,但對于長期的形勢往往有些悲觀。而從自動駕駛邁向無人駕駛,仍然将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所有技術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時刻。他非常樂觀地認為,無人駕駛這件事情一定會實現,無人駕駛這件事情一定不是忽悠。
中科創達副總裁、暢行智駕 CEO 屠科認為,智能駕駛的範圍定義最廣,然後是自動駕駛,然後是無人駕駛,因為智能駕駛這個詞的包容性更大,所以呼籲整個行業更多地使用智能駕駛而不是無人駕駛。
按照佛家的想法是," 别人罵你,你得先自省一下 ",他聽到 " 忽悠 " 這個話,覺得是不是整個行業,不管是 Tier1 還是聚焦在其中某個細分賽道的那些創業公司,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
現在新的 Tier1,尤其是從科技創業過來的 Tier1,對于現在整車廠項目最後交付的痛點是遠遠低估的。中科創達、暢行智駕和背後的金主——高通也是認為,不管是國產芯片,還是外資的這些芯片,在目前軟體定義汽車、芯片定義架構的這個主流時代,車廠跟芯片廠直接對話已經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了,所以在很多項目上更多的是芯片廠帶着 Tier1 在玩。
後摩智能創始人兼 CEO 吳強表示,在智能駕駛從 L2+ 慢慢往 L3、L4 走的過程中,怎麼克服挑戰,包括怎麼加快這個過程?第一,真正的挑戰還是怎麼創造價值。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客戶感受不到價值,只要有價值,有人願意付費,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第二,整個落地過程确實有點復雜,其中大家會發現每一家的系統都不一樣,都需要有很多的适配,一步步去走。有沒有可能上下產業鏈共同為這個事情定義一些相應的接口,盡可能的标準化,大家有統一的接口,這樣會大大加快了芯片的應用落地的過程。
規模化商業落地挑戰在哪裡
主持人徐健表示,大家的共識,智能駕駛是個更好的詞,既要仰望星空,同時又要立足眼前。有一些場景是可以先實現,然後給車企提供這些高性價比的 NOA 產品。帶來的問題就在于,智能駕駛實現規模化的商業落地到底的挑戰是什麼?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到底有什麼條件可以幫助這些智能駕駛技術能夠大規模上車?
于骞認為,怎麼去挑選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能夠和大家價值觀很一致的合作夥伴去配合?這是個機會,也是個挑戰。大家所說的卷,其實更多的是同質化競争,如果能找到自己比較有差異化的部分,能夠用自己技術,再結合創新,來解決同質化的競争,應該是行業比較健康發展的方向。
在量產交付中,輕舟智航更多的是采取聚焦策略,就是盡量能夠少做,或者跟合作夥伴去配合,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部分。比如确定行車更重要,輕舟智航就不在泊車方面投入精力;比如現階段來講,用戶價值最多的是高速,輕舟智航就要在高速方面更加聚焦。在面臨市場競争的環境下,面臨這麼復雜的系統情況下,聚焦是非常好的、非常重要的。
劉國清認為,規模化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順利交付,技術和產品基本上是被驗證了,是可用的。這個階段不是把哪個長板做得特别長能規模化,反而是把短板補起來,這樣才能夠實現第一個階段的任務。考驗的不僅是技術能力,還包括零部件供應鏈能力、生產制造能力、質量體系,甚至規模起來了,還要有很強的融資能力。
第二個階段是擴大規模,坑非常多,這時需要的是精細化管理。想把規模化的項目變成能賺錢的項目,這個時候對于公司的精細化管理就要求更高了。精細化管理,就是如何做平台化,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能夠把 BOM 做到更加精簡,能夠通過商業上的談判、影響力,拿到更好的價格。
倪凱認為,比較大的挑戰有兩個,第一個是整個智駕產品定義還存在不确定性,智駕從整個產品定義上來說,行業裡沒有定義得那麼清楚,什麼是高性價比又能夠落地的方案,用戶是不是在車裡,在車裡能做成什麼樣子,有不确定性,這個挑戰是必須要解決的。
第二個是整個智駕的供應鏈體系也有一些不确定性。整個供應鏈的挑戰可能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一個企業什麼都做,想把供應鏈都做了,但是他不認為這是所有公司都能做的事情;另外一個極端是,主機廠把智能駕駛切成 10 塊、20 塊給供應商做,切得太碎,這個項目肯定做不好,系統會有非常大的問題。
