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格力追美的,半年差了1000億,歡迎閱讀。
從規模上看,格力電器在空調、小家電和多元化業務方面,落後于美的集團,2023 年上半年總營收相差 980 億元。然而從許多數據來看,格力依然有自己的優勢,例如賬上充裕的現金和空調業務的高毛利率。
作者 | 林夏淅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
上半年營收創新高,淨利潤未回高點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格力電器在 8 月最後一天發布的 2023 年半年報,就是 " 各方面都在恢復,但多項數據暗藏玄機 "。
先來看整體收入和淨利潤表現——上半年分别為 997.9 億元和 123.5 億元,前者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比增幅較小,僅為 4.16%,後者保持 14% 增長,但仍未達到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水平。
這樣的增長并沒能跟上市場的腳步。
在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2023 年上半年出現罕見的高溫,受此刺激,房地產行業雖然依然低迷,但國内家用空調的銷量和零售額分别同比增長 12.72% 和 16%,大幅高于格力整體收入和空調收入增幅。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落後于市場的格力電器也在全球範圍内逐漸掉隊。最新數據顯示,進入 2023 年《财富》500 強的門檻為 2251.65 億元,而格力 2022 年全年收入為 1901.51 億元,還有一定差距,此前的 2019 年到 2022 年,格力電器在 500 強的排名也已經從 414 位滑落至 487 位。
從收入構成來看,格力電器今年上半年 997.9 億元收入中,占比超過 1% 的業務,包括貢獻 70% 收入的空調業務,貢獻 2.92% 收入的生态農業與綠色能源服務(主要指格力钛旗下包括公交車、儲能設備等產品),和貢獻 2.18% 的小家電業務(包括冰箱、風扇、熱水器等家電產品)。
除此之外,工業品和其他業務合計貢獻 23.6% 的收入,其實是相當 " 惹眼 " 的一個存在。
其中少量的工業品業務主要包括壓縮機、電機、模具等,屬于 To B 類業務,其他業務則以集中采購上遊原材料為主,主要是為了起到批量采購、壓低價格的作用,采購後轉手賣給上遊加工企業,只有 2% 左右的毛利率,從财務角度來看主要起到擴大收入規模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2023 年上半年格力電器整體收入創下新高,但如果扣掉幾乎不賺錢的 " 其他業務 ",那麼剩餘總收入其實還未回到 2019 年上半年的水平,單看空調業務收入,更是不及 2018 年和 2019 年。
和自身比較之外,橫向對比格力電器與老對手美的集團,更能理解這樣的數據意味着什麼。2023 年上半年,相比美的集團 1977.96 億元的總收入,格力整整少了 980.06 億元。
更公平一些,如果扣除兩家公司的 " 其他收入 ",那麼格力則已落後美的 1009.69 億元,是兩家公司有史以來主營收入出現的最大差距。
那麼這 1000 億元都差在哪了?
空調業務方面,格力從 2020 年開始處于下風,近三年差距不斷拉大,半年報差額已經擴大至 220 億元;小家電領網域,2023 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只有 21.77 億元收入,美的集團則以 681.36 億元收入領先 30 倍。
家電之外,格力電器的工業品和綠色能源、智能裝備幾塊業務在 2023 年上半年共創造了 87 億元收入,是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收入規模的一半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都在 To B 的自動化、智能生產方面發力,但路徑有所不同。
從半年報表述來看,格力電器更強調壓縮機(空調核心器件)、電機(電器動力來源)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和質量,但美的集團更強調面向醫療、娛樂、消費領網域的不同場景整套解決方案。
如果區分國内外收入,扣除 " 其他業務 " 後,格力電器 10 年前的國内收入其實就落後于美的,但差距微小,一直到 2023 年半年報差距已擴大至 475 億元,為歷年之最,相當于格力只有美的的 59%。
差距更大的是海外收入。兩者差距從 2014 年上半年的 185 億元擴大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677 億元。格力目前海外收入只相當于美的集團的 16%。
至少從規模上看,格力電器在空調、小家電和多元化業務方面,确實已經全面落後于美的集團,且差距也跨越至一個新高度。
經銷商反水 " 後遺症 "
整體業績之外,2023 年半年報還能看出一系列微妙的變化,或與格力電器去年遭遇部分經銷商 " 反水 " 有關。
2023 年上半年格力電器銷售費用同比增幅高達 71.01%,半年報顯示主要是產品安裝維修費增長所致,但當期空調收入僅同比增長 1.82%,兩者間形成鮮明反差。
雖然從絕對值上看,上半年 84.1 億元的銷售費用并不是歷年半年報中最高的,但翻閱歷年财報,像 2023 年上半年這樣,因為安裝維修費導致銷售費用大漲卻是第一次。
作為空調領網域龍頭,上半年突然因為質量問題出現維修費大漲的概率不大,所以更大可能是安裝費大幅增長。但為什麼空調只多賣了 2% 不到,銷售費用卻因為安裝費大漲 71%?
事實上空調的售後業務一直由分布全國的經銷商負責,他們同時管理着對應區網域的空調銷售業務和包括安裝、維修在内的售後業務,發生安裝服務時,經銷商會向空調廠商收取一定費用,另外也會根據情況向客戶收取高空作業費、材料費等等。
2022 年 9 月,格力與河北地區經銷商鬧翻,後者公開了一份《告知書》,描述了珠海格力總部關停河北格力公司售後服務管理權限的一系列内情,以及格力珠海恒格接管該地區售後服務後,對維修點提出銷售業績任務、改變河北格力過去提供免高空費、免打孔費等優惠政策等等。
雙方分道揚镳後,格力電器在河北地區尋找的新經銷商浮出水面——天眼查顯示,《告知書》中所述的格力珠海恒格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此前股東是珠海恒格貿易和江蘇塞夫綠色食品發展有限公司,今年 5 月份後者退出,廈門賽夫貿易有限公司成為新股東。
值得關注的是,江蘇塞夫綠色食品歷任股東中曾出現過劉強東和章澤天的身影,但二人在 2020 年退出股東之列,新股東廈門賽夫貿易的法人代表和江蘇塞夫綠色食品一樣,都是左玉潔。
從公開信息來看,左玉潔與京東頗有淵源,其過去曾就職于京東,目前仍擔任潤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後者是京東酒世界的運營方,京東酒世界又是京東投資的全渠道酒水零售企業。
除了銷售費用大漲 71%,結合 2023 年 6 月末格力電器合同負債(即經銷商支付的預付款)大漲 79.7% 至 289.72 億元,同時經營性現金流入同比增長 40% 至 1279 億元,可以考慮是因為重要的經銷渠道發生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即新晉經銷商有較大規模的進貨需求,帶來可觀的現金流和合同負債,同時對應區網域售後服務體系發生變化,導致安裝費有所增長。
除此之外,綜合考慮上述指标,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即延遲确認收入、提前确認費用的情況。
在此情況下,相當一部分貨物已經發給經銷商,收到了貨款,并且在經銷商銷售後完成了安裝,但格力電器因為某種原因并未與經銷商結算這部分貨款,導致在賬面上還體現為合同負債而非收入,但已經發生的安裝費用因為需要計入對應期間,所以已經體現為銷售費用,這才出現收入與銷售費用增幅差異巨大的情況。
不管是哪種情況,大概率都與經銷商變化有關,也可視為 2022 年格力電器重要經銷商 " 反水 " 的後遺症。
格力依然有自己的優勢
即便整體業績落後于美的集團,2023 年半年報也有眾多指标受到經銷商變化的影響,但從許多數據來看,格力依然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是賬上充裕的現金。
2023 年 6 月末,格力賬面現金及理财約達到 2000 億元,比美的和海爾賬面上所有現金和理财加起來還要多,但也要注意其中有 642.19 億元屬于受限制的資金。
與此同時,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毛利率,在 2023 年上半年重回 35.69% 的高水平,同期美的集團空調毛利率只有 23.29%,海爾智家則是 28.62%,這與格力更專注于空調導致的整體資產運營效率更高有關,也因為集中采購原材料獲得一定成本優勢,當然也是其品牌溢價的直接體現。
如果對比人均創收、人均創利,2022 年格力電器都是最高的。也因為這樣,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上半年總收入雖然有近 1000 億元的差距,但淨利潤相差不過 60 億元左右,收入比格力電器高出 32% 的海爾智家,淨利潤也只有格力電器的 73%。
這些都指向格力電器的一個最大優勢——即在空調業務這個既定領網域内,能夠以更高的效率賺到更多的錢。
但 " 用腳投票 " 的資本市場,之所以只給了格力電器相當于美的集團當前一半左右的市值,說明僅僅在一個領網域擁有強悍的賺錢能力,是不夠的,營收規模也很重要。
相比之下,美的集團選擇的似乎是另一條路徑。
10 年前,美的集團就開始布局多品類家電及海外業務,雖然在某一階段出現產品線條雜亂和人員冗餘的情況,但可以通過必要的簡化和變革得到改善,更長遠的意義在于拓寬了可能性,也在相關賽道擁有更大的先發優勢。尤其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這樣的優勢可能帶來颠覆性的發展。
格力電器也并非不想擁抱多元化、尋找第二甚至第三曲線,只是這些年的探索并不順利。相對傳統的思維淹沒了早期智能手機項目,押對了新能源大賽道卻選擇了不靠譜的銀隆,小家電業務也因為進入太晚而進展緩慢,更不要說采取保守策略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海外市場。
有意思的是,就像美的集團在大家電之外,已經發展出多個業務板塊作為後續增長動力,何享健也早早退休,選中了方洪波作為接班人。反觀格力電器,接班人問題一直懸而未決,69 歲的董明珠也依然與品牌 IP 緊緊綁定,活躍于台前。
從管理層年齡來看也能看出兩者的不同。格力電器 16 名董監高(一人未查到信息)平均年齡 57 歲,且其中年薪高于 500 萬的只有董明珠一人,2022 年薪酬 1142 萬元。
相比之下,美的集團 22 名董監高平均年齡 50 歲,500 萬年薪以上的有 8 人,其中董事長方洪波 2022 年薪酬 1130 萬元,海爾智家 21 名董監高平均年齡則為 52 歲,無人年薪高于 500 萬。
即便只考慮空調業務,格力電器後續維持個位數的增長并非難事,形容其為一家相對穩定、扎實的制造業也無可厚非,但要突破已有局面,重新跟上時代的節奏,格力顯然還要繼續尋找自己的可能性。