唐銳覺得,最大的挑戰就一個字—— " 卷 ",現在車型開發節奏壓到兩年、一年甚至 9 個月,這中間就開始無限内卷。研發沒有辦法在這過程當中有效地迭代技術,因為迭代得過快,第一代投入還沒有收回來,技術根本沒辦法在下一個項目復用,這是現在最大的挑戰,這是現在整個行業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他表示,解決方法有兩個,第一個做減法,第二個找好邊界,形成相對健康穩定的可以持續發展的格局,需要企業思考一下,怎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找準自己的價值所在,然後給行業創造價值。
吳甘沙認為,無人駕駛 99 分等于 0 分,剩下這 1 分其實是面臨四個挑戰:1% 的最難場景,事實上商業化取決于那 1% 最難的場景,這個解決不了,它也沒辦法商業化,這是第一個 1%;第二個是 1% 的極端天氣,輔助駕駛碰到極端天氣還可以變成人來開,無人駕駛司機都已經被解散了,極端天氣還得保證業務不中斷;第三個是 1% 的基礎設施出問題,這是 1% 的小概率事件;第四個 1%,是即使前面事情都解決了,還是有很多永遠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因此需要一個兜底體系,要有遠程監控、遠程運維、遠程脫困等體系。
屠科認為,整個智能駕駛的技術路線不是唯一的,在 L2 以上的很多場景,中國已經遠遠走在歐美汽車強國的前面,所以在前面沒有成熟的道路可以借鑑。在這種情況下,技術路線需要探索,商業合作的路線同樣需要去支撐這樣的技術路線,所以他覺得還會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态。
產業鏈如何形成大生态
對于未來的產業合作和上下遊的合作,嘉賓也結合各自企業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吳強認為,現在行業最主要的矛盾,一方面用戶對做出來的東西不滿意,不買單;另一方面整個行業還挺擁擠的,做解決方案的有一堆公司,做芯片的也有一堆公司,包括車廠也在往 Tier1 走,Tier1 也在做芯片。希望行業能不能稍微有點分工,把各自做的東西做得更好一點,一起給客戶交更好的東西。
劉國清表示同意,他認為應該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大家能夠通過差異化,通過協同,去讓現在本來就沒有那麼充沛的行業資源,能夠更加高效地做分配和利用,這确實需要行業裡邊大家首先要有一個共識,然後能夠共同往這個方面來去努力。他覺得這次藍皮書論壇,特别是上午賈可博士發布的軒轅之學智能化研究院公約數服務平台,對于行業來講是特别好,是特别健康、有推動意義的事情。
于骞建議盡快建立完善的行業标準,在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很多定義還不明确。什麼是能夠做到的,在什麼樣的算力,什麼樣的成本下做什麼樣的水平,這些也會逐漸變得更加清晰,使得產品線更加明确。在合作之中,大家會更加标準化,特别需要包括像藍皮書論壇,包括那些更大的協會組織,能夠把标準建得更加清楚,讓大家能夠把自己的認知拉齊,避免重復造輪子,使得整體交付成本降下去,讓各個公司變得可以更加聚焦一些。
倪凱表示,不管是車廠還是自動駕駛公司,平台化一定是不變的趨勢,大家一定要去遵循的。但分工是動态的,為什麼?因為在合作的過程中,很多工作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產品定義的不确定性導致了所有的供應鏈分工也有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主機廠的偏好和需求也會有不确定性。因此,現階段自動駕駛行業仍然處于一個快速變化的階段,大家都要能夠保持積極創新的心态,去适應種種的不确定性。根據實際市場需求、客戶的需求去調整業務和發展戰略。
吳甘沙對軒轅之學智能化研究院公約數服務平台大加贊揚,但表示它不是一個口号,可能還需要大量的對齊,因為每一家公司都有不同的路線圖和它的產品和組織架構,怎麼對齊?還是需要花時間的,可能還需要解決數據當中數據流動的合法合規的問題。
主持人徐健最後總結道,無人駕駛是不是真的忽悠,通過讨論得出了一個結論:智能駕駛一定逐步會走向消費者能夠體驗的過程當中。
加入軒轅之學 成就新汽車人
巨浪班——頂級產業鏈創新課程
鈴軒班——頂級供應鏈創新課程
金軒班——頂級營銷創新課程
軒轅之學與裡昂商學院共創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